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减退
听力减退 | |
---|---|
又称 | 重听、耳聋(英语:anakusis或anacusis)指听觉完全丧失[1] |
耳聋与听力减退的国际标志 | |
症状 | |
并发症 | 孤独[2] |
类型 | 传导性听力丧失, 感觉神经性耳聋, 混合性[3] |
病因 | 遗传学、老化、噪音、某些种类的 感染、生产相关并发症、耳朵外伤,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素[2] |
预防 | 疫苗注射、妊娠期间适当照护、避免高度噪音、避免某些药物[2] |
治疗 | 助听器、手语, 人工耳蜗, 字幕[2] |
患病率 | 13.3亿 / 18.5% (2015)[4]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耳鼻喉科学、听力学 |
DiseasesDB | 19942 |
听力减退[5](hearing loss)又称听力缺损、听力损失,简称失听[6],属于一种听觉障碍,意思是听力“减损”或“退化”,使致听觉部分或完全丧失[7];耳聋(deafness)又称失聪,则是指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听力[2]。听力减退可能发生在单耳或双耳,有可能是暂时或永久性质。孩童的听力问题可能影响语言学习,而对成人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困难[8]。对某些人而言,听力减退可能造成孤独感,尤其是老年人口。
听力减退的可能成因包括:遗传学、老化、暴露于噪音环境、感染、生产相关并发症、耳朵外伤、某些药物或毒素。中耳炎是造成听力减退的常见症状,而妊娠期间的某些感染如梅毒和风疹也可能造成听力减退。建议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觉测试[8],若在测试中发现单耳或双耳无法听见25分贝的音量,则诊断为听力减退[2]。听力减退可分级为轻度、中度、中度至重度、重度、深度,并主要分类为传导性听力丧失、感觉神经性耳聋、混合性听力丧失[3]。
半数听力减退病例是可预防的,包含疫苗注射、妊娠照护、噪音防护,以及避免某些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年轻人使用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一日不要超过一小时[9]。早期发现及支持治疗对孩童尤其重要。助听器、手语、人工耳蜗,及字幕对大多数患者有帮助。读唇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的沟通。然而,世界上仍有许多地区无法对于听力减退者给予适当的协助[2]。
根据统计,2013年约十亿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10]。听力减退导致失能的人数约5%(3.6至5.38亿),中度至重度失能的人数约1.24亿[2][11][12]。中度至重度失能者中,有1.08亿人(约87%)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11]。而有6500万人于儿童时期就罹病[13]。 使用手语和聋人文化成员的人认为自己和一般人有所差异而非疾病[14]。大多数聋人文化成员反对治疗耳聋[15][16][17],有一些人对耳蜗植入物有疑虑,认为可能会破坏他们的文化[18]。
定义
[编辑]动物的听觉灵敏度可以以其可以听到的最小强度声音来定义,也就是听阙。人和一些动物的听阙可以用听力图来表示。在量测时会用听力计〈audiometer〉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量测声音在各频率下可以使受测者有反应的最小强度。听力图也可用电生理测试(electro-physiological)的方式进行,受测者不需针对声音进行反应。
动物的听阙会随着频率不同而不同,若不同频率、相同强度的声音同时产生,有些频率的声音会相当大声,而有些频率的声音却会小到几乎听不见。一般而言,若提高声音的振幅,声音会比较容易被听到,若动物使用声音互相沟通,沟通所用声音的频率往往也是听觉灵敏度最好的频率。不同频率下的听觉灵敏度会受听觉系统的各部分所影响,从外耳的生理特性到传导讯号到大脑听觉区的神经。
人类的听觉障碍主要是指人对于日常说话的频率有较低的灵敏度。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标准,根据在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四个频率点的平均听力损失,将听觉受损的严重程度分成4个等级:26~40dB为轻度,41~60dB为中度,61~80dB为重度,大于80dB为极重度。听力测试时,由一般的音量开始,设法将音量提高到待测者可以听到的程度,若音量提高的程度越大,表示听觉受损越严重。若是严重的耳聋,即使测量听力用的听力计以最大音量产生声音,也都无法听到。
有时听觉障碍也和言语感知能力有关,这类情形下可以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可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言语感知测验可以测验一个人理解谈话的能力。有几种罕见的听觉障碍只影响言语感知能力[19]。
流行病学
[编辑]在一般人的观点下,视聋的定义,全球聋人人口约在 0.1% 左右(即千分之一)。由于医疗设施不够完善,于发展中国家的聋人数目通常超越发达国家。世界上有至少 5% 的人(即每二十人中一人)有聆听的困难,并影响他们的生活。且大多数有听力减退的人都是老人,或者在完成学业开始工作后才有失聪情况出现。
原因
[编辑]以下是一些听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年龄
[编辑]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对于高频声音的听力会慢慢减弱,可以听到声音的频率上限也会慢慢下降,例如只有25岁以下的青年人可以听到频率约17.4kHz的蚊音[20],此一现象称为老年性耳聋。这个现象从刚成年时就开始出现,但不会影响日常沟通对话的能力,一直到老年时才对沟通造成影响。因为年龄造成的听觉下降是正常的,其现象也和因噪音、毒素或病原体造成的听觉障碍不同[21]。
噪音
[编辑]听觉障碍中约有一半是因为噪音而造成的,造成约5%人口一定程度的听力问题[22]。机场或高速公路周围的噪音约在65至75 dB(A)之间,若附近的住户有相当多时间的户外生活或是窗户的隔音不佳时,长期暴露在此强度的噪音会降低听力。
