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又称关陇世族、关陇门阀、关陇军事贵族、关陇胡汉集团、武川集团。关陇集团一词由陈寅恪所创,是指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间,籍贯为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士族,范围为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阴山周围,汉胡混血、文武合流是其。在鲜卑拓跋部统治下,他们占据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关陇集团不但以武川人为滥觞,数个朝代的肇造者亦出于武川,或武川人后代。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他并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证明关陇士族与鲜卑胡姓的关系。
历史
[编辑]北魏至北周时期:发源
[编辑]北魏太武皇帝延和年间,为了防御柔然南侵,在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侧的长城沿线(今内蒙古南部至河北省北部一线)设置了许多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沃野镇(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旗)、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合称六镇,又称北镇。由于北魏与柔然关系紧张,双方不时发生军事冲突。北魏朝廷将部分被编入军户的鲜卑贵族迁至六镇,令之为镇民兼军士,“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并设有镇将总揽当地军政。彼时六镇地位崇高,被誉为“国之肺腑”,身为六镇之民是相当尊荣的,且拥有仕宦(升迁做官)、复除(免除赋役)等特权,“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六镇之民多为鲜卑贵族,后来还有一部分汉人豪强。
然而到了孝文帝太和年间,柔然和高车对抗,北魏的北面国防压力大减。孝文帝欲向南经营,不久便迁都洛阳远离边境,政治、经济与外交重心随之南移,使六镇的战略地位大不如前。六镇之民远在边境,汉化迟滞,逐渐与洛阳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经济上亦处于弱势。随着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深入,六镇之民被转为府户,军户身份被免除,特权被取消,社会地位大幅下降,受内地人歧视,“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朝廷甚至将罪犯发配六镇为兵,形同流放之地;当地对于改革的反感不断累积,保留鲜卑旧俗的六镇鲜卑与汉化的洛阳鲜卑之间的矛盾亦不断激化。宣武帝时,六镇饥荒,终于引爆六镇之乱,北魏全国陷入严重动荡。后权臣尔朱荣平六镇之乱后起而掌控朝权,孝庄帝又杀死尔朱荣。之后尔朱家族在晋阳合兵,推元晔登帝位。杀死孝庄帝。三年(531年),废元晔改立广陵王恭,是为节闵帝。同年,鲜卑化汉人高欢于信都为孝庄帝举丧,声讨尔朱氏,并奉元朗为帝,发兵杀入洛阳。后又改立平阳王修,这就是孝武帝。孝武帝无法忍受成为高欢傀儡,乃与关中镇将贺拔岳联系,被高欢发现。高欢先发制人,于中大通六年(534年)杀贺拔岳。孝武帝让宇文泰继续统帅贺拔岳军,镇守关中。同年,孝武帝下诏历数高欢罪状。高欢闻知后派兵进攻洛阳,孝武帝逃入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只能改立元善见,是为东魏孝静帝,并迁都于邺。孝武帝西逃长安后,不久为宇文泰所弑,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至此,北魏分为东魏、西魏,最终分为“汉化鲜卑人”宇文泰、“鲜卑化汉人”高欢两大集团,皇帝成为傀儡,不久更为二者所篡。
从这场动乱中崛起的有鲜卑化汉人高欢与敕勒人贺拔岳[注 1]。北魏大权尽归高欢,而贺拔岳控关中、陇西地区,并统领着一批前武川镇将士。后来高欢用计令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并派侯景去接收贺拔岳的部队。不料,贺拔岳的部下奉戴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为主,侯景无功而返。自此,高欢和宇文泰两人各自拥立皇帝,使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由于西魏政权主要割据关陇地区,国土人口远逊于占有广大山东地区(包括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及山东省)的东魏和南方的南梁。宇文泰推动胡化政策[1],集西魏之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为一个紧密的胡汉同盟,“物资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精神上亦必俱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始能安内反侧,外御强敌”。宇文泰创立府兵制,设置八柱国,督十二大将军及二十四开府,各职位兼容鲜卑人与汉人;同时采军政合一,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既是军队统帅,也是政治核心。宇文泰又采苏绰建议,奉行关中本位政策,就割据之土依附古昔,强调关中地区为汉文化正统,“不复以山东、江左为汉化之中心也[2]”。仿《周礼》建立六官,施政以儒家学说为根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除了重用关陇当地士族,更将西迁避祸的鲜卑贵族和原籍山东的士族均改易郡望为关陇,以断绝其思乡之情及地域歧见;同时鼓励胡汉通婚,消除民族隔阂,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关中士族(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与关中士族,这便是关陇集团的基础。八柱国家族以宇文家族为首,对抗东魏、篡西魏建立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战功彪炳。到了唐代,人们仍然津津乐道八柱国家族的荣耀,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
隋至唐前期:发展与巅峰
[编辑]北周武帝攻灭北齐,统一了华北,却在统一全国前病逝。其子北周宣帝行事乖戾,继位后不久即禅让予七岁幼子北周静帝,自诩为太上皇而耽于游乐,政事全交给天元皇后杨丽华的父亲,外戚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北周末期,军事将领已由汉人占多数,杨坚得以轻易地篡夺政权,建立隋朝。杨坚之父杨忠为武川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后晋升八柱国之一),杨坚之妻独孤伽罗(即后来的独孤皇后)则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七女。可见此时期关陇集团各家族之间借由通婚强化了联系,政治影响力更形提高。隋取北周而代之,不过是关陇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力转移,由同为武川出身的杨氏取代宇文氏。
