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郡,中国古代的郡,前身为西晋时改东郡而设置的濮阳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1],改东郡为濮阳国,属兖州,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领濮阳、廪丘、鄄城、燕[2]四公国[3]和白马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郓城、邺城等市县。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阳王为淮南王,复濮阳国为东郡[4]。
司马伦建始元年(301年),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5],复改东郡为濮阳国[4]。七日后,杀濮阳王,国除为濮阳郡。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进封东嬴公司马腾为东燕王,分陈留国、濮阳郡置东燕国,燕公国、白马县改属东燕国。至此,濮阳郡领三公国:濮阳、廪丘、鄄城[6]。
十六国时期,濮阳郡先后为汉(315年-319年,315年攻占濮阳县,316年攻占廪丘、鄄城二县)、后赵及其残余势力(319年-358年)、前燕(358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94年)、后燕(394年-398年)所有。后燕成武帝建兴九年(394年),濮阳郡改属徐州。[6]
北魏太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攻占后燕濮阳郡。天兴四年(401年),濮阳郡还属兖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濮阳郡改属齐州。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兖州、济州置西兖州,濮阳郡改属西兖州。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濮阳郡改属司州。至此,濮阳郡领四县:廪丘、濮阳、城阳(旧属济阴郡)、鄄城。[7]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城阳县,分濮阳县置西濮阳县。至此,濮阳郡领四县:廪丘、鄄城、濮阳、西濮阳,治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6]
北周灭北齐后,濮阳郡改属鲁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鲁州、濮阳郡,领县直属某州[6]。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濮州为濮阳郡,治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镇),领五县:鄄城、濮阳、范、雷泽、临濮。燕光烈帝圣武元年(756年),改濮阳郡为濮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濮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濮州。燕昭武帝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濮阳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复改为濮州,濮阳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8]
- 濮阳王司马允,277年-289年在位。
- 濮阳王司马臧,301年在位。
- ^ 《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 ^ 《晋书·地理志》脱漏燕,参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等。
- ^ 曹魏东平王曹翕,入晋后降封廪丘公;济北王曹志,入晋后降封鄄城公;燕王曹宇,入晋后降封燕公;濮阳公为何王所降封不可考。
- ^ 4.0 4.1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晋书·卷四·帝纪第四》
- ^ 6.0 6.1 6.2 6.3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7.0 7.1 《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引《晋诸公赞》:“猛子式,字仪祖,有才干,至濮阳内史、平原太守。”“濮阳内史、平原太守”疑为“濮阳太守、平原内史”之讹。
- ^ 12.0 12.1 《晋书·卷一百四·载记第四》
- ^ 《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 ^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
- ^ 17.0 17.1 《魏书·卷三十·列传第十八》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忻墓志
- ^ 《魏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 ^ 《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 ^ 《魏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 ^ 《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 ^ 《魏书·卷九十三·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 ^ 25.0 25.1 25.2 《魏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 ^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 ^ 《魏书·卷八十五·列传文苑第七十三》
- ^ 《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
- ^ 《唐刺史考全编》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