遗传
[编辑]听觉障碍也可能是遗传的,有许多基因会造成听觉障碍,有些对听觉的影响不大,有些则对造成严重的听觉障碍。基因有分为显性和隐性,若家族中有造成听觉障碍的显性基因,即使双亲中只有一个有此基因,子女得到听觉障碍的比例也会比较高。若家族中有造成听觉障碍的隐性基因,后代也可能具有这様的基因,但只能在从双亲都遗传到此基因的情形下,子女才会有听觉障碍的症状。
疾病
[编辑]许多疾病都可能会影响听力,如痳疹可能会破坏前庭耳蜗神经,脑膜炎可能会破坏前庭耳蜗神经或耳蜗。自体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会破坏耳蜗,腮腺炎可能会造成单耳或双耳的听力受损。
药物
[编辑]有些药物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因此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像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像顺铂等化疗药物。
有些药物会伤害听力,但其伤害是可逆的,这种药物包括利尿剂、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及大环内酯。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指出,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像布洛芬)对听觉的影响在女性身上比较明显,尤其是一周服用布洛芬达六次以上的妇女[23]。
化学药剂
[编辑]除药物外,有些化学药剂有耳毒性,会使听力下降,例如铅、甲苯(在石油及车辆废气)[24]及窒息性气体等[25]。这些化学药剂也会对听力造成影响[25]。
受伤
[编辑]若是耳朵受伤或大脑中处理听觉的部分受损,也可能会影响听觉。
头部受伤的人很容易有听觉障碍或是耳鸣的情形,可能是暂时性的,但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美国供聋人和弱听人士的高等学院高立德大学,其首任聋人校长欧文·金恩·乔丹就是因为21岁时的一次摩托车意外,颅骨骨折而丧失听力[26]。
分类
[编辑]耳聋可以依其形态、严重程度及发病时间(是否已开始学习语言)分类,有些耳聋只影响一个耳朵,有些耳聋则是二个耳朵都受到影响。耳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感觉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及混合型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
[编辑]感觉神经性耳聋是源于内耳(耳蜗)、前庭耳蜗神经或中枢听觉系统的异常,使得内耳收到的讯号无法传达到中枢听觉系统。最常见造成感觉神经性耳聋的原因是因为耳蜗中毛细胞的受损,依照定义.超过70岁以上的长者约有一半有听力减退的问题。
传导性耳聋
[编辑]传导性耳聋源于外耳和(或)中耳的声音传导链的异常,使得声音无法传达到内耳,可能是因为外耳畸形、耳膜或中耳三小骨的机能异常、耳膜的缺陷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例如耳膜感染后形成的肉芽组织若贴到中耳内侧时,可能会使耳膜机能异常。
中耳中的镫骨、锤骨与砧骨(听小骨)若机能异常,也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听小骨的活动性可能因为许多原因而受损:包括外伤、感染或关节僵硬,都有可能影响听觉。
混合性耳聋
[编辑]混合性耳聋结合了上述二种耳聋的症状。慢性耳部感染可能会破坏耳蜗或中耳听小骨,也有可能二者都受损,一般会试图手术治疗,但不一定有效。若是严重的传导性耳聋,一般会增加可传导声音的辅助设备,若耳朵是干的,没有被感染,会增加气导助听的设备。若耳朵不是干的,比较适合用骨传导助听设备。若传导部分的听力减退超过30–35 分贝,气导助听设备比较不易改善听障问题,像骨锚助听器或Ponto等骨传导助听设备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语前聋
[编辑]语前聋是在语言习得之前就有的听力减退,一般可能是先天异常或是在婴儿时期就有的听觉受损。语前聋会损害一个人口说语言的能力。若儿童在习惯使用手语的家庭中成长,很少会有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但大部分语前聋不是因为遗传,是因为疾病或外伤所造成,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也不会有手语沟通的经验。若在刚开始的二至四年内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的儿童可以在口语学习上有显著的进步[27]。
术语
[编辑]聋人社群以外,聋一词通常解释为完全失聪,部分失聪者则被称作听障或弱听。这些都是病理学术语,是指一种疾病或残障。
政治正确运动让人们开始使用听障一类词语,而不用聋一字,实为聋的委婉语。国外一些认同聋人文化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独有文化语言的少数族群,对“听障”一类词语反感,甚至感到侮辱。不过在华人社区里,“听障”等词语仍广被聋人社会接受。
由于聋人无法直接聆听发音,只能通过其它感官,如眼看口形,或用手感受声带振动学习说话,模仿发音时会有困难,故有“十聋九哑”的说法。然而聋人如果声带健全,是有机会学习发声及说话的,因此聋人不一定都是哑巴,如教育家海伦·凯勒,使用聋哑(Deaf-mute)一词描述聋人并不合适,例如他本人。
聋人文化观点
[编辑]在聋人的观点下,每位聋人都有自己的聋文化特质,同时有为数不少的人认同于所谓的聋人文化。其中大多数都是天生聋人,或在幼年耳聋的人;也有一些是聋人子女。他们有些会利用手语交流,并不把自己视为有残障的人,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化及语言的少数族群。不友善的环境才是真正的障碍。这些人将聋当作一种文化身份,多于当作听觉状况看待。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Elsevier,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 Elsevier,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Fact sheet N°300. March 2015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6).
