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尧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尧典》又称《帝典》,是《尚书》的一篇,《说文》说是“五帝之书”。

一说将权位禅让之后,作《尧典》。《尧典》专门记叙尧、舜事迹的书,本名《帝典》,又称《尧典》。《今文尚书》无《尧典》与《舜典》之分,皆入《尧典》;《古文尚书》则有《尧典》与《舜典》之分。[1]顾炎武本人认为:“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典》,有《夏书》无《虞书》,而《尧典》亦《夏书》也。”[2]《尧典》开章有“曰若稽古”四字,以古奥难读著称,“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3]《尧典》记载着尧、舜的禅让故事,反映上古中国权位继承情况,有所谓“纳于百揆”、“宾于四门”,大致与政事相关。司马迁写《史记》时,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如《尧典》中有“钦若昊天”一语,《五帝本纪》便改为“敬顺昊天”。

《尚书》诘屈聱牙,号称难读,实际上掺有后人的伪作,[4]是十三经中情况最复杂的,而篇首《尧典》亦不可免。梁启超认为《尧典》中有“蛮夷猾夏”一语而疑为伪作。[5]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定《尧典》是伪书,可能成书于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经典释文叙录》:“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
  2. ^ 日知录》卷二
  3. ^ 桓谭《新论》:“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
  4. ^ 自宋代吴棫《书经纂言》以来,古文《尚书》一再遭到怀疑,至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则确定古文《尚书》为伪书。
  5. ^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章:《尧典》“此语盖甚可诧。夏为大禹有天下之号,因禹威德之盛,而中国民族始得‘诸夏’之名,帝舜时安得有此语?假令孔子垂教,而称中国人为汉人,司马迁著书,而称中国人为唐人,有是理耶?此虽出圣人手定之经,吾侪终不能不致疑也。”
  6. ^ 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说: “《尧典》的靠不住,如梁任公先生所举的‘蛮夷猾夏’,‘金作赎刑’都是。”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考:“〈尧典〉乃战国儒家述古之作,未可遽定为唐尧之史料。惟上古文献记述,偶亦记录先民传闻神话面貌,或反映初民社会的现实需求与信仰。凡此,自未必皆如经学家依其当世观念所能诠解,遑论融入其经学系统中。”朱廷献:〈《尚书•尧典篇》著成时代〉以为:“该篇不得晚于穆王之世,亦不得早于文王武王之时,盖周公摄政之七年,当时史官据先世文献重编润色者。”劳干〈再论〈尧典〉著成时代〉:“〈尧典〉自成篇以后叠有增饰,至秦而大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