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怪物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5月6日) |
KM(Корабль-макет) | |
---|---|
KM的想像圖 | |
類型 | 地效飛行器 |
原產國 | 蘇聯 |
製造商 | 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 |
設計者 | Rostislav Alexeyev |
首飛 | 1966-10-16 |
狀態 | 1980年,沉沒 |
主要用戶 | 蘇聯海軍 |
生產年份 | 1964–1966 |
製造數量 | 1 |
KM(Korabl Maket)(俄語:Корабль-макет ,意為「船-原型」),俗稱裏海怪物(Ekranoplan 或「Kaspian Monster」,俄語:Экраноплан),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利用地面效應設計的地效飛行器。
蘇聯早於1923年已開始研究翼地效應。同年,尤里耶夫展開有關研究。1935年,蘇聯的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亦開始有關研究。二次大戰後,各國紛紛加入研究,但都只是三分鐘熱度,只有蘇聯堅持下來。當時蘇聯有兩間設計局研製地效飛行器,分別是別里也夫飛機設計局和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前者主要研發水上飛機,後者則製造船隻。
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的地效飛行器主要是軍事用途,可以用來發射導彈、反潛和突擊登陸。1963年,設計局的伏爾加造船廠應海軍要求,開始建造地效飛行器。1966年10月16日於裏海的蘇聯卡斯皮斯克(今達吉斯坦境內),原形飛行器首飛成功,體積亦不斷擴大。西方國家到了1980年代初,才透過偵察衛星發現這種飛行器。由於飛行器非常大,且又在裏海航行,所以將之賦予裏海怪物的代號。飛行器長106米,重495噸,這樣的龐然大物能夠運動靠的是「翼地效應」:8台渦輪風扇發動機每一個都能產生12萬7千牛的推力,這可以讓它獲得很高的速度,並在地面與機翼之間產生一個高壓氣墊而使機翼獲得額外的強大升力——這也意味着裏海怪物如果依靠地面效應產生的升力時只能貼着水面飛行。
裏海怪物雖然是飛行器,卻透過擲瓶禮下水,演練期間經歷過兩次失事,一次是1969年,另一次在1980年。第一次因海面大霧,飛行員無法分辨地平線,導致大浪拍打機身,最終失事。第二次的事故原因是飛行員操作失誤,雖然無人傷亡但最終在拖曳無果下沉入裏海。但它為後續的一系列地效飛行器研發,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技術數據
[編輯]- 長106.1米(348 英尺),翼展40米(131英尺)
- 起飛重量495噸(1,091,000磅)
- 機翼配置8台 VD-7 渦扇發動機
- 原先配置2台發動機在尾部,後移到機頭,即駕駛艙的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