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许玉钏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许玉钏
出生1928年 (1928)
日治台湾新竹州[1]
逝世2017年9月18日(2017岁—09—18)(88—89岁)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17年)
知名于制作全东南亚第一把自制镭射手术刀与教学用电子枪[1]
配偶刘宝秀[2]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玻璃仪器
机构台北帝国大学
国立台湾大学
受影响自太山次郎

许玉钏(1928年—2017年9月18日),台湾新竹[1]。他曾任台北帝国大学有机化学讲座与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的技师,善于吹制科学玻璃仪器。

1945年,许玉钏被台北帝国大学的太山次郎技师聘为助理,并受到他的指导与照顾。在这段期间,许玉钏也曾帮日本首位被提名的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野副铁男教授吹制玻璃仪器。二战结束后,许玉钏在太田赖常许云基的带领之下,在台大物理系参与重建考克饶夫-沃尔顿加速器英语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该团队于1948年完成中华民国暨战后全亚洲首次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3]。尔后,许玉钏也制作出全东南亚第一把自制镭射手术刀“庆龄一号”的核心设备与教学用电子枪[1][4]。许玉钏被称为台湾“国宝级的玻璃仪器师傅”[2]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许玉钏的脚踏车,目前被展示在台大物理文物厅。

许玉钏于1928年生于日治台湾新竹州[1],是家中的独子[5]。许玉钏的母亲与父亲相继于他6岁和12岁时过世,再加上家境清寒,使他中辍了学业,一直到17岁才在亲友接济之下才以当时全校最高龄毕业生的身份从小学毕业[2]。原先许玉钏打算在毕业后学刻佛像,但学校老师介绍他到新竹一家军用玻璃工厂当学徒,于是许玉钏便照做了[2]

1944年,许玉钏进入玻璃工厂附设的训练班学习。到了1945年受训满一年要正式工作时,被时任玻璃厂的顾问暨台北帝国大学的太山次郎技师从全班十位学员中挑出,聘为其在台大的助理[2][6]。根据许玉钏晚年的回忆,当时太山次郎非常照顾他,不但指导他吹玻璃的技术,还让他住在自己家中,甚至买了一部脚踏车送给他通勤,方便他到台大工作[6]。在这段期间,许玉钏印象最深刻的是帮有机化学讲座的野副铁男教授[a]吹制玻璃仪器[6]

战后时期

[编辑]
当年的台大物理系原子核实验室成员合照(左起:许东汤、周木春、许云基、刘远中、林松云、许玉钏)。
目前展示于台大物理文物厅的考克饶夫-瓦耳顿型直线粒子加速器
建成于1931年5月3日[7]台北帝国大学理化学教室校舍。内有台大物理文物厅,即为当年的原子核实验室。

二战结束后,许玉钏在太田赖常许云基的带领之下,协同河田末吉、周木村、林松云等人重组荒胜文策等人制作、曾于1934年在台大完成世界第二次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的考克饶夫-沃尔顿加速器英语Cockcroft–Walton generator[b][8][9]:21[10]。当时重建工程所需的所有玻璃设备皆是由许玉钏吹制的[1]。 重组加速器之计划在1946年10月开始进行[11]:8,并于1948年5月13日下午8时35分完成了中华民国暨战后全亚洲首次人工撞击原子核实验[3]:161,162[9]:4[12]

尔后,在许云基的领导之下,许玉钏等人一同制作威尔逊云雾室以观测α粒子轨迹[3]:167。他们也改造加速器以提高原子核反应的层级,并利用氦-4反应产生14.1MeV的高能中子来研究其所引起的子核反应[13]。另外,为了制造重水以供实验所需,许玉钏以派热克斯玻璃烧杯和中广报废的高功率真空管电极改造制作出水银整流器[2][13]。当时,许玉钏根据原始设计图,在仓库中寻找适合的玻璃管,然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将五个烧杯熔化并接合,并设计支架、再接上三个烧瓶以制造出该仪器。其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在不弄破玻璃的条件之下,在仪器底部嵌入直径5公分的镍丝。为此,许玉钏翻阅了许多日文书籍寻求解决之道,才使问题被解决[2]。经过约一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制作出98%的重水[13]

