跳至內容

豫皖蘇解放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豫皖蘇解放區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佔領區
1946年—1949年
國家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歷史 
• 成立
1946年
• 廢除
1949年
前身
繼承
河南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中華民國)
江蘇省 (中華民國)
中南軍政委員會

豫皖蘇解放區,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所設,地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解放區。北起隴海鐵路、東至津浦鐵路、南至黃河、西至平漢鐵路

歷史

[編輯]

內戰爆發的前一個月,即1946年5月,國軍先行開始對水東地區進行軍事「圍剿」。1946年5月,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遵照蔣介石命令,簽發了《關於豫東地區團隊配合國軍清剿水東杞、睢、太、通匪軍計劃》,調集整編第五十五師第一八一旅米文和部、整編第六十八師第八十一旅葛開祥部以及河南第十二專署、第二專署所屬地方團隊和保安四縱隊張嵐峰部等2萬兵力,由河南第七區專員兼保安司令田鎮洲任總指揮,從5月11日開始,分四路向水東地區進攻,一個月佔領水東。以堵住中原解放軍向北的退路,切斷中原解放區與華北、華中的聯繫。冀魯豫六地委、分區在太康召開了李寨會議,全面安排反「圍剿」戰鬥,按照部署,各縣區武裝就地堅持游擊戰;分區三十團機動作戰、尋機殲敵;杞通獨立團活動於杞通和杞北地區,支援縣區武裝。三十團接連獲得了竹林、張三寨和清集等戰鬥的勝利。1946年6月5日,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潘焱率軍區獨立旅來水東支援,連克通許練城,扶溝白潭、呂潭,並取得了杞縣圉鎮、孔莊反擊戰的勝利。6月10日劉峙在杞縣召開鄭州綏署現場會議,決定配40輛汽車組建快速追剿部隊,尋六分區主力作戰;保安四縱隊司令張嵐峰太康龍曲坐鎮指揮並下令毀掉1.1萬畝高粱,防止水東軍民利用青紗帳發動襲擊。為了粉碎軍事追剿,水東主力部隊在一個月內行軍775公里,僅在呂潭休息3天,其餘均在行軍戰鬥中;共打了29仗,其中與500人以上敵人作戰的戰鬥就有22次。為了給敵人沉重一擊,潘焱決定利用張嵐峰在外的機會,7月12日直搗其柘城老巢,俘少將軍需處長張維齋以下官兵500餘人,斃傷敵人30餘名,繳獲槍支彈藥、電台、黃金等大批軍用物資。張嵐峰聞訊急忙從水東中心區撤軍。水東贏得了反圍剿勝利。

1946年7月整編第88師、整編第58師、交警第二總隊、江蘇保安旅及蕭縣、宿縣、碭山、夏邑、永城、商丘、渦陽、亳縣、蒙城、懷遠等縣的保安團、還鄉團,向津浦鐵路東的華中七分區攻擊的同時,也撲向路西的華中八分區,並且連續佔領了黃口、碭山縣城、蕭縣縣城、岱山口、瓦子口及濉溪口一帶。山東野戰軍跨隴海鐵路與華中野戰軍協同作戰,晉冀魯豫野戰軍也發佈出擊隴海路戰役基本命令。冀魯豫三分區、五分區、六分區和華中八分區軍民參戰支前,各分區主力部隊分別編入破擊隴海鐵路的左路軍和右路軍,在劉鄧指揮下,從8月10日至21日與晉冀魯豫野戰部隊一起,破壞隴海鐵路155公里,殲敵1.6萬,攻克蘭封、碭山、杞縣、通許、虞城等5座縣城和12處車站,迫敵從圍攻中原解放軍的戰場和華中戰場分別調出3個整編師和精銳第五軍、整編第十一師集中到冀魯豫戰場。蕭縣、雪楓、夏邑、單虞、復程、民權、考城、克威等縣動員組織民工和民兵20餘萬人,以及大車、擔架、牲畜等隨軍支前。

