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攸之
沈攸之(?—478年),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沈攸之是宋太尉沈庆之的堂侄,然却曾遭到庆之所抑,更在宋前废帝指令下亲手杀死他。攸之在宋屡立功勋,终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却在宋末起兵反对权臣萧道成失败,被逼自杀。
生平
[编辑]奋勇立勋
[编辑]攸之年少丧父,亦贫寒。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北伐失利,遭北魏军队反击并南侵,朝廷于是下令征集三吴地区丁男充兵源作抵御,攸之亦被征召。攸之到了建康后曾向领军将军刘遵考请求当个白丁队主,但遵考认为他形相丑陋,当不了队主,只让他跟着沈庆之作战。元嘉二十九年(452年),沈攸之参与讨伐西阳蛮,此时才能当上队主。翌年(453年),攸之随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弑父登位的太子刘劭,获授南中郎府板长史,兼行参军。攸之随军进攻建康,并在新亭与刘劭军队作战,身受重伤,但最终刘骏取得胜利,诛杀刘劭并登位,即宋孝武帝,遂以攸之为太尉行参军,封平洛县五等侯。后历任大司马行参军及员外散骑侍郎。大明三年(459年),孝武帝命沈庆之讨伐据广陵反抗的竟陵王刘诞,攸之在战事中屡建功勋,更被箭射破了骨头,孝武帝为了嘉许他就赏了他一支仇池步矟。刘诞被消灭后,攸之本应获得嘉赏,但被沈庆之故意阻挠,只是让他改任太子旅贲中郎,攸之遂十分记恨庆之。大明七年(463年),攸之因母丧离职,下葬后即获授龙骧将军、武康令。
废帝爪牙
[编辑]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攸之获除豫章王刘子尚的车骑中兵参军,直阁,与宗越及谭金等直阁将军都得前废帝重用,前废帝诛杀打算废立的顾命大臣江夏王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等人时攸之亦有出力;及至废帝要赐死沈庆之时,更派一直记恨庆之的攸之乘夜亲自带着毒药送过去。庆之当时拒绝服毒,攸之就用被褥把他闷死[1]。前废帝先封攸之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后转其为右军将军,增邑一百户。同年年末,宋明帝因政变登位,攸之等废帝爪牙都被削夺封爵。明帝虽然没有加害,甚至更是厚待他们,但宗越等人很不心安,加上明帝不想他们留在禁中,想将他们置于外郡,遂令他们阴谋作乱。宗越等人将图谋也告知攸之,但攸之却将计划报告明帝,明帝遂立即收捕处死宗越等人[2]。相反,攸之获明帝召入直阁,并授东海太守。
浓湖破敌
[编辑]攸之尚未拜官,明帝即因当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支持寻阳的晋安王刘子勋为帝,改攸之为宁朔将军、寻阳太守,领军进军虎槛,以抵抗将要来袭的敌军。攸之到虎槛后发现当时前锋共有五支军队屯留在虎槛,而当时为大统的王玄谟又未到,各军和每晚到来集结的后援部队都各自订立军号,并不统一。沈攸之觉得这样不妥当,遂自向一军求号,其他人亦跟随他的做法。殷孝祖后获授为前锋都督,但他御下方式不得人心,反而攸之对内安抚将士,对外亦对各统领保持和洽,很得人们信赖。殷孝祖不久就在进攻赭圻一战中中流矢阵亡,顿失主帅的众军此时都属意由攸之接任前锋都督一职。都督征讨诸军事的建安王刘休仁得悉孝祖去世,就派宁朔将军江方兴及龙骧将军刘灵遗各率三千增援赭圻。攸之认为殷孝祖之死会令敌军有乘胜进击的倾向,若果此时不再作进攻即是示弱,但自认为与江方兴职位一样,对方肯定不愿居于自己之下,如此只会失败。他于是在方兴到后带领着诸军军主前去,以期明日戮力一战,并主动推他为主。方兴闻言十分高兴,但离开后诸军主都很不满攸之的做法,攸之却说:“你们忘了廉颇与蔺相如、寇恂与贾复的事了吗?我本意是想救助国家、保全家族,怎会计算彼此的地位高低。而且我能够在他之下,他却肯定不能在我之下,同渡艰难之时,怎可以自找矛盾。”最终明天大破敌军,并追击至姥山。不久,朝廷诏命进沈攸之为辅国将军,假节代孝祖督前锋诸军事。
