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达维亚号帆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达维亚号
巴达维亚号的全尺寸复制模型
巴达维亚号的全尺寸复制模型
历史
荷兰共和国
舰名出处 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城
船东 荷兰东印度公司(VOC)
完工日期 1628年
首航日期 1628年10月29日
载客人数 341人
沉没 1629年6月4日
沉没地点 特曼·阿布罗霍斯群岛英语Houtman Abrolhos华勒比岛英语Wallabi Group
技术数据
船级 东印度帆船英语East Indiaman
吨位 650吨
排水量 1,200吨
船长 56.6米(186英尺)
型宽 10.5米(34英尺)
高度 55米(180英尺)
吃水 5.1米(17英尺)
帆索方案 全帆装船
航行区域 3,100 m2(33,000 sq ft)
船速 5节(9.3千米每小时;5.8英里每小时)
武器装备 24×铸铁大炮

巴达维亚号荷兰语Batavia[baˈtaːvia] )是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所属的帆船。该船于1628年在阿姆斯特丹建造,并作为公司的新旗舰于同年首航前往荷属东印度首府巴达维亚城 。然而在1629年6月4日,巴达维亚号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附近的华勒比群岛英语Wallabi Group上失事。

当船沉没时,船上大约拥有300名乘客上岸,40人溺水身亡。该船只的指挥官弗朗西斯科·佩尔萨尔特英语Francisco Pelsaert则航行到巴达维亚寻求帮助,并指派商人耶罗尼穆斯·科内利斯英语Jeronimus Cornelisz担任领导。然而,科内利斯以“寻找食物”为由派遣士兵维比·海耶斯英语Wiebbe Hayes率领的大约20名士兵前往附近的岛屿意图让他们寻死,并在几周的时间对幸存者策划了一场大屠杀,导致包括妇女、儿童和婴儿在内125名幸存者遭到杀害。少数妇女被当作性奴隶。[1]

然而,海耶斯一行人在前往东华勒比岛英语East Wallabi Island后意外找到了淡水,在得知科内利斯的暴行后,他们决定与科内利斯一行人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该战事直到1629年10月,他们被佩尔萨尔特乘坐的萨达姆号英语Sardam (1628)救援而告终。佩尔萨尔特随后审判并定罪了科内利斯和他的六名手下,使他们成为第一批在澳大利亚被合法处决的欧洲人。另外两名被判处轻微罪行的手下则被流放澳大利亚,最终在巴达维亚号上最初的341名成员中,只有122名幸存者到达了巴达维亚港。

今日,发生在巴达维亚号的悲剧被誉为“海上历史最可怕的恐怖事件”之一,巴达维亚号的事件及一直是众多出版历史的主题,由于在欧洲与澳大利亚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巴达维亚号的故事是有时作为英国囚犯在悉尼登陆的另一种创始叙事。许多巴达维亚号文物包括船尾遗骸,目前都存放在西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的沉船画廊展示,巴达维亚号的复制品则作为博物馆船停泊在荷兰莱利斯塔德

处女航

[编辑]

1628年10月27日,受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委托,新建的巴达维亚号从荷兰泰瑟尔驶往荷属东印度群岛以输运香料、金、白银等物质。[2]并与该公司的其他六艘船只一样沿着布劳威尔航线航行,当时巴达维亚号船上共有341名乘客,其中共有100多名士兵,以及水手、公司高级职员与其眷属,巴达维亚号的最高指挥官为高级商人弗朗西斯科·佩尔萨尔特英语Francisco Pelsaert,阿里安·雅各布斯(Ariaen Jacobsz)则担任船长。佩尔萨尔特和雅各布斯过去曾在苏拉特董事会英语Dutch Suratte相遇,当时佩尔萨尔特在喝醉后公开殴打雅各布斯,而雅各布斯则在其他商人面前侮辱了佩尔萨尔特。这场事件发生后,两人之间存在敌意[3]。船上的成员还有初级商人耶罗尼穆斯·科内利斯英语Jeronimus Cornelisz(30岁),他是一名来自哈勒姆的破产药剂师,他因卷入与画家约翰内斯·范德贝克英语Johannes van der Beeck有关的异端信仰,害怕被捕的科内利斯因而搭乘该船借此逃离荷兰。

