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殇
纪录片《河殇》片头截图(沙孟海题字)
纪录片《河殇》片头截图(沙孟海题字)
类型纪录片
导演夏骏
旁白张家声
集数6
每集长度37分钟(不含广告)
制作
制作人王宋
郭宝祥
监制陈汉元
剪辑钱丹丹
制作公司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信息
首播频道CCTV-1
播出日期1988年6月11日—1988年?月?日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电视连续节目”),于1988年6月11日首播[1]。在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2][3][4][5],《河殇》被一些人认为是继承了191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脉络[6],对诸多中国文化符号辨析和评判,包括黄河黄土文明、长城等,同时表达了对海洋文明的向往。约2亿至3亿中国观众收看[7],全国报章收到读者尤其学生的来信感言[8]。该片第一次用电视媒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改革派对于改革开放遇陷入经济困局的解读——困局源于中国文化有太多传统包袱[6][7]

1988年的《河殇》在80年代的中国学生运动史有承先启后的意义,是当时社会中“反传统”思潮的一个代表[2][3][4],与八六学潮八九学运的思潮悉悉相关[5][9][10],并代表了80年代文化热的高峰和尾声[2][3][11]

内容

[编辑]

《河殇》以类似报告文学的风格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其主要论点是:中国以河流、大地为根基的内向式“黄色文明”导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后;为了生存,中国必须向以海洋为根基的“蓝色文明”学习,并应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为了令这套系列片的论证更加权威,作者引用了众多西方理论,包括魏复古水利文明东方专制论黑格尔有关中国陆地文明趋于保守的说法,小汤恩比的一个早期观点——“除基督教文明外,所有其他文明,不是已经湮灭,就是步向死亡”[12]

片名与人员

[编辑]
摄制人员表

创作过程

[编辑]

在1983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大获成功后,中国国内掀起“河流片热”的风潮。1986年,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耗时三年合拍了另一部“河”的纪录片《大黄河》。然而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并没有通过央视高层的审批,仅在日本单方面播出。为重新带出该片,时任央视副台长陈汉元委派导演夏骏拍摄一部新的有关黄河的纪录片,重新带出对黄河的拍摄。[16]

夏骏亲自邀请了苏晓康王鲁湘来为影片撰写解说词。原先该片曾以《大血脉》作为片名,在王鲁湘的建议下,最终片名确定为《河殇》。[13]

1987年9月,《河殇》正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立项。央视聘用了《走向未来》主编金观涛和经济学家厉以宁作为该片的顾问。[13]

影响

[编辑]

社会

[编辑]
  • 《河殇》播出之后,除了在思想较为激进的青年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之外,更一度得到其他普通民众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在中央电视台曾两度重播,在校园引起“河殇热”,学生热情讨论中国未来的出路与发展。
  • 1988年6月,现代出版社出版《河殇》解说词的单行本(198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封面题字者同样是沙孟海。

政治

[编辑]
  •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初次观看《河殇》后曾表示“干嘛骂老祖宗呢?”[17]但之后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时,赵紫阳向李光耀亲自赠送了该片的录像带,并对李光耀表示:“听说你们这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纪录片批判传统,送给你看看。”[18]
  •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对该片大加赞赏,表示“全体党员干部、官兵战士都应该看看,解放思想嘛。”[18]
  • 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王震在各个场合多次批评《河殇》:“这片子看了就火大!把我们的民族一顿臭骂,把中国共产党一顿臭骂……连我们的女排也骂!是可忍,孰不可忍!”“将来我去见毛泽东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如果中央称赞,党的总书记赵紫阳)称赞,我也不称赞,无非就是开除党籍。这次我就要讲话。政治运动不搞了,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不能放弃。你不去运动人家了,人家来运动你。”[19]而在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王震在散会前突然起身发言:“《河殇》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河殇》说黄种人人种不好,说黄种人愚昧,……为什么这样的坏东西能出很多书?我坚决反对这个,要求向中央报告!”[19]
  • 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批判赵紫阳的同时,也对《河殇》抨击。该片被认为是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虚无主义”思想的典型和“反革命暴乱的蓝图”,该节目自此被禁,该片的总撰稿人苏晓康王鲁湘亦被官方称作为“动乱的幕后推手”,均被中央高层点名通缉。八九学运期间苏晓康与北京作家上街游行支援学生[20],后苏晓康逃往国外,王鲁湘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而导演夏骏亦被央视开除公职和编制,调至广告部工作。
  • 《河殇》被禁播后,原为陕北民歌的该片主题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一度也在荧幕和舞台销声匿迹。直到2014年1月30日播出的《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陕北歌王”王向荣同杜朋朋主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让此曲重登官方舞台[21]

