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忏悔录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忏悔录
作者让-雅克·卢梭
类型文学作品[*]
语言法语
故事背景地点法国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时间1782年 编辑维基数据
出版地点法国
规范控制
OCLC14003975

忏悔录》(法语:Les Confessions)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卢梭于1782年死后出版的自传,是文学史上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的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

卢梭自身将《忏悔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序言、第一章至第六章组成,写于1765年至1767年,涵盖1712至1740年的卢梭个人经历。其中包括卢梭的出生、童年、青年期至卢梭28岁时从日内瓦搬到法国巴黎;而第二部分则是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写于1769年至1770年,涵盖卢梭回忆自1741年至1765年间,在法国文坛的经历,记述了当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出版时深受评论赞美的喜悦,也有《爱弥儿》出版时受抨击的低潮。《忏悔录》是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全书分为两部,共12章,通过卢梭自己的坎坷一生以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在作品中,卢梭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古代的哲人们授予他崇高思想,但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均使“污染”了他。

该书是自卢梭死后才出版,成为其遗作之一。在1782年出版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六章)1789 年出版了第二部分。然而卢梭在生前的一些公共场合也曾朗朗读过其《忏悔录》的一些摘录选段。

本书的书名可能是参照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于公元四世纪出版的自传。有鉴于此,卢梭著作该书虽事实上“未明确蕴含宗教意味”,却赋予了强烈的象征;即忏悔。他忏悔自己的罪过,结合自己的诚挚、罪与悔、谦逊及内省,勾勒出一部属于他自己的心灵肖像,并在实质上将个人视作是生活的受难者。卢梭所著《忏悔录》影响了后世自传题材的写作,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自述

[编辑]

现在,我将做一件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面目,丝毫不加隐藏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而这个人,便是我自己。

只有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自出生以来,便与我见过的任何人都不同;以至于我敢自信,哪怕全世界也不会有另一个如我一般的人。我虽不比任何人良善,但至少有别于他们。自然,塑造了这样的自己,然后将这个模板打的粉碎——打碎了模板究竟如何,只有读了这本书后,才能评断。

任凭最后审判的号角何时响起,我都将带着这本书来,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会对他大声说道:"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让·雅克·卢梭,《忏悔录序言》

出生于二十世纪的法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评论家洛朗·努涅斯在其2017年出版的《首语之谜》中对此序言进行逐字分析。

卢梭手写了对他而言的真诚;他从不否定自己的恶与善,而是将自己置于神的审视之下,这点,从其使用圣奥古斯丁《忏悔录》,这名基督教圣人自传作为书名可知晓。他显然乞灵于人性,宣称即使自己最终记不清个人的人性究竟为何,那也是一种人类的权力;此推论出自于序言中段的“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努涅斯推测,卢梭在这之所以用“修饰”这个词,代表他不只是为忏悔自己的罪行而创作该书,为将以往尘封的记忆重新置于他所认定的“审美”之上,更是为创作一部特别的文学作品:因此,卢梭的“忏悔”有别于真正宗教意义上的“忏悔”,他并不感到任何悔恨,而是将自身置于一种永恒的论辩之境。基督徒一般期盼著上帝的审判,但在这部作品中,卢梭却更像是自己审视自己,而这种“审判”是没有以上对下的关系。正如那句“任凭最后审判的号角如何响起,我都将带着这本书来,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展示自己”就体现了卢梭非凡的自傲态度,并不将神视作是忏悔的对象。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