叛变

[编辑]

根据佩尔萨尔特的说法,雅各布斯和科内利斯在航行期间构思了一个挟持计划,知情船上载有大量的贸易黄金和白银的两人,因而想借此控制船只前往其他地方展开新的生活。[4]当船只离开好望角后,他们将船停下来寻找补给品,佩尔萨尔特指控雅各布斯故意使船偏离航向,导致与其他舰队失散。并特意安排了一个事件开始在船上带动混乱。这涉及对一位著名的年轻女乘客卢克雷蒂亚·扬英语Lucretia Jans进行性侵犯,雅各布斯和科内利斯刻意让激怒佩尔萨尔特使其对船员进行纪律处分。[5][6]

沉没

[编辑]
巴达维亚号位于西澳大利亚海岸附近的沉船地点
巴达维亚的墓地,现称为灯塔岛英语Beacon Island (Houtman Abrolhos),位于特曼·阿布罗霍斯群岛英语Houtman Abrolhos华勒比岛英语Wallabi Group东侧

1629年6月4日,巴达维亚号在航行途中撞击了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华勒比群岛英语Wallabi Group灯塔岛英语Beacon Island (Houtman Abrolhos)附近的晨礁,船只随即沉没,船上的341人中,包括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借由高低桅帆船长艇英语Longboat转移至附近的岛屿。最终大多数乘客和船员设法上岸岛上,然而其中共有40人因溺水而身亡。部分船上的食物、水源等物质也被幸存者打捞到岛上。

巴达维亚号的调查人员初步对华勒比群岛进行调查,发现该岛屿上并没有淡水,只有有限的食物(海狮和鸟类)。意识到形势严峻的佩尔萨尔特决定前往大陆寻找水源。原由雅各布斯、佩尔萨尔特、高级军官、几名船员和一些乘客组成约48人的小分队,则乘坐9米(30英尺)的长艇离开沉船现场,寻找饮用水源。然而在岛上寻找水源失败后,他们离开其他幸存者向北航行,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巴达维亚城寻求救援。在途中,待在岛上的船员们进一步探索大陆寻找淡水。[7][8][9]

48人的小分队共花了33天的时间才抵达巴达维亚城,途中仅在努沙甘邦岸寻找到水源,然而在他们抵达巴达维亚后,船长扬·埃弗茨(Jan Evertsz)因疏忽和“离谱行为”而被捕并被处决,罪名是在船只失事前参与叛变。雅各布斯也因对于沉船事件有过失责任而被捕。[10]

时任荷属东印度总督扬·彼得斯佐恩·库恩立即下令佩尔萨特指挥26名船员乘坐萨达姆号英语Sardam (1628)以营救其他幸存者,并试图打捞巴达维亚号的货物。佩尔萨特一行人后来耗时约二个月才找到岛屿的位置。当小分队终于回到现场,却发现留在岛上的幸存者之间发生血腥的屠杀。[11]

大屠杀

[编辑]
西华勒比岛英语West Wallabi Island维比海耶斯石堡
海耶斯的士兵和科内利斯带领的叛乱份子竞相前往救援船只萨达姆号英语Sardam (1628)

科内利斯是少数留在巴达维亚号煽动叛变的主导者之一。尽管他既不是水手也不是士兵,但由于他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位,科内利斯被选定为负责幸存者安全的领导人。由于担心与他一同煽动叛变,并跟随小分队离开的团伙回到巴达维亚城后遭到逮捕而被波及,因此科内利斯计划劫持任何可能返回的救援船,并利用该船寻找另一个避风港,同时也企图打捞沉船中的黄金和白银,以此逃到澳大利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然而要实施这个计划,他必须要消灭潜在的对手。[12]

