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赵与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嗣秀王[1]赵与檡[注 1](?—1276年12月20日[5]),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宋朝宗室、第七代嗣秀王

生平

[编辑]

赵与檡在咸淳七年(1271年)冬天以全州知州袭封嗣秀王,任吉州刺史[4]。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杨镇奉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婺州,他和杨淑妃一同前往[6],到闰三月任命为浙江、福建、广南东三路察访使安抚西外宗正[7][8]。五月益王赵昰即位,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当时国舅杨亮节掌权,赵与檡以国家要亲近有才贤人经常规劝,于是遭人妒忌,各将领都畏惧他[9]

后来元军逼近浙东,端宗命他到瑞安方洪防御。元朝廷臣指赵与檡有刘更生的忠心,又有曹王皋的孝道,应该招降任用[10]。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围攻瑞安,他和方洪二人发誓死守,但一名小校李雄在半夜开启瑞安城门让元兵进入,二人率领部下巷战兵败而受绑。中书左丞董文炳亲自劝降,唯赵与檡怒斥:“我是国家宗室近亲,穷尽力量而死,是我的本分,还要问我可否投降?”最后被杀,方洪也殉节自杀[11]

家族

[编辑]

兄弟

[编辑]

子女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一作“与睾”[2],又作“与择”[3],或与第六代嗣秀王“赵与泽”同名[4]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50》,出自脱脱宋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零九·忠义五》:赵与檡,为嗣秀王。
  2. ^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八月)甲戌,秀王与睾围婺州。
  3. ^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宋杨亮节居中秉权,秀王与择,自以国家亲贤,多所谏正,遂犯忌嫉,诸将俱惮之。
  4. ^ 4.0 4.1 齐东野语·卷九·秀王嗣袭》:至景定二年,元孙与泽(第六代嗣秀王)以浙西仓归班袭嗣,至咸淳七年薨,是为临海郡王。其次与訔先卒。是岁冬,与泽(第七代嗣秀王)以知全州换授吉州刺史,主奉香火。
  5. ^ 5.0 5.1 5.2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 二王附》:(景炎元年十有一月)甲辰,秀王与睾逆战于瑞安,观察使李世达死之。与睾及其弟与虑、子孟备、监军赵由𤩲、察访使林温被执,皆死。
  6. ^ 通鉴续编·卷二十四》:(德祐二年正月)……杨镇等奉益王昰、广王昺如婺州 杨淑妃及秀王与睾从行
  7.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帝纪部之十七》:(德祐二年)……以秀王与睾为福建察访使,兼安抚、知西外宗正。
  8. ^ 《通鉴续编·卷二十四》:(德祐二年闰三月)以秀王与睾为福建察访使,先入闽中抚安吏民。
  9.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零九·忠义五》:益王之立,舅杨亮节居中秉权,与檡自以国家亲贤,多所谏止,遂犯忌嫉,诸将俱惮之。
  10.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零九·忠义五》:未几,北兵逼浙东,乃命与檡出瑞安,与守臣方洪共任备御。朝臣言与檡有刘更生之忠,曹王皋之孝,宜留辅以隆国本。
  11. ^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零九·忠义五》:瑞安受围,城中危急,与洪誓以死守。小校李雄夜开门纳外兵,与檡、洪率众巷战,兵败被絷,董文炳问之曰:“汝为秀王耶?今能降乎?”与檡厉声曰:“我国家近亲,今力屈而死,分也,尚何问为?”遂杀之。洪亦伏节而死。
前任者:
族兄长赵与泽
宋嗣秀王
1271年-1276年

原因: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