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华尔街[编辑]

坐标40°42′23″N 74°00′34″W / 40.70639°N 74.00944°W / 40.70639; -74.0094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40°42′23″N 74°00′34″W / 40.70639°N 74.00944°W / 40.70639; -74.00944

从华尔街望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百老汇街。
1902年华尔街看盘室

华尔街(英语:Wall Street)是一条位于美国纽约市下曼哈顿的狭窄街道,西起百老汇三一教堂,向东一路延伸至东河旁的南街,是横跨纽约曼哈顿的金融中心。今日,“华尔街”一词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同时也可以借指对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华尔街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的总部所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纽约贸易局也曾将总部设在这里。纽约市依靠华尔街成为了世界最具经济活力之城和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1][2][3][4][5]。不过,现时许多金融公司已经把总部迁离华尔街,取而代之的是曼哈顿的中城,以及纽约市其他外围地带诸如长岛威斯特彻斯特郡等地。

历史

[编辑]
从百老汇街角所见的华尔街。

华尔街的名称源自于17世纪来自北边界的新阿姆斯特丹移民,1640年代,殖民地内的小块土地由基本的尖木桩和围篱分隔。[6]而后,为了抵抗英国殖民者及附近的印地安人, 荷属西印度公司的代表彼得·斯泰弗森特,领导来自荷兰的移民团建造更坚固的栅栏。1653年,这片栅栏被加固成一座约12英尺(4米)高的泥土木板墙。[6][7]1685年勘测员沿着原始栅栏划订出一条道路,即今日的华尔街。[8]1699年英国人将这面城墙拆除。

18世纪末,交易员和投机者在华尔街街脚的一棵梧桐树下从事非正式的买卖。1792年,这些人将非正式的买卖转化为正式的联盟,订立梧桐树协议,这一组织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1889年,道琼斯公司将原本专门报导股市的简讯《致读者下午信》扩大经营规模为出版报纸,并且依照华尔街命名为《华尔街日报》。这份在纽约市出版的报纸,着重在财经新闻的报导,其内容足以影响每日的国际经济活动。[9]在过去,《华尔街日报》曾多年为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今日,每日全球270万份的发行量也仅次于《今日美国》,排名全美第二。[10]

衰退与复兴

[编辑]
1920年9月16日,一枚炸弹在华尔街23号,摩根大通总部前爆炸,造成38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曼哈顿金融区的规模在纽约仅次于中城,是全美国最大的商业区之一。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纽约的企业文化是争相建造摩天大楼,当时的对手只有芝加哥。即使在今日,金融区的天际线的确保有自己的特色,与位于北侧数公里的中城有所分别,纵使大楼的高度略逊一筹。

位在华尔街23号的摩根大通总部于1914年建造,数十年来这个地址在美国金融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目前正改建成公寓。1920年9月16日中午,摩根大通银行前一枚炸弹爆炸,造成38人死亡,400人受伤。炸弹引爆前不久,一封警告信被投递进柏树街和百老汇路口的信箱,上面写着:“记住我们不会再忍受下去。释放政治犯否则你们肯定统统都会死。美国无政府主义战士。”(原文:Free the political prisoners or it will be sure death for all of you. American Anarchists Fighters.)经过20年的调查当局仍然无法找到嫌犯,1940年联邦调查局将档案闲置,尽管仍然有众多理论试图解释华尔街爆炸案和猜测嫌犯的身份。

华尔街股市崩盘后聚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人群。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并导致之后的经济大萧条。在大萧条年代,绝大多数位于金融区的计划都被迫延宕,世界贸易中心是少数在20世纪最后三季进行的主要计划,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非常成功。世界贸易中心事实上是政府投资的计划,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为了刺激下城经济的发展而决定建造,国际交易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已包含在这两幢超高层复合大楼内。尽管如此,完工后初期大楼内大部分的空间都乏人问津。

但是,部分大型有影响力的厂商的确进驻世贸中心,更进一步吸引其他有影响力的企业买下中心里的办公室。有些观点认为,世界贸易中心俨然取代了华尔街,成为金融区的核心。在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中,世贸中心被摧毁,让1970年代开始兴建复合大楼风潮,留下了断层。九一一恐怖袭击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纷纷离开华尔街,原本在新泽西的临时地点变成了长期的办公室,或甚而将业务分散至其他如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