1982年,荣民总医院得到台大严庆龄工业研究中心的资助,计划设置镭射手术刀。当时计划负责人主张不向国外采购,而是与台大物理系电机系一同合作开发。到了1985年,该团队成功制作出东南亚第一部自制镭射手术刀,被命名为“庆龄一号”,而其核心设备镭射真空管就是由许玉钏所吹制的[2]。在1985年许云基从台大物理系退休,导致其加速器因空间不足被迫拆解时,许玉钏和林松云二位技师因为不舍而将其零件四处分藏各处近二十年[12][10]:151。他们二人甚至将那些零件分藏在仓库、地下室、浴室天花板等处[14][15]:100-101。直到2004年,台大物理系决定重组该加速器,并在次年在许云基带领之下,许玉钏偕同林松云一同将分藏四处的零件找回,一同重建原子核实验室成为台大物理文物厅,并于该年11月21日正式开幕[14][12][10]:151。该次重建过程并被制成了纪录片《冲破原子核[9]:9,21

根据1987年的调查,当时全台湾所有大学中只有三位专门吹制玻璃仪器的技师,其中除了许玉钏之外另二位都是他的学生[2]。1994年1月底,许玉钏从台大物理系退休[16]。 许玉钏的生平故事也被拍成了纪录片《老技师的物理世界[c][6]。退休后,台大物理系为避免玻璃工艺失传,曾在必修课中加入吹制玻璃仪器课程[4],然现已无此课程。

轶事

[编辑]

许玉钏在制玻璃药瓶工厂作技术指导时,认识其妻刘宝秀,进而发展成婚姻关系[2]。根据许玉钏的妻子刘宝秀的描述,许玉钏在烦恼的时候,会“饭量减少、觉睡不稳,下班回家常常呆呆地坐着”,而1951年他制作电解重水水银整流器时是这种情形延续最久的一次,长达一个半月[2]

许玉钏担任台大物理系技师时的月薪约在新台币二万元左右,而当时曾有一家玻璃仪器公司以月薪新台币五万元为条件挖角,但许玉钏表示“还是和教授们一块做研究比较有意义!”,婉拒了该公司的邀请[2]。另外,许玉钏在专业之外也有许多兴趣,包含登山与溪钓等。他时常至瑠公圳或山区钓鱼,而他钓到的鱼通常会放掉,但如果钓到比较好看且好养的鱼则会带回家养[16]。另外,他在工作时通常不接电话。许玉钏说这是因为“正在烧的时候一耽搁就全报销了,根本不能停”,所以许多人要找他都是直接去敲他工作室的玻璃门。林松云说,这导致许玉钏工作室的玻璃门“常常被人敲得像是要破了”[2]