其他

[编辑]
  • 台湾1980年代后期综艺节目《连环泡》“中国电视史”环节开场白模仿了《河殇》旁白的语气[22]
  • 《河殇》的部分内容亦被编入中国大陆高中历史课本的官方教案中。如第二集“命运”的解说词,“(长城)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教案给出的解读为“(该说法)不正确,因它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长城的积极作用”。[23]
  •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出版书籍《海殇》,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书名就是针对《河殇》而起。只不过《海殇》的观点与《河殇》完全相反:不但剖析和反思了“蓝色海洋文明”、尤其是欧洲文明的衰落,而且亦表达了“为了生存,欧洲的‘蓝色文明’必须向中国的‘黄色文明’学习”的观点。[24]

辨误

[编辑]
  • 美国并非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西方国家:“一九七二年二月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首都机场握住了周恩来的手。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这是中国第一次同西方握手。”(第二集“命运”)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西方国家是瑞典,两国在1950年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25]而中国与法国也于196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26]
  • 严复伊藤博文并非同学:中国民间流传当年严复是全班(或全校)第一名毕业,伊藤博文得第二名。“然而,当严复参与其事的百日维新惨败之后,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当这位中国近代的伟大启蒙者在传统势力的打击下,一步步放弃改良思想,最终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怀抱里去的时候;他在英国海军大学的同学伊藤博文,却连任日本首相,率领这个岛国迅速跨进世界强国之林。”(第六集“蔚蓝色”)这个故事最早可从刘半农的诗集《扬鞭集》中找到,后来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均引此说。[来源请求]

作者表态

[编辑]

2014年,总撰稿人之一的苏晓康表示,以现在的眼光看,《河殇》的思考水平有限,并且很肤浅,表示西方文明也有毛病。[29]

2015年,另一位总撰稿人王鲁湘指出,《河殇》并非对中华文明抱有敌意、或是全盘否定中华文化,而是针对80年代各种旧观念对国家发展的束缚,进行一种文化批判上的策略安排,就是要用非常激昂的措辞,故意达到一种“片面的深刻”,因此才会鞭笞自己的祖先、传统和历史,憧憬甚至夸大西方文明的优点。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现代文明的“梦”,希望中国像开放的海洋一样,建成一个开放、现代化的国家。但同时他也承认,《河殇》以及当时的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30][31]

两位作者亦均否认该片有政治意图和背景。[16][18]