敌将薛常宝继续守赭圻与诸军相持,但粮食已尽,敌将刘胡遂将装满米粮的袋子绑紧在木筏和船腹,再弄成翻船状作掩饰,让它们顺着江水流下,让赭圻守军补充粮食。攸之看见后觉得有古怪,于是命人截取这些木筏和船,夺取了这些粮食。时在赭圻的堂侄沈怀宝又图策反攸之,特意派亲人杨公赞带着书信招诱他,攸之即斩杨公赞,并将书信封呈明帝。四月辛酉(466年5月4日),薛常宝粮尽唯有突围,攸之遂领诸军攻下赭圻。五月壬辰日(466年6月4日),攸之进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诸军事、冠军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3]
接着两军继续在鹊尾浓湖相持,张兴世及后献计进占鹊尾浓湖上游,阻碍敌方粮道,沈攸之等人支持计划,而兴世亦成功进占钱溪,但遭到刘胡的猛烈进攻。为了支援兴世,沈攸之率诸军主动进攻敌方大军,而敌方主帅袁𫖮则发放流言称钱溪已经被攻下。众人对此流言都感恐惧,但攸之则表示若果钱溪真的已失守,必定有人逃回来,如今只是对方失利,想以流言欺骗他们,更下令众军不得轻举罔动。不久果然传来钱溪的捷报,攸之更将所俘的刘胡军士割下来的耳和鼻送到浓湖那里,吓得袁𫖮召还刘胡作增援,攸之则待黄昏后停止进攻并退还。八月,缺粮的浓湖大军崩溃,攸之领众进军寻阳,俘杀刘子勋及其母陈淑媛等,遂徙监郢州诸军事、前将军、郢州刺史。攸之没有拜官,遂调为中领军,并以平定寻阳的功勋封贞阳县公,食邑二千户。
丧师淮北
[编辑]寻阳陷落后,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支持刘子勋的力量都相继向明帝归降,但明帝却独独派重兵迎安都降,命攸之以前将军置佐吏,假节与镇军将军张永领大军赴彭城,安都知道后怕明帝容不下他,遂引北魏作援。沈攸之及张永逼近彭城,屯于下礚时,魏将尉元率领的军队亦到,并因安都迎降而占据彭城。攸之留运粮船在吕梁,别遣王穆之于武原守辎重,自己则与张永试图进攻彭城,但未能攻下。相反,尉元及后留安都等守彭城,亲率军队进攻王穆之,粮船及辎重皆被魏军所破,穆之亦只能率败部退到大军处。泰始三年(467年)正月,沈攸之与张永决定撤退,当时天寒大雪,泗水冰封,攸之等只能选择徒步南归,很多士兵冻死冻伤,更遭魏军追击,败于吕梁以东,死伤惨重[4]。攸之因此败而被免官,仅以贞阳县公身份领职,镇守淮阴。攸之随即请求明帝再度北征,但被拒绝,他于是干脆入朝陈请,再被拒绝,无望之下只能回镇。六月,攸之亲自押粮增援下邳,并在城池四周挖护城河,并命垣护之将一些人口迁至淮阴。攸之一直留在下邳等待陈显达所率的千人来镇,期间北魏有流言传来,称安都打算归降,请求援军迎接,包括攸之副手吴喜在内的众人皆相信并建议派一千人迎接,随着前来报告这流言的人愈来愈多,吴喜就更确信这流言。不过,攸之召集起这些前来的人,向他们表示只要薛安都派一个子弟前来即会派大军迎接,他们有归心的话亦可跟着薛家子弟一同来;但若无心归来,那就不必往返徒劳了。这些人被遣还后却没有再回来,安都亦终没归附。
入秋后,明帝下令沈攸之进攻彭城,但攸之此时就以清水及泗水干涸有碍漕运为由反对,如是者与明帝往反谏争达七次。明帝于是大怒,下诏称春季时没有答应攸之所求是因为怕士兵疲劳和军心涣散,指斥攸之现在却不肯北讨,并声言若攸之坚拒,将改派吴喜进攻。攸之读后恐惧,只得奉旨出兵。面对宋军进攻,尉元则命孔伯恭领一万兵抵御,并将年初冻伤造成肢体伤残的宋军战俘送还,以瓦解宋军士气。攸之出发后不久,宋明帝又后悔并立即派人追还,但当攸之将近下邳时,孔伯恭在睢口击败了迎接的陈显达,并进而追击攸之军。八月丁酉日(467年10月2日),攸之交战失利并受了伤,只能退到陈显达营垒处,大军并在当晚溃散,攸之遂弃众南返淮阴。此役后,下邳、宿豫及淮阳亦为魏所攻下[5]。八月壬寅日(467年10月7日),明帝以攸之持节、假冠军将军、行南兖州刺史[6]。
