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年式155毫米舰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年式155毫米舰炮
1941年大和号战舰仪装之际拍摄之照片,可观察其155毫米副炮测距仪位置与最上级之不同
类型舰炮
原产地 日本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5 - 1945年
使用方 日本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
研发者吴海军工厂
研发日期1930-1934
生产商吴海军工厂
生产日期1935 -1940
制造数量80门以下
基本规格
重量12.7公吨(炮管)
175公吨(三联装炮塔全重)
枪管长度9.3米(60倍径)
操作人数25人

炮弹重量55.9公斤
后膛间断螺纹式炮闩英语Welin breech block
后坐力油压氮气复合制退机
后座长度8.025米
射击仰角-10 ~ +75度
转速10度/秒
回旋角度360度
转速6度/秒
射速5发/分
枪口初速920米/秒
最大射程18,000米(对空射击)
27,400米(对海射击)
供弹方式半自动上弹,人工装弹

三年式155毫米舰炮(日语:六十口径十五糎五砲)是日本帝国海军战间期开发的中口径舰炮,因日本在轻巡洋舰战力汰换上较为延宕,总数量有限。

简介

[编辑]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巡洋舰的主炮标准已经被划定在203毫米以下;为追求最大火力投射效果,日本在1920年后造舰计划主要致力在补充可搭载203毫米主炮的军舰,以及对三年式20公分舰炮进行改良,对127毫米(驱逐舰的主炮口径上限)至203毫米间的中口径火炮并无关注。直到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细分轻巡洋舰重巡洋舰技术分野,以及对重巡洋舰总数维持现状的决议。在这之后日本甫重启巡洋舰用中口径舰炮开发,以及轻巡洋舰汰换计划,这也是三年式155毫米舰炮开发的背景。

炮身

为了替最上级重巡洋舰做好伪装,帝国海军自1930年开发155毫米舰炮,但是在名义上仍称为三年式,谎称其设计在1914年即完成,但技术上为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各种混合体;三年式的炮管制造科技则确实是1910年代采购金刚级战舰时使用的钢线缠绕自紧技术与铸钢科技,但为提高初速而牺牲了火炮寿命,因此本型炮的炮管寿命只有250发;炮闩闭锁也是使用密合度较好的间断螺纹式炮闩设计,使得本型炮之作业压力及射程有达世界先进标准。最上级每座炮塔弹药库可容纳120发,如无视安全纪律让弹药装填区也塞入弹药时可达128发,这意味着日军巡洋舰大约在5场战役后所有舰炮皆达汰换极限。

炮塔

三年式的炮塔则是1930年代科技的产物,炮塔采用三联装布局让本级舰火力投射上维持优势,但设计却是拿三年式20公分E型连装舰炮为本体重新设计,因此有部分设计迁就既有构造;包括只有四周厚25.4毫米的NVNC钢板材质外壳、动力系统仍为2部放置在炮塔外的100匹马力的电动马达驱动液压泵;上弹机与药包上弹机也都只有2部,弹药上弹机速率为每分钟6发,左上弹机替右侧主炮提供弹药,右上弹机为剩下2门主炮提供弹药,弹药在输送到炮塔后由人力放入装填区采半自动上弹;发射药包上弹机每分钟只能运输5组发射药包。虽然号称每门炮最大射速可达7发,但受限于上弹机设计,每座炮塔最佳射速不超过每分钟12发。

由于三联装炮需求人力较多,炮塔内有24位装弹手与1位炮长、炮塔下装填室有7位弹药运输兵、弹药库还有10位弹药补给兵。严格来说1门炮加指挥只要9个人即可运作,但整个炮塔要正常运作至少编制需要42人。

原本的E型炮配备在高雄级重巡洋舰时有设计可达75度仰角的俯仰机构,但是在测试时发现火控系统还无法有效及时计算对空射击诸元,加上弹药装填只能限制在炮身仰角7度以下,使得所谓的对空能力全然无法指望,因此三年式的火炮仰角只保留了55度角,搭配三式弹提供聊胜于无的防空能力。

射控

三年式的射控指挥由焦基线长8米的光学立体视觉测距仪提供目标方位,测距仪一般装于军舰指挥塔顶。移植至大和级战舰时则配置在炮塔后侧上方。

155毫米舰炮在1932年完成试制,1934年5月7日完成测试,1935年装舰服役。炮塔重量约175公吨,如纳入测距仪等设备则会到185公吨。

使用弹种

[编辑]

三年式155毫米舰炮采分离式弹药设计,炮弹本体重55.87公斤、发射药有两种规格;一般为19.5公斤装、弱装药为12.3公斤装,药包使用铝箔袋材质,可在击发时完整燃烧。本型炮开发时已考虑对抗防御力较强之西方近代巡洋舰,故放弃英式中口径弹药之半穿甲弹思路,并开发专用穿甲弹改善贯穿效果。

可用弹药
类型 型号 重量,公斤(弹体/弹头) 弹头装药 初速 射程 备注
榴弹 零式普通弹 55.87 苦味酸,3.1公斤 900米/秒 21,000米 弹头长65公分
披帽穿甲弹 九一式穿甲弹 55.87 苦味酸,1.15公斤 920米/秒 27,400米 弹头长67.8公分
照明弹 三式照明弹 55.87 2.27公斤;比例为53%混合物、42.5%硝酸钡、3.5%蜂蜡、1%草酸钠 750米/秒 21,600米 照明效果95万烛光

使用单位

[编辑]
大和级战舰
最上级重巡洋舰
大淀号轻巡洋舰

由于155毫米炮的后座力较小,且火炮暴风互相干扰的问题已经在先前203毫米炮时有相关研究,加上运用以承受203毫米主炮齐射的重巡洋舰级舰身设计,三年式在散布界表现上算相当不错,但是量产决策是被日本战略环境给限制,因此除了4艘最上级共20座炮塔、60根炮管外,预备炮管加起来总产量不会超过80根。而最上级在1930年代末期更换武器后,炮塔转用给大和级战舰与大淀级轻巡洋舰以物尽其用,但是在大和级后续2艘取消与改装后,没处可去的火炮改安装在吴港、佐世保等地作为军港防卫高射炮使用;吴海军工厂在战争末期有为本型炮设计陆用单装式高射炮炮座,但在吴港空袭时遭炸倒[1],无正式安装。

参考资料

[编辑]
  • 森恒英. 軍艦メカニズム図鑑-日本の巡洋艦. グランプリ出版. 1993. ISBN 4-87687-132-9. 
  • 日本巡洋艦史. 世界の舰船 (海人社). 1991, (増刊第32集). 

外部链接

[编辑]
  1. ^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最上型重巡”、2002年8月、学习研究社。研究原簿シリーズ“15糎5炮 最上、大和と高角炮化”、2011年8月15日、国本康文。そ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