- ^ 3.0 3.1 Smith, RJH; Shearer, AE; Hildebrand, MS; Van Camp, G; Pagon, RA; Adam, MP; Ardinger, HH; Wallace, SE; Amemiya, A; Bean, LJH; Bird, TD; Fong, CT; Mefford, HC; Smith, RJH; Stephens, K. Deafness and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Overview. 2014. PMID 20301607.
-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London, England).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 .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 ^ https://www.termonline.cn/word/145938/1#
- ^ 存档副本.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 Deafnes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1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5).
- ^ 8.0 8.1 Lasak, JM; Allen, P; McVay, T; Lewis, D. Hearing los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Primary care. Mar 2014, 41 (1): 19–31. PMID 24439878. doi:10.1016/j.pop.2013.10.003.
- ^ 1.1 billion people at risk of hearing loss WHO highlights serious threat posed by exposure to recreational noise (PDF). who.int. 27 February 2015 [2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5-01).
- ^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London, England). 22 August 2015, 386 (9995): 743–800. PMC 4561509 . PMID 26063472. doi:10.1016/s0140-6736(15)60692-4.
- ^ 11.0 11.1 WHO.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 (PDF).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35 [2017-08-26]. ISBN 9789241563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24).
- ^ Olusanya, BO; Neumann, KJ; Saunders, JE.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abling hearing impairment: a call to action..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 May 2014, 92 (5): 367–73. PMC 4007124 . PMID 24839326. doi:10.2471/blt.13.128728.
- ^ Elzouki, Abdelaziz Y. Textbook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 Berlin: Springer. 2012: 602 [2017-08-26]. ISBN 978364202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 ^ Community and Culture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nad.org.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 [31 Jul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 ^ Sound and Fury - Cochlear Implants - Essay. www.pbs.org. PBS.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 ^ Understanding Deafness: Not Everyone Wants to Be 'Fixed'. www.theatlantic.com. The Atlantic. [2015-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1).
- ^ Why not all deaf people want to be cured. www.telegraph.co.uk. The Daily Telegraph. [2015-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Sparrow, Robert. Defending Deaf Culture: The Case of Cochlear Implants (PDF).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2005, 13 (2) [30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04).
- ^ eBook: Current Diagnosis & Treatment in Ot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 Lalwani, Anil K. (Ed.) Chapter 44: Audiologic Testing by Robert W. Sweetow, PhD, Jennifer McKee Bold, AuD, Access Medicine
- ^ FAQs | Mosquito teen deterrent. Compoundsecurity.co.uk. 2008-02-21 [200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4).
- ^ Robinson, DW; Sutton, GJ. Age effect in hearing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ublished threshold data. Audiology :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diology. 1979, 18 (4): 320–34. PMID 475664.
- ^ Oishi, N.; Schacht, J.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Expert opinion on emerging drugs. June 2011, 16 (2): 235–45. PMC 3102156 . PMID 21247358. doi:10.1517/14728214.2011.552427.
- ^ Curhan, Sharon G.; Shargorodsky, Josef; Eavey, Roland; Curhan, Gary C. Analgesic Use and the Risk of Hearing Loss in Women. Oxford Journal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4).
- ^ Tox Town – Toluene – Toxic chemicals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where you live and work – Text Version. toxtown.nlm.nih.gov. [201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9).
- ^ 25.0 25.1 Morata, Thais C. Addressing the Risk for Hearing Loss from Industrial Chemicals. CDC.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2).
- ^ "The World of the Deaf,"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26, 1978, p. G1.
- ^ Kral A, O'Donoghue GM. Profound Deafness in Childhood. New England J Medicine 2010: 363; 1438-50.
延伸阅读
[编辑]- 邝浩然︰【用心听 聋健共融】通识教材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龙耳出版,2013年9月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华民国聋人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华民国听障者体育运动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华民国听障人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聋人协进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澳门聋人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allaudet University: Demographics of Deafn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afWebsite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af 24/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龙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服务聋人及弱听的香港慈善团体,亦有提供手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