不管是以什么角度来看,华尔街本身和金融区确实是充斥着高楼大厦。失去了世贸中心反到让金融区出现数十年来未曾见过的大规模开发,一部分是归因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希望刺激开发的税赋奖励。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纪念基金计划中新的世界贸易中心复合大楼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一幢大楼已经被替换。计划的中心是541.32米(1,776英尺)高的自由塔。新的住宅大楼也已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样受惠于税赋奖励,旧的办公室大楼被整修成住宅。金融区也计划更新交通系统,包括一个新的通勤车站和福顿街(Fulton Street)的运输中心。

2011年9月17日,爆发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

现况

[编辑]
从华尔街望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百老汇街。(2005年)
华尔街与威廉街口。

说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尔街公司”,并不是指该公司的办公室在华尔街上,更有可能是在说他们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其公司的总部有可能位于全球的任何一个地点。今天,华尔街的劳动力主要是在中型和大型企业工作的法律、财经专家。附近的商业区大多是符合这些专家口味的区域性公司和连锁店,提供他们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在金融区工作的人每天从邻近的长岛、康涅狄格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北哈德逊村等地通勤至此工作。

华尔街文化被一般大众认为过于死板,数十年来华尔街的公司为了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造就了这些陈规,同时也导致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集团的出现。近年来对华尔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基本结构问题和拒绝改变确立已久的习惯。华尔街的公司反对政府的监督与管制。同时纽约市又以复杂的官僚制度闻名,让中产阶级企业家难以进入华尔街和邻近区域的市场。

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银行系统建立以来,位于金融区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一直是美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地点,不过制定政策的权利则是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的中央管理委员会。纽约是美国各中唯一拥有自己联邦储备银行的行政区,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纽约庞大的人口。(在1960年代以前,纽约的人口数高居全美国之首,现在则排名第三,次于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是联准会管理委员会中唯一的常任代表,传统上担任管理委员会的副主席一职。该银行地下25米有一个用于储藏黄金的地窖,规模世界第一,其储藏量甚至大于诺克斯堡

建筑

[编辑]
华尔街上的联邦国家纪念堂。

华尔街上的建筑风格多以镀金年代为基础,附近地区同时也受到装饰艺术的影响。联邦国家纪念堂和位于百老汇街口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街上最著名的建筑物。此外,阿图罗·迪·莫迪卡所雕塑的公牛可以说是华尔街的代表。1989年12月,莫迪卡将这尊代表牛市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放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方,后被移至华尔街附近的鲍林格林公园

2017年妇女节前夕,一座约1.3米高的女孩雕像出现在华尔街铜牛面前。她脚下的牌匾写着“了解女性的领导能力,SHE(她)能缔造改变”。SHE 既指代表女性的“她”,也代表一只同名的交易所买卖基金。赞助“无畏女孩”雕像的道富环球顾问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指出,雕像的用意在于唤起人们对全球领导层性别失衡问题的关注。[11]“无畏女孩”在2017年底也获颁全球性别影响力大奖 2017 最佳性别艺术设计。[12]

文化影响

[编辑]
从空中鸟瞰世贸双塔。(2001年3月)

华尔街和商业街

[编辑]

相较于商业街,华尔街通常指商业影响力大于中小型企业和中产阶级的公司企业,有时特别用来代表分析师、持股人、和诸如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人对商业街的印象通常不外乎地区性的企业和银行,另一方面华尔街则普遍作为私有、重视自身利益的“美国企业”的代名词。有时华尔街会用以区别投资银行和财富500强企业在影响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与小企业之间的差异。

看法

[编辑]

旧式的摩天大楼通常有精美的外观,但已有数十年这种精致的美学不曾在现代企业的建筑上见到。1970年代建造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现今重视实用性的摩天大楼的代表,其外表单调、简单,世贸双塔常被批评为长得像两个高高的盒子。

华尔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经济力量。对美国人而言,有时华尔街等同精英主义、强权政治和割喉形态的资本主义,但同时华尔街也唤起美国人对市场经济的骄傲。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华尔街是一个依靠贸易资本主义创新,而非殖民主义和掠夺成长的国家和经济系统的象征。