國軍東路援軍趁華中八分區空虛,1946年8月中旬在徐州、蚌埠一線向八分區側背發動攻擊。晉冀魯豫野戰軍指示八分區參戰軍民立即從隴海鐵路全線撤回禦敵。八分區主力部隊和縣區武裝頑強抗擊,因力量懸殊過大,加之缺乏類似作戰經驗,致使處境日益艱難。迫於形勢,1946年9月上旬八分區東南部的宿蒙、宿懷兩縣的黨政幹部和武裝力量開始陸續向西轉移。9月中旬,八分區東部蕭縣、宿縣的幹部和武裝也轉移到雪楓、雪渦縣境活動。而雪楓、雪渦、夏邑等縣的形勢,隨着敵人壓力的增大,日趨惡化。分區機關、部隊和各縣幹部、武裝,只好再向西撤退,相繼到達邊區西部的雪商亳縣,八分區與上級失去電台聯絡。10月上旬,八分區把200名幹部向西轉移到冀魯豫六分區;接着在雪商亳縣召開縣、團幹部會議,決定以雪商亳為基地,採用分區主力外線作戰,縣區武裝內線堅持的方針,東進恢復解放區;全分區組建第一、二、三、四工委;分區的3個獨立團與8個縣總隊合編為第一、二、三、四支隊隨各個工委活動;從各縣區撤出的地方幹部組成第五支隊,即幹部支隊,相機撤往冀魯豫六分區;分區主力三十四團、三十五團和騎兵大隊等,由司令員張太生和政委壽松濤帶領與各支隊協同作戰;派少量人員到商亳公路以西活動,試探開闢新區,溝通與冀魯豫六分區的聯繫。會後,分區主力部隊、各工委、支隊便按照分工區域分頭東進反擊。張太生、壽松濤分別率領分區主力部隊,從八分區南北兩翼東進反擊,先後3次深入八分區腹地。歷經月余,東進部隊雖給敵人以部分殺傷,但終因力量單薄,很難在當地站穩,不得不退回雪商亳。各工委、支隊東進的情況如此相似,未能立足當地,不得不重回雪商亳。而派往西部開闢新區的行動,取得了一些成績。10月中旬,由孫清淮胥照五等人帶領的100餘名武裝人員,西越商亳公路,在商、亳、鹿、柘邊界敵人力量薄弱處開展游擊活動,很快打開局面,建立了中共商亳鹿柘工委和商亳鹿柘辦事處,使八分區在西部邊緣區有了突破,架起了通往冀魯豫六分區的橋樑,幹部支隊隨之經過商亳鹿柘進抵六分區。11月中旬,八分區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重新調整部署,把全力東進反擊恢復老區的策略,改為「在繼續恢復老區的基礎上,拿出較大的力量向商亳公路以西、渦河以南發展,開闢新區,以牽制、分散老區敵人的兵力,使之與六分區連結一片」。根據這一新的戰略布署,壽松濤帶領三支隊向東南插入雪渦、宿蒙、宿懷地區;李浩然率一、四支隊在雪商亳、雪楓、夏邑等縣堅持鬥爭;張太生何啟光率分區主力、二支隊及一些地方幹部,向商亳鹿柘挺進,開闢新區。11月18日,張太生率部包圍了鹿邑棗子集敵據點,殲敵600餘名,一戰使得商亳鹿柘工委站住腳跟。隨後,工委和辦事處改建為商亳鹿柘縣委和商亳鹿柘縣民主政府,並設立了棗子集、高辛集、牛市集、張集4個區政權。11月下旬,張太生率八分區主力和二支隊,由商亳鹿柘南渡渦河,掃除了鹿邑、亳縣、太和邊界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和地方武裝,建立了中共鹿亳太縣委和民主政府,擴展了八分區的活動範圍。

根據中共中央1946年10月19日決定,1946年11月6日,「豫皖蘇區黨委」成立。1946年12月12日,張國華、吳芝圃兩部與冀魯豫邊、華中的兩個分區機關在睢縣平崗會合,總兵力1.4萬餘人。12月16日,「豫皖蘇軍區」在河南省睢縣平崗成立。