伺隙荆郢
[编辑]泰始四年(468年),攸之入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泰始五年六月癸酉日(469年6月29日),攸之获授持节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出镇夏口[7]。攸之以苛刻残暴的手法治州,有鞭打士大夫,也有当面辱骂忤逆其意的高级属官;一旦有人逃亡,和他同籍的十多个军人皆受牵连。不过攸之通晓吏事,自强不息,郢州士民都怕了他,没有人敢欺瞒他。每听到有虎踪都会亲自领人围捕,每次都能抓到,甚至曾经一天抓到两三只,即使待到黄昏仍未能抓住也会守围夜宿,待明早继续。另外,他在郢州大肆征集税赋和役力,用以修整军备。泰始六年(470年)获加监豫州西西阳及司州之义阳二郡军事,并进号镇军将军。
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去世,遣诏让沈攸之与蔡兴宗、袁粲、刘勔及褚渊五人辅政。当时益州有内乱,原荆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受征入朝,新除荆州刺史蔡兴宗尚未出发,就以攸之权行荆州事。攸之到江陵后乱事已平,而当时主掌朝政的明帝宠臣王道隆怕蔡兴宗的刚正不阿,根本不想他外镇荆州重地,于是故意征还他为中书监,改以沈攸之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8]。攸之到了荆州后作风仍旧,并渐似有不臣之迹,无复遵从朝廷制度。
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怨恨作为帝叔而未得顾命,打算起兵夺权,并有意招引攸之,故特命道士陈公昭假作一封天公书,标题是“沈丞相”,并送到攸之府门。攸之得函还没拆开就知是陈公昭在捣鬼,就将他押送到建康。元徽二年(474年),休范正式起兵并直扑建康,攸之对僚属说这次刘休范必定把他也拉下水,若果他这次不发兵勤王,肯定会加深朝野对他的疑虑,于是立即响应诸镇勤王,派了军主孙同及沈怀奥领兵东下,并指令他们受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的节度。孙同等军刚刚过了夏口休范就败了,于是撤返,而攸之以此获进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攸之辞让开府。但这没有灭低朝廷对攸之的疑虑,一直都想征召他入朝,只是怕攸之不受命而没有做,遂以皇太后令方式探听攸之对征还的意向,但攸之自称自己没有作朝内任职的才能,反倒能在外镇守疆上做点贡献,更以退为进称“岂敢厝心去留,归还之事,伏听朝旨”,朝廷闻言后更是恐惧,再没讨论征还之事了。
元徽四年(476年),南豫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于京口起兵,攸之当时正在进攻峡中蛮,闻讯后立即召还军队打算勤王,但当时巴东太守刘攘兵及建平太守刘道欣怀疑攸之是想作乱,反命人阻断三峡,不让军队退还。攸之于是派了时任荆州西曹的刘攘兵侄儿刘天赐告知真相,命其解甲,攘兵于是解甲归罪,攸之亦没作追究,继续任用他。道欣则以建平郡不降,攘兵劝降不果后就率领讨蛮兵消灭他。而景素起事旋即亦遭建康军队所平。昇明元年(477年),领军将军萧道成废杀宋后废帝,改立了宋顺帝,主簿宗俨之及功曹臧寅劝攸之趁机起兵,但攸之顾虑儿子沈元琰尚在建康,不敢行动[9]。顺帝即位后又进攸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班剑二十人。
衅乱自终