文学

[编辑]
  •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书记员巴特子比》的副标题是《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对一位好心又富有的律师有绝佳的描绘。
  •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声音与愤怒》中的杰森·康普生将手中股票表现不佳的原因怪罪给犹太人,凸显大众对于华尔街的看法。

音乐

[编辑]
  • 10cc在1970年代的流行歌曲《华尔街曳步舞》(Wall Street Shuffle)以华尔街为题材。

电影

[编辑]

交通

[编辑]
华尔街上的路标。

华尔街本身是一条东行的单行道。由于这里是许多通勤者的终点,附近有许多大众运输设施,纽约地铁在华尔街上设有三站:

相似地点

[编辑]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Richard Florida. Sorry, London: New York Is the World's Most Economically Powerful City. The Atlantic Monthly Group. 2015-03-03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9). Our new ranking puts the Big Apple firmly on top. 
  2. ^ Top 8 Cities by GDP: China vs. The U.S.. Business Insider, Inc. 2011-07-31 [201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For instance, Shanghai, the largest Chinese city with the highest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a fast-growing global financial hub, is far from matching or surpassing New York,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U.S. and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per center of the world. 
    PAL sets introductory fares to New York. Philippine Airlines.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3). 
  3. ^ John Glover. New York Boosts Lead on London as Leading Finance Center. Bloomberg L.P. 2014-11-12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4. ^ UBS may move US investment bank to NYC. e-Eighteen.com Ltd. 2011-06-10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5. ^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17 (PDF). Long Finance. 2015-03-23 [2015-03-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14). 
  6. ^ 跳转到: 6.0 6.1 Dr. James Sullivan, The History of New York State, Book II, Chapter II, Part IV.
  7. ^ PBS Online. Timeline: A selected Wall Street chronology. 2004-10-21 [2006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5) (英语). 
  8. ^ NYSE Group, Inc. NYSE Timeline. 2006年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15日) (英语). 
  9. ^ Dow Jones & Company, Inc. DOW JONES HISTORY - THE LATE 1800s. 2006年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1月14日) (英语). 
  10. ^ Robert Fulfor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designs itself. 2002年4月20日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13日) (英语). 
  11. ^ 華爾街「無畏女孩」雕像將與銅牛再戰一年,銅牛作者抗議侵犯版權|端傳媒 Initium Media. 端传媒 Initium Media. [201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中文(香港)). 
  12. ^ 全球性別影響力大獎 Gender Impact List|女人迷 Womany. 女人迷 womany.net. [201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中文(台湾)). 
  13. ^ IMDb. IMDb entry for Wall Street. [2006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22日) (英语). 
  14. ^ 香港金融管理局 - 金融中心地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0月5日查阅
  15. ^ 基础部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教育城,2011年10月5日查阅

书目

[编辑]
  • Atwood, Albert W. and Erickson, Erling A. "Morgan, John Pierpont, (Apr. 17, 1837 - Mar. 31, 1913)," i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Volume 7 (1934)
  • Carosso, Vincent P. The Morgans: Private International Bankers, 1854-1913. Harvard U. Press, 1987. 888 pp. ISBN 978-0-674-58729-8
  • Carosso, Vincent P. Investment Banking in America: A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 Chernow, Ron. The 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Finance, (2001) ISBN 0-8021-3829-2
  • Fraser, Steve. Every Man a Speculator: A History of Wall Street in American Life HarperCollins (2005)
  • Geisst; Charles R. Wall Street: A History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Fall of Enr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hn Moody; The Masters of Capital: A Chronicle of Wall Stree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1) online edition
  • Morris, Charles R. 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 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 (2005) ISBN 978-0-8050-8134-3
  • Perkins, Edwin J. Wall Street to Main Street: Charles Merrill and Middle-class Investors (1999)
  • Robert Sobel The Big Board: A History of the New York Stock Market (1962)
  • Robert Sobel The Great Bull Market: Wall Street in the 1920's (1968)
  • Robert Sobel Inside Wall Street: Continuity & Change in the Financial District (1977)
  • Strouse, Jean. Morgan: American Financier. Random House, 1999. 796 pp. ISBN 978-0-679-46275-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