  • 豫皖蘇軍區政委吳芝圃區黨委書記兼
  • 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 第一地委、第一軍分區:原屬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十二軍分區(水東軍分區)與冀魯豫區黨委第十二地委。轄睢、杞、太康、通許、柘城、扶太西、克威、睢(縣)杞(縣)、扶溝、商(邱)寧(陵)、柘(城)南等縣,專署駐睢杞太的傅集、板木等地。1月撤寧(陵)柘(城)商(邱)。2月克威縣析置睢(縣)寧(陵)。9月通許縣析置開(封)陳(留),10月劃屬5專區。
  • 第二地委、第二分區:新創立。轄鹿邑、西華、周口、淮陽、淮(陽)太(康)西(華)、阜陽、鹿(邑)亳(縣)太(和)、沈(邱)項(城)臨(泉)等縣,專署駐鹿邑吳台、鄲城王寨一帶。1月設淮陽、西華。2月設沈(邱)鹿(邑)淮(陽),撤鹿淮太。5月,鹿亳太改亳、太和。10月,阜陽改阜(陽)北,沈項臨劃入4專區後撤銷。
  • 第三地委、第三軍分區:原屬新四軍第四師與華中分局的第八軍分區與第八地委。轄雪楓、夏邑、雪(楓)渦(陽)、雪(楓)商(邱)亳(縣)、商(邱)亳(縣)鹿(邑)柘(城)、蕭(縣)宿(縣)永(城)縣等縣,專署駐雪楓縣裴橋
  • 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水東、路西的分區基幹部隊上升編組建。轄三十團(原八路軍水東軍分區獨立團)、三十四團(原屬新四軍第四師第12旅)、三十五團(原屬新四軍第四師第12旅),旅長金紹山,政委張太生。後發展為第十八軍第53師。[1]

豫皖蘇區黨委制訂了「鞏固一分區,開闢二分區,恢復三分區」的戰略方針。

1947年1月24日至2月11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開展隴海路南戰役,這使得豫皖蘇3個分區連成一體。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打響魯西南戰役國軍鄭州指揮所、商丘的第六綏靖區用於圍剿豫皖蘇的部隊被迫北調隴海路北,豫皖蘇反「清剿」鬥爭勝利結束,轉入夏季反攻作戰。此時,豫皖蘇邊區恢復水西(設政府辦事處)、開闢沙(河)南,所轄縣份增至25個,「已成為東西南北四大解放區(冀魯豫、大別山、豫西、華東)之樞紐,且為全國重要戰場之一。」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分三路經豫皖蘇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9月26日至10月26日,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進入豫皖蘇,殲敵1.1萬餘人,攻克縣城24座,徹底結束了豫皖蘇長期在敵後獨立堅持、在堅持中求發展的局面。

1947年10月,華東野戰軍總前委決定,抽調2個師部、2個團及4個團的幹部,參加開闢豫皖蘇地區。1948年2月28日,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7師師部,第4縱隊第11師第33團,第8縱隊第24師師部率第71團調歸豫皖蘇軍區建制,撤銷第7、第24師番號。10月,豫皖蘇邊區增設第4、5、6專區,「一個月來,我軍席捲洪澤湖西、平漢路東、淮河以北的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的廣大平原,克縣城24座。除原堅持敵後的隴海路南、津浦路西、渦河與大沙河北已建三個專署1000餘萬人口外,又於渦沙以南、黃泛區以西、淮河北新建三個專署,轄1000餘萬人口。」

1947年11月20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改組成立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吳芝圃為主任,彭笑千為副主任,轄6專區56縣3市。

1947年底至1948年春,豫皖蘇解放區中心區開始土地改革運動。至1948年3月,豫皖蘇新開闢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分區。

1948年4月,豫皖蘇邊區擴展到東臨津浦路,西至平漢線,北抵隴海路,南鄰大別山。4月10日,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通令轄縣過多的第4專區析置七、八專區:「原四專署西北辦事處,改建為第七專署」,轄沙河以南的商水、項城、上蔡3縣;「原四專署西南辦事處,改建為第八專署」,轄汝河以南的汝南、正陽、息、汝(南)正(陽)、汝(南)正(陽)確(山)5縣。