科内利斯的第一个计划,是寻找水源为借口,指派由维比·海耶斯英语Wiebbe Hayes领导的一群士兵前往附近的西华勒比岛英语West Wallabi Island(位于灯塔岛西北约8.7公里或5.4英里处)。并告知若海耶斯找到水源,则以发送烽火作为信号,当海耶斯率领的部队离开灯塔岛后,科内利斯确信他们不会成功并死在那里,自己则完全控制了毫无抵抗能力的幸存者。并以武力威胁,将所有武器和食物掌控于他的控制之下。

科内利斯本人从未犯下任何谋杀罪行,尽管他试图毒死一个婴儿(最终被扼杀)但未能成功。相反,他通常以受害者犯下盗窃、对于管理制度不满等犯罪借口,因而合理化自身行为对幸存者进行攻击及杀害,最初,科内利斯和他的同伙是为了自保而杀人,然而他们在杀害幸存者的过程中则将其视为娱乐作为消遣。[13]科内利斯的计划是将岛上的人口减少到只剩45人左右,最终由科内利斯带领的部队至少谋杀了约110名男子、妇女和儿童.[14] 。而少数妇女被当作性奴隶;其中包括卢克雷蒂亚·扬英语Lucretia Jans[1]

救援

[编辑]

尽管科内利斯认为海耶斯等士兵将在西华勒比岛上死亡,然而海耶斯一行人则在西华勒比岛找到良好的水源和食物来源。最初他们不知道灯塔岛上发生了大屠杀,并发送了预先安排的烟雾信号来宣布发现。然而,他们很快就从逃离灯塔岛的幸存者那里得知惨剧发生。作为回应,士兵们使用沉船中冲上来的材料建造临时武器,为防御科内利斯的威胁,海耶斯的团队则使用了在地石灰岩和珊瑚块建造了一座小石堡,该石堡现被称为维比海耶斯石堡[15]

当科内利斯得知西华勒比岛上有水源的消息,由于自己的资源正在减少,这些士兵将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而派出兵队试图击败困在西华勒比岛上的士兵。然而,训练有素的士兵比科内利斯的队伍更有实力,并在几场战斗中轻松击败了部队,最终则成功抓获科内利斯以此作为人质。[16]逃脱的残党在士兵沃特·路斯英语Wouter Loos的带领下重新集结,并使用火枪尝试攻破海耶斯的堡垒,这一次几乎击败了所有士兵。正当残党将对海耶斯的阵营发动最终的攻击时,联合部队的救援船萨达姆号英语Sardam (1628)到达了附近的海域,科内利斯的手下和士兵们争先前往萨达姆号。最终则是由海耶斯率先到达船上,向佩尔萨尔特告知发生在灯塔岛上的惨剧,最终联合部队则俘虏了由科内利兹带领的所有叛乱份子。[17]

后果

[编辑]
对于巴达维亚号大屠杀凶手的绞刑

在得知科内利斯叛变并对岛上发动一系列大屠杀的事件后,在返回巴达维亚的航程前,佩尔萨尔特因考虑救援船无法承载过多的幸存者和囚犯。在经过短暂的审判后,决定将罪行严重的罪犯带到附近的海豹岛进行处决,而科内利斯和他的几个追随者在被砍断双手后执行绞刑[18]

沃特·路斯和一名被认为是轻微罪犯的扬·佩尔格罗姆·德·拜(Jan Pelgrom de Bye)则被流放至澳大利亚大陆,从此再也没有听说过该两人的行踪。这也使他们成为第一批永久居住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欧洲人。两人被流放的位置被认为是现在西澳大利亚州卡尔巴里英语Kalbarri, Western Australia附近的维特卡拉溪(Wittecarra Creek) ,一说则是被流放到格雷戈里英语Gregory, Western Australia附近。[19]

