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海啸
气象海啸(英语:Meteotsunami)是一种类似海啸的一种天气现象[1],其包含副振动在内,系由普劳德曼共振效应[2](英语:Proudman resonant effect)机制引起[3]。而根据已知的水位和气压观测资料显示,气象海啸的作用时间比风暴潮长[4]。在其他语言方面,日本九州称作あびき[5]、加泰罗尼亚语称作rissaga、马耳他语称作milgħuba、意大利语称作marrobbio、克罗地亚语称作šćiga[3][6]。
成因
[编辑]当气压快速变化导致水体的位移时,很容易引起气象海啸,其传播速率会因不同的水深和地形而出现差异。若传播速率和微量气压变化的移动速率约略相同时,就产生普劳德曼共振效应,使初始波产生数倍的增幅[4]。和普通脉冲型的海啸相比,行进的大气扰动通常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与海洋相互作用[6]。通常气象海啸与海啸的特征相似,但最主要的分别方式仍是以是否发生有地震为主[6]:1036。
由于气象海啸并非像海啸一样是以地震获取能量所造成一种波长极长的重力波,故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但若气象海啸的共振遭放大时,仍然会造成很大的危险[6] 。而在季节风影响下,阵风风速大幅度跳动也是影响气象海啸振幅的因子之一[2]。
下列公式中,为振幅率、为移动速度、为相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水深。由该公式可见,当气压扰动移速与海洋长波的相速度一致时,振幅受共振影响而增大,且气压变化愈剧烈,愈有利于振幅放大;而当气压大范围且缓慢下降时(倒转气压计效应),海浪振幅将不大于此(每下降1百帕,水位上升1厘米)[3]。
历史
[编辑]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14年的气象事件纪录,大约只有3%是气象海啸所致,但事件的发生可能更高,因为过去的海啸事件中有10%没有受到详细记载而难以验证,气象海啸亦有可能因此被误分类为“振荡波[注 1]”所导致的气象事件[8]。
发生地区 | 发生国家 | 发生时间 | 录得浪高 (单位米) | 死亡人数 | 来源 |
---|---|---|---|---|---|
尼亚卢卡 | 克罗地亚 | 1978年6月21日 | 5.9 | 0 | [9][6]:1046 |
长崎市周遭海湾 | 日本 | 1979年3月31日 | 5 | 3 | [8] |
肯特郡 及索塞克斯郡周遭海湾 | 英国 | 1929年7月20日 | 3.5-6 | 2 | [10] |
龙口市 港口 | 中国 | 1980年9月1日 | 3 | [6]:1044 | |
休塔德利亚德梅诺尔卡 港口 | 西班牙 | 2006年6月15日 | 4 | [8] | |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美国 | 1954年6月26日 | 3 | 7 | [8] |
佛罗里达州戴通纳海滩 | 美国 | 1992年7月3–4日 | 3.5 | 0 | [8][11] |
释义
[编辑]来源
[编辑]- ^ Tsunami Glossary 2008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年7月16日,., UNESCO
- ^ 2.0 2.1 郭力豪. 台灣沿岸氣象海嘯特性之初步研究. 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所. [2018年8月16日].(繁体中文)
- ^ 3.0 3.1 3.2 高野洋雄. 気象津波(meteo-tsunami) (PDF). 気象庁.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年8月17日) (日语).
- ^ 4.0 4.1 林立青. 晴天氣候的帽子戲法— 氣象海嘯 (PDF). 科学发展. 国家实验研究院: 10–14. 2013年8月 [2018年8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年8月19日).(繁体中文)
- ^ 長崎地方気象台 あびき. 长崎地方気象台. [2018年8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日语).
- ^ 6.0 6.1 6.2 6.3 6.4 6.5 Monserrat, S.; Vilibić I.; Rabinovich A.B. Meteotsunamis: atmospherically induced destructive ocean waves in the tsunami frequency band (PDF).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6, 6 (6): 1035–1051 [2011年11月23日]. doi:10.5194/nhess-6-1035-2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年4月26日).
-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氣象名詞解釋—振波. [2018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16日).(繁体中文)
- ^ 8.0 8.1 8.2 8.3 8.4 Bailey, Kathleen; DiVeglio, Christopher; Welty, Ashley. An Examination of the June 2013 East Coast Meteotsunami Captured By NOAA Observing Systems (NOAA Technical Report NOS CO-OPS 079) (PDF). NOAA.Gov.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年4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年12月7日).
- ^ National Tsunami Hazard Mitigation Program. Meteotsunami Fact Sheet. Weather.Gov.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6年4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25日).
- ^ Tsunami or meteotsunami?.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2016年5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6月4日).
- ^ Becky Oskin. Freak 'Meteotsunamis' Can Strike On A Sunny Day. Huffington Post. 2012-12-12 [2013年8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