[编辑]沈攸之自出镇郢州起则有异志,及至荆州刺史已经有十万之众,二千多匹战马,粮仓满积,大量战舰以及钱帛武器[10];而萧道成在行废立后亦以司空录尚书事身份掌政,权倾朝野,并有篡位之迹。其实二人昔日曾一同在殿省任职,早就有交情,甚至成了姻亲,但到了此时沈攸之不甘名位向来在自己之下的道成掌握朝政,而道成又派了沈元琰到荆州,将后废帝用来斩杀人们的器具送给他,攸之见儿子回来就再无顾忌,遂筹谋起事[11]。昇明元年十二月丁巳日(477年12月28日),沈攸之正式起兵,宣称皇太后赐他蜡烛,其中藏有太后手令称“社稷之事,一以委公”,讨伐专权的萧道成。辛酉日(478年1月1日),攸之派孙同等众人分批东下,自己亦领众继进,并于闰十二月癸巳日(478年2月2日)兵临郢州州治夏口,占据鲁山。当时夏口由柳世隆防守,攸之自恃兵强而怠骄傲,而其城弱小,不想进攻,遂欲劝降,然遭柳世隆拒绝。宗俨之劝攸之攻城,但臧寅则劝攸之直取建康,覆其根本。攸之本来听从臧寅所议,留偏军攻夏口而自率主力攻建康,惟世隆故意派人辱骂攸之,激得攸之下令猛攻世隆,但在世隆防御之下无法攻下[12]。攸之屡攻不下,加上向来都不得人心,弄得部众离心,每日逃亡的人愈来愈多,即使攸之每天都巡营抚慰将士仍然无法遏止。昇明二年正月丁卯日(478年3月8日)夜晚,刘攘兵叛投世隆后,触发攸之军全面溃散,再无法控制。翌日快天亮时,攸之杀刘天赐及攘兵女婿张平虏,率众渡江,到鲁山时众将都逃跑了,身边仅余数十骑,但攸之仍然寄望能返回江陵,而一些散兵怕遭蛮人抄掠,也集结起来,计有二万人随攸之回江陵[13]。可是,当日攸之出发时留元琰守江陵,不久即为支持萧道成的雍州刺史张敬儿攻陷,元琰出走被杀;攸之将至江陵时得知江陵已失,自己再无据点,那些纠集的兵众于是尽散,攸之带着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县界,父子二人自缢于栎林中,被当地封人斩首送呈张敬儿,敬儿则将他的首级用木条举起,以青丝线覆盖后放在市中展示,后送建康。其余攸之亲党都被敬儿诛杀,财产亦为敬儿所私吞[14]。
性格特征
[编辑]- 沈攸之晚年爱读书,更是手不释卷,尤熟读《史记》《汉书》,更言:“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 沈攸之生性俭啬,子弟都不能够乱用财物,独独对弟弟沈雍之例外。
- 随郡有一个叫双泰真的人,有勇力及武事才干,但攸之召请却一直不肯来,攸之于是在得到泰真于江陵买卖物品的情报后出手将他留下来,补为队副,亦厚待他。可是泰真根本不想留下,不久就逃走了,攸之就派了二十个士兵追还他,泰真在追捕期间杀了几个士兵,其他人亦不敢进逼,但泰真碍于士兵追赶而无法去接母亲,只好自己只身逃到蛮中。士兵失去了泰真的踪迹,只有带其母回去。泰真知道母亲被带走后只好出降,攸之并不加罪,反称其为孝子,更赐他一万钱,进补为队主。
逸事
[编辑]- 沈攸之还未发迹时曾与孙超之及全景文一同乘船出游,并登上堤岸游乐。突然有一个人截住了他们并和他们看相,称他们三人都将为方伯,攸之质疑怎可能三人都有这个相,但对方表示他只是依相书所指去评论。但竟然真的应验,攸之官至荆州刺史,超之及景文分别为广州及南豫州。
- 据说攸之知后废帝遇弑后就想起兵,但知晓星相的葛珂之却说:“自古以来起兵事都要看太白星,太白出现就会成功,没有出现就会失败。近代应验的例子就是桂阳王在太白星没出现时起兵,于是一战就死了;现在萧公废昏立明,亦是太白没有出现,和天象相合。而且太白不久会在东方出现,那东方用兵就有利,西方则不利。”攸之于是没有动手。但不久攸之还是起兵,珂之以“岁星守南斗”认为不可进攻,但攸之不听,终败死。
家庭
[编辑]兄弟
[编辑]子
[编辑]- 沈元琰,长子,司徒左长史。攸之起兵时留其守江陵,为张敬儿所袭,出逃被杀。
- 沈懿,次子,太子洗马,早死。
- 沈文和,三子,中书侍郎,娶萧道成女义兴宪公主,与攸之一同自杀
- 沈幼和,五子,被张敬儿杀害
- 沈灵和,被张敬儿杀害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宋书·沈庆之传》:“帝及遣庆之从子攸之斋药赐庆之死……庆之之死也,不肯饮药,攸之以被揜杀之。”
- ^ 《宋书·宗越传》:“越等既为废帝尽力,虑太宗不能容之,上接待虽厚,内并怀惧。上亦不欲使其居中,从容谓之曰:‘卿等遭罹暴朝,勤劳日久,苦乐宜更,应得自养之地。兵马大郡,随卿等所择。’越等素已自疑,皆相顾失色,因谋作难。以告沈攸之,攸之具白太宗,即日收越等下狱死。”