科内利斯的其他追随者最终被带到巴达维亚城接受审判。其中五人被执行绞刑,另外几人则是在返航的航程中遭到鞭打、执行海军刑英语Keelhauling或被挂在桅杆上。[20]科内利斯的二把手雅克普·彼得斯(Jacop Pietersz)则被执行了最严厉的惩罚死亡轮。雅各布斯尽管遭受了酷刑,然而因本人未承认参与策划叛乱,并因缺乏证据之故而逃脱了处决。最终变成了什么不得而知。可能死在巴达维亚的监狱里。一个调查委员会认为由于总指挥者佩尔萨尔特缺乏权威性,因此对于岛上所发生的事情负有部分责任。最终他的金融资产被没收,并在一年之内去世。

海耶斯被尊为“英雄”并晋升为中士,而他手下的人则被提升为下士。而巴达维亚号上最初的341人中,只有122人到达了巴达维亚港。[21]

残骸

[编辑]
巴达维亚号残骸,现位于西澳大利亚州弗里曼特尔小卖部大楼英语Commissariat Buildings西澳大利亚博物馆沉船展厅)保存
巴达维亚号残骸发现的硬币

1840年4月,英国海军部在阿布罗霍斯群岛的西北海岸进行勘测,约翰·洛特·斯托克斯英语John Lort Stokes船长报告称:“在一个岛屿的西南角发现了一艘大船的横梁,并先假设为泽维克号英语Zeewijk (1725)”,后该经过测量与位置分析,斯托克斯发现的残骸实际则是巴达维亚号的残骸。

1950年代,历史学家亨丽埃塔·德雷克-布罗克曼英语Henrietta Drake-Brockman在经过档案研究后认为,巴达维亚船的残骸必须位于瓦拉比群岛群中。最终巴达维亚船的残骸于1963年,由龙虾渔民大卫·约翰逊发现。[22]

船上的许多文物在1970年代被打捞,包括左舷船尾木材、大炮和锚。为了便于监测和任何未来的处理,船体木材被竖立在钢架上保存。[23]

1972年,荷兰政府将澳大利亚海域荷兰沉船的权利转让给澳大利亚政府。尽管大部分大炮和锚被留在原地,但挖掘出来的物品在西澳大利亚博物馆的不同地点展出。目前巴达维亚号残骸仍然是西澳大利亚海岸的主要潜水地点之一。[24]

宝藏

[编辑]

巴达维亚号上携带了大量的宝藏。在船上12个木箱中估计有250,000荷兰盾,每个木箱包含大约8,000枚银币。[25] 这笔钱原本将用于在爪哇购买香料和其他商品。其大部分银币则是在荷兰各州英语Dutch rijksdaalder生产的,其余大部分由汉堡等德国城市生产的硬币组成。

佩尔萨尔特在搭乘救援船回去事发地点时,被高层指示在需要打捞沉船现场的所有财产。收回这笔钱远非易事,最终12个木箱中仅打捞出10个。此外,巴达维亚号的宝藏还包括佩尔萨尔特携带的特殊物品,这些物品原定将出售莫卧儿帝国,共有四个据称价值约60,000荷兰盾的珠宝袋,还有一个4世纪早期的罗马多彩宝石浮雕[26][27]

复制品

[编辑]
巴达维亚号复制品

一艘巴达维亚船的复制品于1985年至1995年间建造,使用与17世纪初相同的材料和方法兴建。其外形为参考的设计是基于当时的文献纪录、回收的残骸和其他同时代船只的设计,如瓦萨号的形式兴建。经过多次纪念的航行后,这艘船现在作为博物馆停泊在莱利斯塔德

流行文化

[编辑]

巴达维亚号最著名的复述传记是由休·爱德华兹英语Hugh Edwards (journalist)撰写的《愤怒的幽灵岛英语Islands of Angry Ghosts》,这本屡获殊荣的书描述了巴达维亚号沉船和后果的故事。[28]

1973年,布鲁斯·贝雷斯福德英语Bruce Beresford制作了以巴达维亚号为主题的电影,名为《巴达维亚号沉船》[29][30]。另一部纪录片《巴达维亚 - 沉船、叛变和谋杀》则于1995年于九号网络播出。[31]

