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瀛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瀛社台湾传统诗社,创于1909年,与栎社南社台湾日治时期三大诗社之一。2005年正式立案,改名为台湾瀛社诗学会

创立

[编辑]

林正三考据,瀛社创立于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农历二月十六日,[1]由《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记者谢汝铨,连同洪以南倪希昶赵一山林兰馨创社,召集北台湾诗人一百五十余人,于艋舺平乐游酒楼举行成立会。[2]公推洪以南为首任社长,谢汝铨为副社长。创社之后,每月召开吟宴作诗,每年召开大会,由颜云年推动,并与桃园桃社新竹竹社时开击钵联吟大会,颜氏任三社联吟会会长,颜氏过世后,三社联吟活动渐息。

运作

[编辑]

日治时期,除台湾本地外,尚有中国福建文人、日本旅台商人加入活动,与南社栎社并称于一时。1921年于台北春风得意楼办理首次全台诗人大会。

经常性活动:例会、大会

[编辑]

例会月开一次,以课题为主,设立值东,起初为社内诗友的封闭性切磋活动,后受中央部击钵吟会影响,课题与击钵吟会并存,形成定期击钵吟会,并转为开放形式。[3]

大会年开一次,另有一说为秋季、春季大会共两次。[4]

不定期活动:多社联吟

[编辑]

分为区域性的瀛桃联吟会、瀛桃竹三社联吟会、瀛星联吟会,后再扩大为全岛诗社联吟会,以及其他不定时、不同目的、不同对象所举办的联吟会。[5]

相关团体

[编辑]

瀛社属开放性质,接近诗社的联合社,除了原始社员,也接受其他诗社全社加入。1924年(大正十三年),北台湾各诗社引荐社员加入瀛社,如瀛东小社天籁吟社星社小鸣吟社萃英吟社高山文社松社聚奎吟社等,或以全社加入,或以个人身份参与,瀛社俨然为台湾北部诗社联合社。[6]

瀛社另有附属组织,社员依年龄、地域、交游,亦另行组成吟会,可视为瀛社次级组织,如中央击钵吟会、食饭会、婆娑会、同意吟会、有志吟会等。[7]

社员

[编辑]

日治时期

[编辑]

可分为两期计算,第一期为瀛社成立,至1924年(大正13年)9月4日重新整理会籍为止。第二期为1924(大正13年)9月至1939(昭和14年)10月。[8]

第一期:1924年以前
[编辑]

瀛社初期约有一百五十余名社员,然而流动颇大,目前已难查考具体姓名、人数。[8]成员除台湾本地诗人外,亦涵盖日本寓居文人,根据《台湾日日新报》上的作品,曾发表的日本社员有山口东轩、安江五溪、石川柳城、中濑温岳、伊藤壶溪、村田天民、尾崎白水等日籍人士。[9]重要成员如洪以南、谢汝铨、颜云年许梓桑李硕卿黄玉阶等人。瀛社自成立至1924年止,根据《台湾日日新报》揭载的瀛社讯息与名册,约有110名,加上未有入会纪录者16名,总计约126名,详细资料无法掌握。[10]

第二期:1924年以后

[编辑]

自1924年起,瀛社社员会籍重整,每年秋季重新编组,分为十二组或六组,轮值举行例会。根据1923年开始发表的〈吟会轮值表〉,新社员53人,旧社员36人,共计89人。[11]1925年10月26日、10月28日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9148号、9150号,显示社员共77人。[12]1926年10月25日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9512号显示,社员总数80人,基隆地区成员,原属小鸣吟社,后纳入为瀛社基隆分部,或纳入分组轮值,或另行举行期外例会。[13]1929年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0569号显示总计50人。[14]1930年10月重新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0948号显示总计43人,不含基隆组。[15]1931年10月重新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1302号,总计48人,不含基隆组。[15]1932年10月重新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1656号,含基隆组共计57人。[16]1933年10月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2032号,不含基隆组共51人。[16]1934年9月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2385号,包含基隆组共76人。[17]1936年10月改组,轮值表刊于《台湾日日新报》13118号,包含基隆组共41人。[17]1937年4月1日起,因《台湾日日新报》取消汉文版,诗社活动转于《风月报》刊载。1937年11月,刊于《风月报》51号,共计42人。[18]1938年10月《风月报》74号,总计36人,不含基隆组。[18]1939年10月《风月报》96号刊载,共计44名。[19]

战后至今

[编辑]

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台湾政治局势剧变,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大陆官员、文人亦开始参与台湾古典诗坛活动。如孔德成担任瀛社顾问,何志浩担任名誉社长等。1964年社员分春、夏、秋、冬四组;1975年分为六组;1985年开始改称花朝端阳观莲中秋、光复、冬至六组;1993年增设荣誉社员一组;1999年设上巳、端阳、观莲、中秋、光复等组;2000年设清和、端阳、观莲、中秋、光复等组;2005年改为花朝、清和、观莲、中秋、小春、冬至等组。

历届干部

[编辑]
  1. 第一任(1918年─1926年):社长─洪以南;副社长─谢汝铨;总干事─魏清德、刘篁村(成立初未立社长,至1918年7月推举产生。)
  2. 第二任(1926年─1953年):社长─谢汝铨;副社长─魏清德
  3. 第三任(1953年─1964年):社长─魏清德;副社长─李建兴;总干事─张鹤年
  4. 第四任(1964年─1978年):社长─李建兴;副社长─张晴川;总干事─张晴川、江紫元
  5. 第五任(1978年─1999年):社长─杜万吉;副社长─张鹤年、黄得时庄幼岳黄鸥波;总干事─魏壬贵陈焙焜
  6. 第六任(1999年─2003年):社长─黄鸥波;副社长─陈焙焜;总干事─林正三、陈炳泽
  7. 第七任(2003年─2004年):社长─陈焙焜;副社长─林正三;总干事─林正三、翁正雄
  8. 第八任(2004年─2005年):社长─林正三;副社长─翁正雄、陈钦财;总干事─洪淑珍[20]

2000年后活动

[编辑]

2007年11月,国立台湾文学馆委托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办理“瀛社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同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策划策划“瀛社百年纪念特展”。[2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16–21. 
  2.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1–22. 
  3.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62–63. 
  4.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62–64. 
  5.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65–75. 
  6.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43–279. 
  7.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80–297. 
  8. ^ 8.0 8.1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2. 
  9.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3. 
  10.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7. 
  11.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8. 
  12.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29. 
  13.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0. 
  14.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2. 
  15. ^ 15.0 15.1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3. 
  16. ^ 16.0 16.1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4. 
  17. ^ 17.0 17.1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5. 
  18. ^ 18.0 18.1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6. 
  19.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36–37. 
  20. ^ 林正三总编辑. 續修臺灣瀛社志. 台北: 社团法人台湾瀛社诗学会. 2017: 77–79. 
  21. ^ 廖, 振富. 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台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 台湾文学研究学报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9-10, (9期): 20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