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圖斯
外觀
阿利圖斯 Alytus | |
---|---|
市鎮 | |
市區鳥瞰圖 | |
坐標:54°24′N 24°03′E / 54.4°N 24.05°E | |
國家 | 立陶宛 |
傳統地區 | 祖基亞 |
縣份 | 阿利圖斯縣 |
首次提及 | 1377年 |
城市權 | 1581年 |
面積 | |
• 總計 | 48 平方公里(19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年) | |
• 總計 | 49,195人 |
• 密度 | 1,025人/平方公里(2,654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EET(UTC+2) |
• 夏時制 | EEST(UTC+3) |
網站 | alytus |
阿利圖斯(立陶宛語:Alytus)是立陶宛南部一個具有市鎮地位的城市,為阿利圖斯縣的縣治。2021年時人口數量為49,195人。該市是祖基亞地區的歷史中心,位於尼曼河畔。
歷史
[編輯]該城的歷史可追溯至1377年,見載於一部條頓騎士團成員所編寫的編年史中[1]。當時是條頓騎士團和立陶宛的邊境地區。1581年6月15日,立陶宛大公兼波蘭國王斯特凡·巴托里授予了該城基於《馬格德堡法律》的城市權力,因此改日被定為市慶日。第一次瓜分波蘭之前,該城屬於立陶宛大公國的特拉凱省,是涅曼河畔著名的商業中心,位於立陶宛本部貨物出口的要道,並駐有王家的經濟官員。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時,該城分屬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拿破崙戰爭期間,隨着《提爾西特條約》的簽訂,原屬普魯士的西半部被割讓給新建立的華沙大公國。隨着拿破崙的失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華沙大公國被瓜分,該城西部成了其繼承國波蘭王國的領土。直到1863年一月起義後,該城的兩部分才再次統一,但兩部分的行政仍然分開。19世紀該城是俄國與東普魯士之間的邊境堡壘之一,有了鐵路與外部連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衝突便佔領了該城,併入所謂的東部領地,該城兩部分自1795年首次在行政上統一。
一戰結束後,該城分屬新獨立的波蘭及立陶宛,但實際控制權仍在駐紮當地的德軍手中。1919年德軍撤退後,該城為紅軍所佔領。1919年2月12日,該城成為了蘇俄及立陶宛之間的戰場,後者最後奪得該城,成為了立陶宛共和國的一部。隨着1939年蘇德入侵波蘭,一座大型波蘭戰俘營設於該城。1941年德國佔領該城後,改戰俘營成了德軍關押蘇軍戰俘的地方。納粹在該城附近處決了約60000人,主要為附近的立陶宛猶太人[2]。
友好城市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istory of Alytus City. Alytus tourism information centre. [2008-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8).
- ^ The Jewish community of Alytus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afterwards (JewishGen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立陶宛文)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