著作

[编辑]
  • 《碳-14定年低背景计数器》,1965年[17]
  • 《碳-14定年法 1》,1965年[18]
  • 《用于研究(n, α)反应之威尔逊云雾室》,1968年[19]
  • 《14.1百万电子伏特下碳-12(n, α)与铍-9的反应》,1969年[20]
  • 《由14.1百万电子伏特中子引发之氖-20(n, α)与氧-17的反应》,1972年[21]
  • 《14.1百万电子伏特下钙-40(n, α)与氩-37的反应》,1973年[22]
  • 《用于研究14百万电子伏特中子诱发反应之望远计数器》,1975年[23]
  • 《氦-氖镭射的铝冷阴极表面处理》,1975年[24]
  • 《14.1百万电子伏特下硫-32(n, α)与硅-29反应之研究》,1976年[25]
  • 《150千电子伏特重离子产生器溅射研究》,1978年[26]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野副铁男当时主要研究台湾高山植物精油,其中他研究的桧木精油成为当时台湾唯一能治疗肺结核的药品,尔后野副铁男成为日本首位被提名的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2. ^ 该事件本末请详见条目荒胜文策
  3. ^ 该片于2005年10月20日首映。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人物歷史 許玉釧(1928-). 国立台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室.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林丽雪. 「國寶級」的玻璃師傅. 光华杂志 (光华画报杂志社). 1987年3月, 12 (3)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3. ^ 3.0 3.1 3.2 张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20. 2003-07-31 [2012-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中文(台湾)). 
  4. ^ 4.0 4.1 高琇芬╱台北报导. 台大拍國寶技師紀錄片 物理系戲稱「會走動的神主牌」. 苹果日报. 2005-10-21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5. ^ 张幸真. 「幕後英雄走到幕前:談技師與技術在科學發展中的角色」座談會新聞稿(補充稿).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 2005-10-20. 
  6. ^ 6.0 6.1 6.2 6.3 申慧媛╱台北报导. 國寶許玉釧 吹出台大物理名聲. 自由时报. 2005-10-21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7.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紀事 (PDF). 台大校史馆. 2012-11-13 [2015-0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9-03) (中文(台湾)). 
  8. ^ 刘广定. 史實再探──六十年前臺灣大學完成的我國第一個核分裂實驗 (PDF). 科学史通讯. 2009年3月, 32 [2014-1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22) (中文(台湾)). 
  9. ^ 9.0 9.1 9.2 臺灣物理史數位典藏計畫 (PDF).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2007-03-29 [2015-01-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28)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10.2 刘子铭; 杨松翰、蔡明达、刘建甫. Hi! NTU 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0-04 [2014-12-03]. ISBN 978-986-02-286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中文(台湾)). 
  11. ^ 刘广定. 初探民國 34~37 年的中國核子科學. 中华科技史学会会刊. 2006年12月, (10): 7–10 [2015-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12.2 原子核物理實驗室. 台大物理文物厅. [2014-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13.2 林夏玉. 碳十四同位素定年. 台大校友双月刊 (国立台湾大学). 2006-05-01, (45) [2015-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8) (中文(台湾)). 
  14. ^ 14.0 14.1 臺大物理文物廳 原子核物理 人物歷史. 台大物理文物厅. [2015-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中文(台湾)). 
  15. ^ 张幸真. 與原子阿公們偕行的日子:台大原子核實驗室復原紀錄片拍攝側記 (PDF). 新活水双月刊 (中华文化总会). 2005年7月, (1): 98–101 [2016-03-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8-14) (中文(台湾)). 
  16. ^ 16.0 16.1 刘懿璇; 蔡忠宏. 訪問玻璃加工室 許玉釧先生 (PDF). 时空 (台大物理系学生会). 1994年9月, (27): 121–123 [2016-03-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2-15). 
  17. ^ 许云基; 黄家裕; 林松云; 许玉钏; 周木春; 吕世宗; 戴运轨. Low Background Counter for Carbon-14 Dating.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65-04-01, 3 (1): 1–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18. ^ 许云基; 黄家裕; 许玉钏. Carbon-14 Dating. 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65-10-01, 3 (2): 120–122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19. ^ 许云基; 黄家裕; 林松云; 周木春; 许玉钏. Wilson Cloud Chamber for the Study of the (n, α) Rea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68-10-01, 6 (2): 119–122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0. ^ 许云基; 黄家裕; 林松云; 许玉钏; 周木春. 12C(n,α)^9Be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69-04-01, 7 (1): 1–6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1. ^ 林松云; 许玉钏; 周木春; 黄家裕; 黄振麟; 许云基. 20Ne(n, α)17O Reaction Induced by 14.1 MeV Neutron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2-10-01, 10 (2): 69–75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2. ^ 彭忠朝; 林松云; 周木春; 许玉钏; 黄振麟; 许云基. 40Ca(n, α)37Ar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3-10-01, 11 (2): 119–12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3. ^ 彭忠朝; 林松云; 许玉钏; 许云基. Counter Telescope for Studying 14 MeV Neutron-induced Reac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5-04-01, 13 (1): 26–33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4. ^ 彭忠朝; 许玉钏; 林松云; 周木春; 崔伯铨; 许云基. Surface Treatment of the Al Cold Cathode for He-Ne Laser.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5-04-01, 13 (1): 127–129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5. ^ 彭忠朝; 林松云; 周木春; 许玉钏; 黄振麟; 许云基. Investigation of the 32S(n, α)29Si Reaction at 14.1 MeV.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6-04-01, 14 (1): 62–66 [2015-08-16].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6) (英语). 
  26. ^ 彭忠朝; 林松云; 许玉钏. 150 keV Heavy Ion Generator for Sputtering Studies.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中华民国物理学会). 1978-02-22, 16 (1): 20–23 [2016-03-02]. doi:10.6122/CJ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