- ^ 《宋书·明帝纪》:“五月壬辰,以辅国将军沈攸之为雍州刺史。”
- ^ 《魏书·尉元传》:“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安都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击吕梁,绝其粮运。善居遁奔茱萸,仍与张引东走武原。驰骑追击,斩首八百余级。武原穷寇八千余人,拒战不下。元亲擐甲胄,四面攻之,破穆之外营,杀伤太半,获其辎重五百余乘,以给彭城诸军。然后收师缓战,开其走路。穆之率余烬奔于永军。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身率众军,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斩首数万级,追北六十余里,死者相枕,手足冻断者十八九。”
- ^ 《魏书·尉元传》:“伯恭大破贼军,攸之、憘公等轻骑遁走。元书与刘彧徐州刺史王玄载,示其祸福。玄载狼狈夜走,宿豫、淮阳皆弃城而遁。”
- ^ 《宋书·明帝纪》:“八月壬寅,以中领军沈攸之行南兖州刺史,率众北讨。”
- ^ 《宋书·明帝纪》:“六月癸酉,以左卫将军沈攸之为郢州刺史。”
- ^ 《宋书·蔡兴宗传》:“太宗崩,兴宗与尚书令袁粲、右仆射褚渊、中领军刘勔、镇军将军沈攸之同被顾命。以兴宗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加班剑二十人,常侍如故。被征还都。时右军将军王道隆任参内政,权重一时……道隆等以兴宗强正,不欲使拥兵上流,改为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常侍如故。”
- ^ 《资治通鉴·卷134》:“会苍梧王遇弑,主簿宗俨之、功曹臧寅劝攸之因此起兵。攸之以其长子元琰在建康为司徒左长史,故未发。”
- ^ 《南齐书·高帝纪上》:“养马至二千余匹,皆分赋戍逻将士,使耕田自食,廪财悉充仓储。荆州作部岁送数千人仗,攸之割留,簿上供讨四山蛮。装治战舰数百千艘,沈之灵溪里,钱帛器械巨称,朝廷畏之。”
- ^ 《资治通鉴·卷134》:“萧道成遣元琰以苍梧王刳斫之具示攸之。攸之以道成名位素出己下,一旦专制朝权,心不平,谓元琰曰:“吾宁为王陵死,不为贾充生。”然亦未暇举兵。乃上表称庆,因留元琰。”
- ^ 《南齐书·柳世隆传》:“昇明元年冬,攸之反,遣辅国将军中兵参军孙同、宁朔将军中兵参军武宝、龙骧将军骑兵参军朱君拔、宁朔将军沈惠真、龙骧将军骑兵参军王道起三万人为前驱,又遣司马冠军刘攘兵领宁朔将军兵参军公孙方平、龙骧将军中兵参军王弥之、宁朔将军兵参军杨景穆二千匹骑分兵出夏口,据鲁山。攸之乘轻轲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果怒,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 ^ 《南齐书·柳世隆传》:“攸之素失人情,本逼以威力,初发江陵,已有叛者,至是稍多。攸之日夕乘马历营抚慰,而去者不息。攸之大怒,召啫军主曰:‘我被太后令,建义下都,大事若克,白纱帽共著耳;如其不振,朝廷自诛我百口,不关余人。比军人叛散,皆卿等不以为意。我亦不能问叛身,自今军中有叛者,军主任其罪。’于是一人叛,遣十人追,并去不反。莫敢发觉,咸有异计。刘攘兵射书与世隆许降,世隆开门纳之。攘兵烧营而去,火起乃觉。攸之怒,衔须咀之。收攘兵兄子天赐、女婿张平虏斩之。军旅大散。攸之渡鲁山岸,犹有数十匹骑自随。宣令军中曰:‘荆州城中大有钱,可相与还取,以为资粮。’郢城未有追军,而散军畏蛮抄,更相聚结,可二万人,随攸之,将至江陵,乃散。”
- ^ 《资治通鉴·卷134》:“攸之无所归,与其子文和走至华容界,皆缢于栎林;己巳,村民斩首送江陵。敬儿擎之以楯,覆以青丝,徇诸市郭,乃送建康。敬儿诛攸之亲党,收其财物数十万,皆以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