隋朝末期兵乱四起,李渊(即后来的唐高祖)之祖父李虎亦出于武川,西魏八柱国之一,父李昞则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而李渊之母是独孤信的四女,李渊同时也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可见李唐皇室与杨隋皇室同为关陇集团,先祖皆出于武川,彼此之间又有着亲属关系。李渊之所以能够轻易攻陷大兴(长安),讨平诸侯一统天下,争取到关陇集团其他成员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陈寅恪曾评价道:“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2]”关陇集团作为核心,基本上主导了隋至唐初期的政治格局和走向。这段时期门阀政治的特征十分明显,改朝换代并不影响关陇集团的政治地位。隋代虽已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寒门与庶族士人得以参与政治,但多不居显位,难有大作为。
自南北朝以来,社会便流行以门阀评定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唐初世族主要有四大门阀且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3]众多世族大家之中,以山东七姓十家(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最为显贵,就连唐初名臣房玄龄、魏徵、李昉等人均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为了巩固地位,着意改组世族大家排名。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在阅览编成的《氏族志》时不满道:“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何为贵之?[4]”于是命高士廉编著《氏族志》,将天下氏族分为九等,第一等为李唐皇族,第二等是外戚;表示皇族才是最高等,以贬斥士族,压抑旧有的门阀势力。
武周至唐后期:衰弱和终结
[编辑]唐太宗死后,关陇集团的首脑长孙无忌自恃拥立唐高宗之功,专横排斥政敌。而武则天则以美色讨好高宗,高宗也出于自身加强皇权的需要,利用“废王立武”等连续事件使长孙无忌倒台,离开政权核心。武则天虽系关陇集团出身,却是疏远的家系,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并非关陇集团的传统地理范围;其母杨氏虽出身于隋朝宗室,但其父武士彟原只是商人,因追随李渊开国有功而受封,并无关陇集团背景。故在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巩固政权,着手瓦解原李唐核心的关陇集团,采用酷吏、崇尚进士文词诗赋之科、使文武分流、延揽不满关陇集团大权在握的外地士族。科举制虽然在隋代便已实行,但中举的考生少有登高位者,主要权位还是为关陇集团所掌控。直到武则天积极任用举人、进士及第,以巩固武周政权,才打破此一局面。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人乘机发动神龙革命,推翻武周政权,李唐皇室复位。
唐玄宗在开元时期多继续任用武周晋升的举人,但在天宝以后便渐渐提拔李林甫等关中士族上位,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关陇集团的统治。直到安史之乱、牛李党争,关陇集团的优越地位迅速下降,科举出身者位居朝廷要职的情况愈来愈普遍;加上唐代后期宦官干政甚至掌握兵权、杀废皇帝,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关陇集团的影响力。黄巢之乱后,数百年以来的社会阶级随着唐朝灭亡一同瓦解,传统士族死伤殆尽,地方藩镇势力崛起,门阀政治无以为继,关陇集团也不复存在了。
关陇集团崛起的原因
[编辑]为了在关陇地区巩固西魏政权,对抗国力较为强大的东魏和南梁,宇文泰奉行苏绰的关中本位政策。该政策宣传关中地区自周朝以来的文化正统性,将外来菁英的郡望一律改易关陇,重用关中士族与儒家学说;同时沿袭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鼓励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联姻。胡汉融合的结果,西迁的鲜卑贵族及鲜卑化汉人最终汉化,而关中士族也感染了前者的剽悍尚武。胡汉混血、文武合流成为关陇集团的一大特色,“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加上关陇集团原先并非北魏最显赫尊贵的强宗豪族,门第之见不那么严重,亦重视才能和功勋,大大加速了此一融合过程。关陇集团得以迅速整合为一个强大的菁英集团,使西魏北周兴盛不辍,统一北方;又于隋唐两度统一全国,始终占据统治阶层。此一时期颇有“武人政治”色彩,和后来宋朝的“文人政治”、“官僚政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重视士人文武兼修的风气,直到武周时期科举抬头后逐渐衰退。
反对说法
[编辑]岑仲勉反对曰:“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至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碍于陇西而坚持不改?陈氏之说,殊未可信。”[5]“陈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于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外,无非歪曲史实以迁就其臆见。”[6]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则认为岑氏对于陈说赵州昭庆二陵及《光业寺碑》未能提出反证,无法动摇陈说。
黄永年认为关陇集团只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初期,隋炀帝时因把政治中心东移,并引入原南朝官僚来制衡北方官僚而逐渐衰落解体,唐初已不复存在。唐高祖时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并不足以称为一个集团。[7]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 三、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宇文泰更改府兵将士的郡望与姓氏,是要是他所带来的山东人与关内人混而为一,使汉人与鲜卑人混而为一,组成一支籍隶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军队,以与东魏、梁朝争夺天下。这就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团——关陇集团。这个集团是一个统治集团。”
- ^ 2.0 2.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论述稿》
- ^ [唐]柳芳:《姓系论》: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
- ^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 ^ 岑仲勉. 《隋唐史》 1. 文昌书局. 1958.
- ^ 岑仲勉. 《隋唐史》 2. 文昌书局. 1979.
- ^ 黄永年:《关陇集团到唐初是否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