根據中共中央5月9日《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決定》,豫皖蘇邊區由晉冀魯豫邊區劃歸新設立的中原解放區,6月24日組成豫皖蘇中央分局(原豫皖蘇區黨委8月21日撤銷),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宋任窮為書記,吳芝圃為副書記;豫皖蘇軍區升為二級軍區,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兼司令員,宋任窮兼政委,張國華(主持工作)、畢占雲為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政委;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仍以吳芝圃為主任,楊一辰彭笑千為副主任。分局「駐地不固定,在界首以及以界首為中心的亳縣、杞縣、太康、鄲城、淮陽等縣一帶流動。」

1948年10月24日攻克河南省會開封,市軍管會主任王其梅;11月6日再克該城,吳芝圃兼豫皖蘇邊區直轄開封特別市(1949年1月改稱開封市)軍管會主任、市委書記和市長。

1948年12月25日《豫皖蘇中央分局關於準備幹部的決定》,為調集派赴新區、接收武漢及配備中原行政區政府的1750名幹部,將戰爭環境析置、組合的若干縣域復原——「原縣(市)、區劃得過於零散和太小者,可研究合併,以節省幹部;一般可恢復舊縣界,過大過小者作適當調整。合併調整縣區行政區域,各地委可先研究提出具體方案報告分局,由分局統一決定後實施。」。1949年2月,太康、太北兩縣合併,撤銷安平縣。

1949年2月18日《豫皖蘇邊區地畝、人口、縣區統計表》,全區現劃分為第1至第8專區,開封、槐店、界首3個行署轄市,計4個專署轄市、68個縣、555個區、5589個行政村、74781個自然村,人口2130.7萬。

  • 第1專區10縣和商邱市
  • 第2專區9縣和周口、亳州2市
  • 第3專區12縣
  • 第4專區7縣和阜陽市
  • 第5專區8縣
  • 第6專區9縣
  • 第7專區6縣
  • 第8專區7縣

1949年2月,界首市、槐店2市改由邊區直轄。

豫皖蘇軍區部隊及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20旅,已於2月18日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第18軍,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

1949年3月7日,撤銷豫皖蘇行政區,經中原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選舉在開封市成立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鄧子恢為主席,吳芝圃(原豫皖蘇行署主任)、李一清(原豫西行署主任)為副主席,豫皖蘇、豫西、桐柏3行政公署撤銷。「除皖、蘇部分劃歸華東區外,重劃中原區為鄂豫、江漢、陝南三個行署區,開封、鄭州兩個直轄市及陝州、洛陽、鄭州、許昌、南陽、汝南、商邱、淮陽、陳留等九個直轄專署區」。原豫皖蘇邊區的豫東部分:

  • 第5專區鄢陵縣劃屬許昌專區
  • 第3專區雪楓縣劃歸華東區
  • 開封市: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駐地(6月移治武漢,次年2月改組為中南軍政委員會)。
  • 陳留專區:原分屬1、5專區的陳留、開封、中牟、洧川、尉氏、通許、杞、蘭封、考城9縣;
  • 商邱專區:原分屬3、1專區的朱集市和商邱、寧陵、睢、民權、柘城、虞城、夏邑7縣;
  • 淮陽專區:原分屬2、1、5、7專區的周口市和淮陽、鹿邑、太康、扶溝、西華、商水、項城、沈邱8縣;
  • 汝南專區:原分屬8、4、7專區和豫西、桐柏2行署區的汝南、確山、遂平、西平、上蔡、新蔡、息、正陽8縣。3月15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通令:撤銷汝南專區,劃汝南、西平、遂平、上蔡、正陽、息、新蔡、確山、信陽9縣和信陽、駐馬店2市設為確山專區。專署暫駐汝南,以原豫皖蘇邊區第8專署關防代章。

