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真鲨
蔷薇真鲨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亚类: | 鲨总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鲨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真鲨科 Carcharhinidae |
属: | 真鲨属 Carcharhinus |
种: | 蔷薇真鲨 C. brevipinna
|
二名法 | |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 |
蔷薇真鲨的分布图 | |
异名 | |
|
蔷薇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又名短鳍真鲨、蔷薇白眼鲛、大沙,为软骨鱼纲真鲨目真鲨科真鲨属的鱼类,被IUCN列为易危保育类动物。约翰内斯·彼得·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利(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 在其1839年的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 中,根据在爪哇岛采集的79公分长标本[3],最初将本鱼种命名为Carcharias brevipinna。该物种随后被移至Aprion、Squalus和Aprionodon属,最后被归类为Carcharhinus属。该物种的牙齿形状和颜色随着年龄和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显著变化,这造成了许多分类学上的混乱。
分布
[编辑]本鱼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热带至温带海域,在西大西洋,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到墨西哥湾北部,包括巴哈马和古巴,以及从巴西南部到阿根廷;东大西洋,从北非至纳米比亚;印度洋,从南非和马达加斯加到红海和亚丁湾、印度到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台湾、越南、澳大利亚及菲律宾等地,深度0至1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2]
特征
[编辑]本鱼有细长的流线型身体和独特的长而尖的鼻子。眼睛小而圆。嘴角处出现明显、向前的皱纹。上颚牙齿15-18列、下颚牙齿14-17列,牙齿有长而窄的中央尖头,上颚有细锯齿,下颚光滑,五对鳃缝很长,具有2个背鳍,第一背鳍中等大小,通常起自胸鳍尖端后方,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臀鳍起点,第一和第二背鳍之间不存在脊。胸鳍短窄且呈镰刀形。体上部灰色,有时带有青铜光泽,下部是白色,在侧边上具有一个显著的白色条纹。在较大的个体中,第二背鳍、胸鳍、臀鳍和尾鳍下叶的尖端是黑色,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89.7公斤,寿命可达16年。
-
鳃裂(Gill slits)
-
上下颚
-
上排牙齿
-
下排牙齿
生态
[编辑]本鱼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棚从岸边到外海,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硬骨鱼类、头足类及小型鲨鱼,在猎食时会垂直冲过鱼群,张开嘴绕轴旋转,向四周猛咬[4],这种螺旋式的动作时常会腾出水面,故该鱼种英文俗名也称做“飞旋鲨”(Spinner shark)。西北大西洋的族群具有迁徙性,在春季和夏季出现在温暖的近海水域,冬季向南移动到更深的水域。胎生,雌鱼每隔一年产下3至20尾幼鱼,繁殖期在早春到夏季,北非海域在八月,南非海域为四月至五月,大西洋西北部为三月至四月。
经济利用
[编辑]经济价值高,通常以延绳钓、拖网捕获,鱼肉和鱼鳍可食用,肝脏用于制作鱼肝油,鱼皮可制成皮革品,美国西北大西洋和墨西哥湾商业鲨鱼渔业的重要渔获物。
参考文献
[编辑]- ^ Burgess, G.H. Carcharhinus brevipin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May 7, 2009].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蔷薇真鲨.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Compagno, L.J.V.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4: 466–468. ISBN 92-5-101384-5.
- ^ Heemstra, E. Coastal Fishes of Southern Africa. NISC (PTY) LTD. 2004: 58. ISBN 1-92003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