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詹事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詹事府,是唐代清代的官署之一,主要负责东宫事务。

渊源

[编辑]

詹事之设始于秦代,为太子僚属。至唐代设詹事府,后历代因之。

明代詹事府,设詹事一员。少詹事二员。府丞一员。主簿一员。录事二员。左右春坊、设大学士各一员。左右庶子各一员。左右谕德各一员。左右中允各二员。左右赞善各二员。左右司直郎各二员。司经局、设洗马二员。校书二员。正字二员。二十九年、添设春坊左右清纪郎各一员。左右司谏各一员。通事舍人二员。[1]

清代詹事府官多由翰林官充任,已出现翰詹合流之倾向。因清代立储制度改革,设密匣立储制,培育储君向无定制,詹事府几无职掌,逐渐只作为翰林升转之阶。

清代詹事府

[编辑]
  • 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詹事府,仅设少詹事一员,以安置降臣,清首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胡世安即曾任此职[2]。因无职掌,故于同年十一月裁撤,并入内三院。
  • 顺治九年(1652年)复置詹事府,设詹事一员,少詹事一员,主簿一员,录事二员,通事舍人二员。置左右春坊,设庶子各一员,谕德各一员,中允各二员,赞善各二员。置司经局,设洗马一员,正字二员。此次复詹事府未设满缺,俱以内三院汉官兼之,另外专设满洲詹事一员以掌府事,司其印信[3]。因其时并未立储,故詹事府“未有职掌”,形同虚设,因而于顺治十五年复被裁撤,官员另行补用。
  •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丁卯,立胤礽为皇太子,即复詹事府。升内阁侍读学士孔郭岱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廷敬,并为詹事府詹事[4]。仿其他中央机构,设满、汉复职,其具体设官情况如下。詹事满、汉各一员(均正三品);满、汉少詹事各二员(均正四品);满、汉主簿各一员,满录事二员,汉录事三员;满、汉正字各二员。置左右春坊,设满、汉庶子各一员,满、汉谕德各二员,并设满洲笔帖式十员(清书、汉书各五员)[3]。此后詹事府设官情况多有调整。此次詹事府之设,除满、汉复职这一点纯属清代特色外,其职掌基本上与明代同。胤礽被废后,其作为东宫僚属之职能消失。

清代詹事府之职掌

[编辑]

詹事府作为东宫僚属之职能消失后,仍与翰林院一起行使某些其他职能。具体职掌如下。詹事、少詹事可参加朝会侍班,“恭遇升殿,满汉詹事、少詹事,皆在殿上,序于翰林院掌院学士之次”。九卿、翰詹科道集议,詹事、少詹事均可参加。詹事坐于大理寺卿之次,少詹事坐于左右通政、大理寺少卿之次。凡纂修《实录》、《圣训》,詹事、少詹事等官例得派充副总裁官;纂修其他书史,少詹事及坊、局官皆得选充纂修官。此外,尚有某些职掌可与翰林院互兼,如经筵讲官日讲官尚书房侍直、殿试充读卷官等

春坊官掌记注、纂修之事。其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收藏之事。其汉员例兼翰林院修撰衔,皆沿明制。

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高宗谕:“本日阅洗马周琼呈请代奏谢恩折内,有‘补授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字样。修撰系一甲一名进士专衔,何用假借、兼摄?朕思詹事府衙门自詹事、中允、赞善等官,亦俱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衔,此系相沿前明旧例。詹事等官既各有专衔,嗣后毋庸再兼翰林院虚衔,以昭核实。”[3],自此修撰方成一甲一名进士之专衔,编、检亦成一甲二、三名进士及留馆庶吉士之专衔。

因翰林院侍读、侍讲与修撰、编修、检讨隔品,除特擢外,论俸升转必经詹事府之坊、局官。即修撰升洗马,编修升中允,检讨升赞善,称为“开坊”。开坊之制是翰詹一体之具体体现。

清詹事府署乃因前明之旧,坐落于玉河东岸,门西向。康熙间曾重新修葺。清圣祖赐御书匾额日“德业仁义”。署内有先师祠。前有老松二株,甚是奇古。京城水多苦涩,而詹事府内井水最佳,汲者甚众,盖可称之为当时最为知名之一绝。[5]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十六
  2. ^ 《清史列传》卷二十,页6532
  3. ^ 3.0 3.1 3.2 《大清会典事例》卷一零五七
  4. ^ 《清圣祖实录》卷五八,页758
  5. ^ 吴长元辑《宸垣识略》卷五,页84。

来源

[编辑]
书籍
  • 邸永君. 《清代翰林院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