1949年5月6日令:息縣劃歸潢川專區

原豫皖蘇邊區的皖、蘇部分,統一划歸華東皖北行署區:1949年4月中旬成立,行政公署駐合肥市:

  • 原分屬2、4、6專區的相關市、縣,組成阜陽專區,轄界首市和阜陽、臨泉、太和、渦陽、毫縣、蒙城、鳳台、潁上8縣,專署駐阜陽縣;
  • 原分屬3、6專區的雪楓、蕭、碭山、懷遠4縣,劃屬宿縣專區,專署駐宿縣

1952年1月,原屬豫東的雪楓縣在復名「永城縣」後,劃回河南省商邱專區。

各分區

[編輯]
  • 第一分區: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闢的冀魯豫軍區隴海路的水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5年3月6日改稱冀魯豫第十二分區。轄第1團。1948年3月司令員戴文賢(原華野八縱23師副師長)/郭廷萬(原華野三縱9師師長)。轄8縣:杞縣、太康縣、睢縣、商(邱)南縣、柘城縣、寧陵縣、睢(縣)寧(陵)縣、克威縣。1948年商南劃屬3專區;3月克威縣析置陳留縣;10月設蘭封縣;11月撤睢寧縣、克威縣。11月設商邱市、朱集市。
  • 第二分區:1946年12月中旬豫皖蘇區設立後,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魏鳳樓率領豫東縱隊(2個小團)第一團、第三團南下,在一、三分區之間渦河以南沙河以北新開闢第二分區,包括鹿邑太和界首沈丘等地。豫東抗日游擊第一縱隊改編為豫皖蘇軍區第二分區,魏鳳樓兼任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配合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在周口北寨全殲了交警第七總隊。第二軍分區逐步發展為三個大團,加上鹿邑、柘城、淮陽、界首、白馬驛幾個縣支隊,亳縣、太和、沈丘、項城、太康、西華、扶溝的縣大隊等地方武裝,總兵力17000多人。1947年7月魏鳳樓因傷口復發到石家莊治傷,王繼賢繼任第二軍分區司令員,轄第4團、第11團。副政委鍾發宗(原華野一縱3師8團政委)。轄8縣:鹿邑縣、淮陽縣、亳縣、太和縣、界首縣(沈鹿淮縣改設)、周口縣(即商水縣)、亳(縣)鹿(邑)太(和)縣、夏亭縣(亦稱淮太西縣)。淮陽縣9月析置淮陽市,界首縣10月析置界首市。撤亳鹿太縣。6月鹿邑析置安平;8月撤淮太西,分設太康、太(康)北(屬1專區)。設淮陽市、界首市,1月設周口市,8月設亳州市
  • 第三分區:原為新四軍第四師開闢的淮北津浦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抗戰勝利後,位於蘇皖邊的新四軍第四師第三軍分區和兩個獨立團奉命成立新四軍第四師第12旅,三分區機關編為十二旅的旅部,獨一團編為十二旅34團,獨二團編為35團,各縣大隊為基礎組建為36團,饒子健任旅長,張太生任政委,趙匯川任副旅長兼參謀長,王學武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底,饒子健帶旅機關一半人員和34團、36團編入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張太生帶旅機關另一半人員和35團到津浦路西接第11旅的防地(11旅迴路東編入華野九縱),成立華中第八軍分區,張太生任分區司令兼政委,又將地區武裝組建成一個團,番號為34團,田寶湖任團長,洪流任政委。1945年10月25日後為華中分局領導的蘇皖邊區政府下屬的第八行政區與第八軍分區。吳芝圃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張太生任軍分區司令員,彭笑千任專署專員。八分區範圍東至津浦鐵路,北至隴海鐵路、西至商丘-亳州公路,南至渦河。