2001年,威尔士作家迈克·达什英语Mike Dash出版了书籍《巴达维亚的墓地:真实的故事英语Batavia's Graveyard》重述对巴达维亚号上的事件和人员的历史记载。2012年,彼得·菲茨西蒙斯英语Peter FitzSimons出版了一本名为《巴达维亚》的书,并详细讨论当时发生的事件,

2017年,一份60分钟的纪录片详细介绍了一些巴达维亚号受害者骨骼遗骸的考古恢复情况[32]。2020年,澳大利亚犯罪解说节目《案卷英语Casefile True Crime Podcast》详细以该事件为主题。海难和随后的事件也是大卫·马克英语David Mark (novelist)在2022年所出版的小说“异端解剖”的主题。[3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Batavia (1629): giving voice to the voiceless – Symposium (PDF) (booklet). Nedland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17-10-07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20). 
  2. ^ Batavia. Department of Maritime Archaeology Online Databases.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2007-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0). 
  3. ^ Dash 2002,第57页.
  4. ^ Dash 2002,第87页.
  5. ^ Dash 2002,第99页.
  6. ^ VOC ship Batavia. Voc.iinet.net.au. [201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April 2011). 
  7. ^ Drake-Brockman 2006,第300–304页.
  8. ^ Godard 1993,第156页.
  9. ^ Dash 2002,第150页.
  10. ^ Dash 2002,第161–162页.
  11. ^ Dash 2002,第162页.
  12. ^ Batavia's Graveyard. Houtman Albrolhos. Perth: VOC Historical Society. 2008 [31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April 2011). 
  13. ^ Dash 2002,第122页.
  14. ^ The Batavia Mutiny. Leben. 2009-01-01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15. ^ Dash 2002,第176–179页.
  16. ^ Dash 2002,第182–183页.
  17. ^ Dash 2002,第188–190页.
  18. ^ Kimberly, W.B. (compiler). History of West Australia. A Narrative of her Past. Together With Biographies of Her Leading Men. Melbourne: F.W. Niven. 1897: 10. 
  19. ^ Leavesley, James H. The 'Batavia', an apothecary, his mutiny and its vengeance (PDF). Vesalius. 2003, IX (2): 22–24 [2020-04-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7-13). 
  20. ^ Batavia's History.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2019-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英语). 
  21. ^ Ariese, Csilla. Databases of the people aboard the VOC ships Batavia (1629) & Zeewijk (1725) : an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for finding the Dutch castaways' human remains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Fremantle, W.A.: Australian 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2012: 5. ISBN 9781876465070. OCLC 811789103. 
  22. ^ Green, J. The loss of the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retourschip Batavia.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489. Oxford: BAR Publishing. 1989. 
  23. ^ Richards, V. Cosmetic treatment of deacidified Batavia timbers. AICCM Bulletin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Material). 2002, 27: 12–13. S2CID 137577515. doi:10.1179/bac.2002.27.1.003. 
  24. ^ Souter, C. Cultural Tourism and Diver Education. Maritime Archaeology. The Springer Series i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Boston: Springer). 2006: 163–176. ISBN 978-0-387-25882-9. doi:10.1007/0-387-26108-7_13. 
  25. ^ Dash 2002,第55页.
  26. ^ Drake-Brockman 2006,第257–258页.
  27. ^ Defining Moments Wreck of the Batavia. nma.gov.au. National Museum Australia. 15 June 2020 [8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0). 
  28. ^ Islands of angry ghosts, by Hugh Edwards. First Publ. 1966, 207 p. Publisher, Angus & Robertson. ISBN 0207126690
  29. ^ The Wreck of the Batavia (TV Movie 1973) – IMDb,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英语) 
  30. ^ The Wreck Of The Batavia (1973),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英语) 
  31. ^ The Batavia: Wreck, Mutiny and Murder (1995) – IMDb,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英语) 
  32. ^ A mutiny, psychopath and mass murder – investigating 388-year-old cold case | 60 Minutes Australia,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33. ^ David Mark, Anatomy of a Heretic, 2022, Head of Zeus.
书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