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蘇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歡迎來到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主題!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簡寫:СССР,簡稱蘇聯),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1991年聯邦制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北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的國家。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八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由布爾什維克所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後,蘇聯於1922年12月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了蘇聯。

在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約瑟夫·史達林勝出一連串的權力鬥爭,取得了領導權。史達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領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使蘇聯一度成為全歐工業生產值最高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並在1941年被德國與其軸心盟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佔領了東歐大部分國家,扶持了衛星國

冷戰期間,蘇聯與衛星國組成華沙公約組織,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在80年代初期,蘇聯的國力已經落後於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變慢。在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卻導致了蘇聯在1991年解體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

了解更多有關於蘇聯的內容,請點擊:蘇聯

特色條目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原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蘇聯領導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1953年),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對二十世紀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史達林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使饑荒嚴重,再實施計劃經濟進行國家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軍事大國。同時樹立個人崇拜,對黨、政、軍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控制,後於1930年代展開名為「大清洗」的政治迫害,還壓迫與流放少數族裔。史達林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令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聯合瓜分東歐,後又遭到德軍突襲,蘇軍損失慘重。經過為時四年的激烈戰事和付出軍民2000萬人死亡的代價後,蘇聯與同盟國共同擊敗了軸心國。戰爭後期,蘇聯也扶植了東歐衛星國家,形成社會主義陣營,後於冷戰中與美國為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1949年,蘇聯在史達林的主導下成功引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核武國家。1953年,史達林中風逝世,享年76歲。

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最偉大的俄羅斯人」評選,結果斯大林名列第三位(四至六位分別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寧),僅次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彼得·斯托雷平

優良條目

T-64主戰坦克蘇聯在1960年代研發的主戰坦克,是蘇聯標準下第一款第三代的(蘇聯標準是T-62為第二代,M1、挑戰者和豹2和T-80為第四代)主戰坦克,僅在蘇聯及解體後的多個獨聯體國家中服役,並只裝備在一些前線軍區部隊裏。儘管T-64不像T-72主戰坦克那樣被多個國家裝備和發展,但卻是蘇聯(包括解體後分離出來的俄羅斯烏克蘭)日後的現代化坦克(如T-80T-84)的基礎。

T-64坦克的最為突出的技術革新就是裝備一門使用分體炮彈和自動供彈的115毫米滑膛炮,讓坦克毋需專職供彈手(副炮手),使乘員從4名減少到3名,減少坦克體積和重量,也是第一款使用複合裝甲的坦克,為蘇聯(俄羅斯)坦克日後發展方向給定了方向。無論是成本優先的T-72,以T-64為基礎的技術優先的坦克T-80T-84,還是試圖在技術先進與生產成本上取得平衡的T-90T-95,都無一沒有T-64的影子。

刷新

特色圖片

1945年8月,蘇軍與美軍水手於阿拉斯加共慶對日戰爭的勝利。

你知道嗎

分類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