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春卷柯南/逸東分局
修正早期系統是在香港地鐵荃灣綫通車前,現時港鐵的觀塘綫及荃灣綫路段的名字,當時並非單獨稱為觀塘綫。而現時修正早期系統已分為觀塘綫及荃灣綫的旺角至中環段。
歷史
[編輯]背景
[編輯]規劃及建設
[編輯]1975年11月,修正早期系統獲准興建,系統包括觀塘綫(石硤尾至觀塘)及荃灣綫(旺角至中環)兩段。
工程歷時4年,修正早期系統北段1979年10月1日正式先行通車,只有石硤尾至觀塘一段投入服務,列車只有4卡,初期在路綫圖中是以紅色代表。其後修正早期系統繼續擴展,修正早期系統中段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路綫伸延至尖沙咀(當日新啟用佐敦站及尖沙咀站)。唯油麻地站及旺角站因施工困難,分別順延至1979年12月22日及1979年12月31日啟用──當時油麻地站只啟用上層月台(1號及2號月台),而旺角站則只啟用上層今1號月台(往觀塘)及下層今4號月台(往尖沙咀)。
通車營運
[編輯]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統南段啟用,代表英女皇執行職務的雅麗珊郡主為地鐵「修正早期系統」全綫通車(中環 - 觀塘)揭幕,雅麗珊郡主更盛讚香港人:「有高度聰明智慧和毅力,只有港人得如斯成就」。地鐵列車首次穿越維多利亞港海底駛到香港島的中環商業中心區,地鐵的服務伸延到香港島,全段修正早期系統完工,較原定通車日期提前7星期,成為香港地鐵的重要里程碑。此外,為了應付服務延伸所增加的客量,列車編組於1980年2月16日起增至6卡一列。
拆分
[編輯]1982年4月26日,修正早期系統分拆為兩種行車模式,分別為「觀塘至旺角至油麻地」(後來之觀塘綫)及「旺角至中環」(後來之荃灣綫),其中旺角站作為上述兩者之轉車站並新啟用2號及3號月台,以提早讓乘客熟習日後兩綫的轉車方式;同時油麻地站下層月台(包括3號及4號月台)啟用,作為「觀塘至旺角至油麻地」路段列車之終點。其後原修正早期系統中之「觀塘至旺角至油麻地」段改稱觀塘綫,以綠色作標記;「旺角至中環」段改稱荃灣綫,以紅色作標記。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荃灣至旺角段通車,連接修正早期系統的旺角至中環段。荃灣綫列車停靠荃灣站、大窩口站、葵興站、葵芳站、荔景站、荔灣站[1](過站不停)、荔枝角站(過站不停)、長沙灣站(過站不停)、深水埗站(過站不停)、太子站(只供轉車而不供出入閘)、旺角站(往荃灣列車沿用修正早期系統使用之1號月台,往中環啟用修正早期系統預留之2號月台),再沿修正早期系統的油麻地站、佐敦站、尖沙咀站、金鐘站後到達中環站。
1982年5月17日,荃灣綫荔灣站[1]、荔枝角站、長沙灣站、深水埗站及太子站全面正式啟用,標誌着修正早期系統運作模式正式結束。
路線及服務
[編輯]列車
[編輯]車廠
[編輯]車站
[編輯]註解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筆記
[編輯]- 陳志華、李健信. 香港鐵路100年 初版. 香港: 中華書局. 2012-11. ISBN 978-988-8181-09-4.
- 65
- 1960年代,巴士是香港公共交通體系的地位相當重要。當時香港兩家巴士公司中巴和九巴都相繼購置雙層巴士,以增加載客量,應付廣大乘客的需求。港英政府有見及此,便在1964年邀請英國倫敦運輸委員會及道路研究實驗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對香港交通的未來拓展展開研究,之後又成立了公共運輸調查小組。根據公共運輸調查小組在1967年發表的《香港乘客運輸研究》,預計到了1986年,香港人口將達687萬人,並認為人口增長會引致交通問題,所以研究報告建議香港建設集體運輸系統。這個報告是香港地鐵興建工程的濫觴。
- 港府又於1967年委託英國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and Associates)為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顧問公司在當年9月發表《香港集體運輸研究》(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報告,報告不建議香港營建路面集體運輸系統,因為這樣會涉及到大量徵地和拆遷工作。顧問公司提出的建議是耗資150億港元,為香港建設一座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把香港的住宅區、工業區和商業區連接起來。按照該報告建議,這個集體運輸系統共設有四條路線,包括觀塘綫、荃灣綫、港島綫和沙田綫,路軌全長51公里。
路綫 | 走綫 |
---|---|
觀塘綫 | |
荃灣綫 |
- 按照當時的計劃,九龍灣站附近將設有整個系統的總控制中心、行政總部和觀塘綫的車廠。荃灣綫、港島綫和沙田綫車廠將依次設於垃圾灣站旁邊、柴灣碼頭站旁邊和禾寮坑站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