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女性主义与男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女性主义与男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错综复杂的。男性已显著的在文化和政治上参与一部分属于女权运动的每一个“波”的运动。 这些回应已有不同声音,多一些同情或比其他人的批判性更重,取决于个别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种流行的分类法已由迈克尔·金梅尔英语Michael Kimmel提供,将男性的反应列为落入反女性主义(antifeminist)、男性主义者与拥女主义的类别,每种主要的分野是在他们的男性气概上的看法不同。[1] 金梅尔自己属于在他亲女性主义的类别。男性回溯包括古典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阿里斯托芬吕西斯特剌忒的时代,讨论此时期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

历史

[编辑]

18世纪时一些男性哲学家人权的问题所吸引,他们在自身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关于妇女权益的论述,例如:法国马奎斯·孔多塞侯爵拥护妇女的教育。自由主义者,如:功利主义者杰里米·边沁,在当时由于越来越多人相信妇女在法律上遭受不公正对待,因此他要求妇女在各种意义上的平等权利。[2]

男性对女性主义的回应

[编辑]

不少保守派反对女权主义,但不等于歧视女性,他们对女权主义者强调未婚单亲母亲权益,鼓励离婚、或生一堆孩子靠政府救济、或推崇性解放、抛开家庭以做单身母亲为荣、或强调男女全方位绝对平等的走火入魔的举动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破坏传统家庭价值。部分保守派特别强调这一点。

亲女性主义者的历史

[编辑]

十九世纪

[编辑]

部分政治家在20世纪后支持女性投票权,1919年美国宪法第十九修正案,使美国女性自1920年起,获得投票权。

现代男性解放运动

[编辑]

男性解放运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提升自觉组织,以帮助男性摆脱性别角色的限制本身。男性解放运动的支持者认为,男性的枷锁是一种机制,以符合男性的身份到一个单一的男性气概感,加强父权制代替枷锁,男性解放运动呼吁公开承认阳刚气质的成本:男性作为家庭核心的经济支柱,以及对男性表达情感的禁忌,滞留于此种固定角色。最重要的,这项运动是可以接受男人公开自己的情绪,同时保持他们的男性气概。

性别和生理性别之间的差别起源于男性解放运动。在以往生物上可被接受的男性性别角色和阳刚之气的社会建设关系,被学者视为身为一个男性与女性运动合作时的限制。[3]这种性别角色理论中尖锐的对比视性别为由男女之间的生物差异决定的东西。其他男性解放运动的关键要素是,性别是互相关联的,当失去一方后另一方就无法继续存在,作为一个整体的性别是社会建构,而不是出于生物上的必然需要。因此,第二波亲女性主义作家探索社会实践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性别观念。[4]

男性解放运动与种族

[编辑]

男性解放运动与同志解放运动

[编辑]

神话/反女性主义者男性的回应

[编辑]

反女性主义者的回应

[编辑]

对女性主义的反对有各种形式,无论是批评女性主义思想和实践,或争论于它是内敛的。

男性重塑运动

[编辑]

这方面的运动侧重于男性如何转变性别角色、社会结构中,重新寻找及建立一套站得住脚的男性性别角色、行为、思想及与女性的关系。立场上可以是反女性主义者或男性主义者或亲女性主义者的主张,取决于当时个人的背景环境。反女性主义的保守主义者致力于建立一套“回归传统”的论述,但亦有一部分男仕寻找著另一套新理念,试图重新审视、观察、反思、建立当代的男性气概男性气质) 。[来源请求]

男性女性主义

[编辑]

历史上有为数不少的男性已从事女权运动(Male feminism)。[5]1866年,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妇女的屈从》的作者),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妇女请愿书,并支持1867年改革法案的修正案。如今,像麦克尔·福德迈克尔·曼斯勒迈克尔·金梅尔等学者都参与了男性研究和亲女性主义者。[6][7][8][6][9]

男性研究

[编辑]

研究男性气概的学者寻求扩大通过男性的性别研究的学术话语。虽然学者们认为,最学术的学科,除了妇女研究,可以认为是“男性的研究”,因为他们声称该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男性受试者,研究男性气概的学者组成断言,男性的研究特别是分析男性的性别经验。

男性研究的中心是了解“性别”并不意味着“女性”,相同的,“种族”不不意味着“黑人”。人类的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并纳入女权主义者的概念,“个人就是政治”。研究男性气概的学者通过妇女研究努力促进现有的对话。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ichael S. Kimmel, “Who’s Afraid of Men Doing Feminism?,” from Men Doing Feminism, Tom Digby, e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57-68.
  2. ^ Campos Boralevi, Lea, Bentham and the Oppressed(Walter De Gruyter Inc, 1984)
  3. ^ Mirsky, Seth.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Elimination of Masculinity.” Men’s Bodies, Men’s Gods: Male Identities in a (Post-) Christian Culture. (New York: NYU, 1996), 27-39.
  4. ^ Carrigan, Tim, Bob Connell, and John Le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Masculinity.” Reprinted in Feminism and Masculinities, Peter F. Murphy, ed. ([1985]);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 ^ Tarrant, Shira, Men and Feminism, Seal Press, 2009
  6. ^ 6.0 6.1 Michael S. Kimmel, “Who’s Afraid of Men Doing Feminism?,” from Men Doing Feminism, Tom Digby, e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57-68
  7. ^ Messner, Michael, Taking the Field: Women, Men, and Sport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ISBN 978-0-8166-3449-1
  8. ^ Flood, Michael. “Backlash: Angry men’s movements.” Reprinted from The Battle and Backlash Rage On: Why Feminism Cannot Be Obsolete (Stacey Ellen Rossi). Xlibris, 2004: 261-278.
  9. ^ Messner, Michael, Power at Play: Sports and the Problem of Masculinity, Beacon Press; Reissue edition 1995, ISBN 978-0-8070-4105-5

延伸阅读

[编辑]
  • 《男性气概的当代观点》(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Masculinity)- 肯尼斯‧克拉特鲍(Kenneth Clatterbaugh)著,刘建台、林宗德译,台湾:女书文化,2003年11月 ISBN 9-57823-348-5
  • Alan D. Berkowitz (ed.) Men and rape: theory,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 issue 65 of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Jossey-Bass, 1994, ISBN 9780787999711.

外部链接

[编辑]

中立立场

女性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