轄9縣:夏邑縣、雪楓(永城縣)、雪(楓)渦(陽)、蕭縣、宿(縣)西縣、宿(縣)蒙(城)縣、雪(楓)商(邱)亳(縣)縣、宿(縣)懷(遠)縣、商(邱)亳(縣)鹿(邑)柘(城)縣。[2]1948年1月永城、夏邑、碭山析置碭(山)南縣,設蕭(縣)宿(縣),宿西劃屬江淮區。豫皖蘇之商南縣。淮海戰役時三分區機關駐雪渦縣裴橋集(今屬永城市)。1948年11月2日豫皖蘇三分區商南支隊在站集區藺廟一帶攔截阻擊孫元良兵團先頭部隊一晝夜。11月6日,三分區遵照鄧小平、陳毅指示,掃清戰場西部城鎮之敵,分區第36團、6團、騎兵大隊、炮兵連及夏邑大隊圍攻夏邑縣城於16日解放縣城,縣長李春茂、保安團長李子玉以下官兵2200餘人投誠。36團與五分區、二分區的兩個團合編為張國華指揮的豫皖蘇支隊5000餘人,接替華野六縱十八師在鮑家集至高皇集地段的宿南阻擊戰任務。12月7日晨,三分區武裝一部和雪楓縣太丘區隊、民兵與冀魯豫三分區武裝配合,將逃至張莊一帶的孫元良兵團第125師殘部包圍。該師師長陳士俊、副師長黃崇凱以下官兵1600多人被迫投降。一區隊、民兵配合三縱騎兵團一部將逃至永亳交界處的第124師殘部圍殲,斃俘第四十一軍副軍長楊熙宇、師長嚴翊以下官兵1300餘人,繳獲其4卡車槍彈及電台、銀元、騾馬等物資。12月8日商鹿大隊配合三分區武裝在蘆廟境內將敵第四十七軍副軍長李家英以下官兵400餘人俘獲。1948年12月8日,豫皖蘇分區、豫皖蘇軍區聯合發出《關於捕捉散兵、維護社會治安的緊急通令》,要求各地政府、地方武裝、民兵及全區群眾聯防戒嚴,打一場殲滅、收容潰敵的特殊戰爭。第四十一軍軍長胡臨聰及隨從在商鹿縣棗子集附近被三角樓民兵隊長王克進等人活捉。杜聿明被張老莊農民段慶香發現,隨即被華野四縱十一師衛生處休養連俘虜。雪商亳縣就建立了8個轉運站招待傷員20264名。
  • 第四分區:1947年初豫皖蘇區黨委指示其所屬第二地委開闢沙河以南地區。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路經沙南,留下部分武裝,開闢沙南新區。新四軍第五師中原突圍部隊改編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從豫北渡黃河南下,1947年11月中旬到達淮陽地區;1947年11月下旬,黃霖程耀德帶一個警衛班和部分隨從人員從淮陽出發,渡過沙河,到達沈丘。在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和豫皖蘇二分區部隊已解放的臨泉沈丘項城三縣的原沙南工委的基礎上,在沈丘蓮池成立了豫皖蘇分局第四地委,黃霖任第四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程耀德任豫皖蘇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地域為淮河以北、沙河以南、阜潁以西、平漢鐵路以東的廣大地域,轄3團、7團、騎兵團、特務營、偵察連、騎兵連和沈丘臨泉縣、臨泉市、新蔡泉陽、泉南、阜南、潁阜等8個縣(市)大隊,共8000餘人。分區機關開始活動在汝南項城以北地區,以後逐漸向南,向東轉移,在臨泉呂寨阜南地里城都駐過一段時間,淮海戰役後移駐臨泉城。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黃霖杜潤生(1948年3月—6月)、李廣(1948年10月);分區司令員程躍德(程道榮,1947年10月任七、八天後叛逃)、黃霖(兼,1948年3月調任三縱八旅長)、宋文;專員雷敏之(雷鼎三);副司令員鍾國琴(1948年2月—1949年2月)。副政委李一非(兼1947年10月—1949年2月)。參謀長孫靖宇(1948年3月—1949年2月)。政治部主任黎釗(1947年底任副主任,後改主任)。後勤部長黃志和。轄16縣:沈丘、臨泉、新蔡、阜南縣、原牆縣(太和北部)、(臨)泉南縣、上蔡、項城、商水、汝(南)北縣、汝南縣、遂平、西平、正陽、息縣、確山縣。1948年4月10日,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通令轄縣過多的第4專區析置七、八專區:「原四專署西北辦事處,改建為第七專署」,轄沙河以南的商水、項城、上蔡3縣;「原四專署西南辦事處,改建為第八專署」,轄汝河以南的汝南、正陽、息、汝(南)正(陽)、汝(南)正(陽)確(山)5縣。1948年設(臨)泉(阜)陽、潁(上)阜(陽)縣,撤原牆縣、汝北縣,西平縣、遂平縣劃屬豫陝鄂邊區,5月確山縣劃屬桐柏區。設5月設槐店市(沈邱縣城),7月設臨泉市,8月設阜陽市。