相关书籍

[编辑]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现代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ISBN 978-7-80028-021-4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刘远图片摄制。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ISBN 7-5401-0058-3/J2/33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中国图书刊行社,1988年9月初版(简体字)。ISBN 978-962-04-0668-3
  • 《河殇》,(台湾)风云时代、金枫(联合出版发行),1988年10月初版,1992年2月145版。
  • 《河殇》(修订版)。(台湾)风云时代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ISBN 978-986-146-187-8
  • 《河殇论》,崔文华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ISBN 978-7-5039-0304-5
  • 《河殇‧何伤》,胡菊人,风云时代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ISBN 978-957-645-183-6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崔文华. 《河殇》论.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河殇〉对中国电视的启示何在?》第一段:“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一日,中国电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这一天的黄金时间里,一部使整个中国久久不能平静的系列电视片开始播出了。”. ISBN 9787503903045. 
  2. ^ 2.0 2.1 2.2 王学典.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 凤凰网. 《开放时代》.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4) (中文). 
  3. ^ 3.0 3.1 3.2 王学典. 庞朴与80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爱思想.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中文). 
  4. ^ 4.0 4.1 邓晓芒.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再读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爱思想. 《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中文). 
  5. ^ 5.0 5.1 夏明. 《河殇》揭开了新启蒙的帷幕. 《探索与争鸣》. 1988年, 1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04). 
  6. ^ 6.0 6.1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副教授). 從《河殤》看八九民運年代的中國文化探討. 基督教时代论坛. 2009-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7. ^ 7.0 7.1 尹萍. 最熱門的話題-河殤. 《远见杂志》 (台湾). 1988-11-15(1988年12月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估计有两、三亿大陆人,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从萤光幕上看到这部充满批判与自省、鞭策与激动意味的影片。(……)很多人立即动手,写信、打电话甚至打电报给北平“中央电视台”,表示“激动、震撼和感慨”。他们当中,有学生、教师、工人,有老资格的共产党员,也有军队里的政治处主任。(……)这部影集确实有相当大的突破,它第一次用电视这种最大众化的媒体,总结报告了改革派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观点 
  8. ^ 崔文华 (编). 《河殤論》「觀眾贊河殤」章節.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年9月.  该章节分2部分公开于:《河殇论》:观众评论 (上).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河殇论》:观众评论 (下).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9. ^ 苏晓康:思想启蒙者的反思.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3) (中文). 
  10. ^ 安东尼. 特别节目 - 苏晓康访谈.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中文). 
  11. ^ 方维规.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一百五十年羡憎情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社会科学》2006年5月. 200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中文). 
  12. ^ 赵鼎新. 《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07. ISBN 978-962-996-252-4. 
  13. ^ 13.0 13.1 13.2 《河殇》论编导谈_《河殇》创作过程的回顾 夏骏. 悠读文学网.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14. ^ 《九歌·国殇》参见 刘向《楚辞》卷第二
  15. ^ 15.0 15.1 关杰明. “大陸改革擦邊文藝的傑作——評電視系列片《河殤》”. 《河殇》附录㈢:两岸看河殇 大陆方面. 
  16. ^ 16.0 16.1 26年海外首次談起 王魯湘為《河殤》受傷. 中国报 China Press. 2014-09-26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美国英语). 
  17. ^ 《河殇》总撰稿人苏晓康谈赵紫阳与王震的权力之争.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18. ^ 18.0 18.1 18.2 告別中國二十年. 开放杂志. [2022-06-13]. ([h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0906p56.htm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19. ^ 19.0 19.1 《王震传》编写组. 王震晚年怒批《河殇》. 观察者网. 中华网.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20. ^ 金钟. 告別中國二十年——專訪作家蘇曉康先生. 200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5) (中文(台湾)). 
  21. ^ 星岛日报. 六四禁歌《河殤》驚現春晚. 台湾苹果日报. 2014-02-05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台湾)). 
  22. ^ 〈错过这次 再等十八年--正宗连环泡同学会〉,中天电视康熙来了》,2007年1月24日、1月25日节目内容
  23. ^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24. ^ 从“河殇”到“海殇”:欧洲海洋文明的新危机. 搜狐读书. 2013-06-24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25. ^ 中国与瑞典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哥德堡总领馆.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2). 
  26. ^ 中法建交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27. ^ 进一步剖析“从太空看长城”的争论. 科学导报. 2007, 25 (4): 72–76.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28. ^ “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南方都市报. 2003-10-17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29. ^ 苏晓康:中国比25年前更糟. 美国之音. 2014-06-03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0. ^ 被打捞出来的王鲁湘(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31. ^ 王鲁湘:我不是辜鸿铭. 腾讯网. 2015-05-08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