  • 第五分區:1947年7月,豫皖蘇區開闢黃泛區及平漢路以東、隴海路以南地區,建立五地委、第五軍分區,調王其梅任地委書記兼司令員、政委。轄9縣:西華、扶溝、通許縣(達生縣10月改設)、尉氏、鄢陵、許昌、鄢(陵)商(水)西(華)縣、臨潁、郾城;許昌縣12月析置許昌市。1948年撤鄢商西縣;3月郾城、舞陽析置沙(河)北縣,許昌縣、襄城縣析置許(昌)西縣(5月劃屬豫陝鄂邊區);4月設開(封)陳(留)縣,7月設中牟縣,11月設長(葛)洧(川)縣,12月臨潁縣劃屬豫西區。9月復設許昌市(12月劃屬豫西區)。
  • 第六分區:1947年10月22日,在渦、阜、太邊緣地區組建豫皖蘇六分區。區黨委組織部長何啟光調任六地委書記,副書記劉崇光,組織部長姚子健,宣傳部長吳倩(女),三分區司令員李浩然調任六分區司令員,政委何啟光兼,副司令員夏雲飛,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六專署專員鞠華,副專員李晨兼渦亳縣長。轄6縣:渦(陽)亳(縣)、渦(陽)南、阜(陽)北、蒙城、鳳台、潁上。改渦南縣為渦陽縣、阜(陽)北縣為阜陽縣,12月鳳台縣析置闞疃縣,設懷遠縣。
    • 豫皖蘇軍區6分區11團:46年底,華中8分區改為豫皖蘇3分區,所轄2支隊也改稱豫皖蘇3分區2支隊,由原9個連縮編為3個連,為2、3、4連。47年4月份,組建5連。47年10月份,成立6分區,2支隊劃骨歸6分區。47年11月,2支隊與阜陽支隊,合編為11團。49年3月,該團改為54師161團。
    • 豫皖蘇軍區6分區12團:前身是永城縣的新四軍地方武裝,後改為華中8分區4支隊。1946年12日,豫皖蘇軍區成立,華中8分區4支隊改為豫皖蘇3分區4支隊。1947年底3分區4支隊劃歸6分區,改為5團,後改稱為12團。
  • 第七分區:1948年4月10日,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通令轄縣過多的第4專區析置七、八專區:「原四專署西北辦事處,改建為第七專署」,轄沙河以南的商水、項城、上蔡3縣。張太生任七地委書記兼七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副司令員甘炎林,副政委安明。1948年10月在上蔡、西平、郾城、商水4縣交界地區建立洪河縣委同時成立洪河縣武裝大隊,張策兼政委。
  • 第八分區:4月10日,豫皖蘇邊區行政公署通令轄縣過多的第4專區析置七、八專區:「原四專署西南辦事處,改建為第八專署」,轄汝河以南的汝南、正陽、息、汝(南)正(陽)、汝(南)正(陽)確(山)5縣。由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在淮西創建八分區,司令員匡斌,政治委員譚冠三,副司令員卜萬科,副政委李成芳鄭思群。專員王更生(王蘇)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睢杞太抗敌劲旅:水东独立团. [201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3). 
  2. ^ 建国前的宿县地区共产党组织. [201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