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鸟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子母鸟铳与插管式的铳刀
美国南北战争时所使用的前膛鸟铳

鸟铳(英语:Musket)是一种前装滑膛长枪,大型版的鸟铳“Musket”于16世纪初期首度登场,作为能够穿透板甲的鸟铳变体。[1]然而,随着16世纪中期重甲使用逐渐减少,这种大型化的鸟铳逐渐消失。尽管如此,“Musket”这个术语作为滑膛长管枪的通用名词延续至19世纪中叶。[2]进入19世纪,由于使用米尼弹来福鸟铳(在现代术语中简称为来福枪)的普及,[3]以及卡西米尔·勒福舍于1835年引入的使用自含式弹药的后膛装填火器与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于1860年生产的首批可靠连发来福枪的发展,[4] 鸟铳式微。当连发来福枪普及时,它们简称为“来福枪”,宣告鸟铳时代的结束。

鸟铳,又称鸟枪鸟嘴铳,是时期对火绳枪燧石枪的统称[5][6][7]。明嘉靖年间(1523年)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诸铳器相比,鸟铳具有照门准星铳托铳机,大大提升了精准度和射程。

鸟铳。

鐵砲(或鐵炮)是日本语江户时代之前对枪械的称呼,但在广义的用法中也包含了如火炮一类的大型火器。现代日本语则是以“铳”来表示枪械,很少使用铁炮一词。

名称来源

[编辑]

根据线上词源字典,“Musket”一词源自法语“mousquette”,意指雄性雀鹰[8]另一种理论认为它源自16世纪法语“mousquet,-ette”,这源自意大利语“moschetti,-etta”,意指弩的箭矢。在意大利语中,“moschetti”是“mosca”(苍蝇)的缩小形式。[9]

鸟铳对应的英语为Arquebus(即钩铳)与Musket[10],Musket一开始为两倍大的钩铳。

中文词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

构造

[编辑]

鸟铳构件涵盖扳机护圈、刺刀、锁机等。早期的鸟铳和轮式铳机被随后的燧发铳机取代,最终由击发铳机接替。[11][12][11]在中国和日本等地,燧发铳机未普及,直至19世纪,击发铳机才被引入。[13]18世纪后期,鸟铳经过多项改进,包括1750年增加的止动装置以防止扳机卡在半扣槽,[14]1770年引入的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增加火花,[14]以及1780年增加的防水盘。[14][页码请求]

弹药

[编辑]
用于制作铅弹丸的铁制模具。
17世纪的弹药带

16至17世纪的鸟铳手使用预测量的火药和铅弹。米尼弹于1840年代开发,是一种子弹形状而非球形的弹药。[15]米尼弹的扩展裙边设计使其适合来福枪管使用,导致所谓的“线膛鸟铳”在19世纪中叶广泛使用。米尼弹的直径足够小,即使在多次射击后的枪管中被黑火药残留物沾污,也能像圆球一样快速装填,而其扩展裙边确保与枪管紧密贴合,并在射击时给予子弹良好的旋转,使来福枪的有效射程达数百码。.[16]


附件

[编辑]
鸟铳配件:包括铳口塞、拔弹器和虫形钻

一些鸟铳通条配备螺纹末端,可以连结不同附件。其中一个常见附件是拔弹器,这是一种可将卡住的铅弹丸取出的螺丝,原理类似使用开瓶器取出瓶塞。另一个附件称为虫形钻,用于清除枪管中的碎屑,如未排出的纸质垫料。如果虫形钻设计坚固,甚至可用来取出卡住的弹药。虫形钻还可与一块布一起使用以清洁枪管。[17][页码请求]


性能

[编辑]

鸟铳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贯穿力较强;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瞄准,射击精度较高。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火绳式鸟铳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点燃火绳时还须保留火种,精准度和射程虽有较大提高,但作为枪械的性能仍比较原始,而且射击过程繁琐。射击前准备步骤如下: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再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经瞄准地发射。

发展史

[编辑]
土耳其鸟铳。
重型鸟铳,1664年制作的图像

重型钩铳于1521年在欧洲出现,作为能够穿透重甲的重型火铳。随着重甲的衰退,重型钩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Musket”这个术语作为肩射火器的通用名称直至19世纪。16世纪后期Arquebus与Musket的分界已经不再清楚,两者会交换使用。[18]

1630年,英国的鸟铳铳管从120厘米减短到90厘米。[19]

16~19世纪的鸟铳可以在100米内击中直径50厘米的圆形目标。且在这个距离可以击穿4毫米厚的钢制胸甲或130毫米厚的木盾。最大射程约1100米,子弹初速305~540米/秒,动能为1600~4000焦耳。.[20][21][22]

亚洲地区

[编辑]
《巴卑尔回忆录》(16世纪)中描绘的早期火绳枪

火绳枪于1500年左右传入印度[23]1516年传入大越[24]1540年传入东南亚[25] 16世纪末缅甸的文献记载,缅甸国王明康二世英语Minkhaung II因防御者使用类似鸟铳的小型火器而不敢攻击被围困的卑谬镇,这些火器可能是早期的钩铳或抬枪。[26]

南亚地区

[编辑]

葡萄牙人在1505年征服斯里兰卡海岸和低地时可能已引入鸟铳,因为他们常在战斗中使用短管火绳枪。斯里兰卡的原住民很快开始制造自己的鸟铳,具有独特的双叉枪托、长枪管和小口径,使其在引导和使用火药能量方面更有效。[27]

中东地区

[编辑]

波斯萨法维帝国最初对枪械有所抵触,但很快掌握了制造和使用技术。1572年9月24日,威尼斯特使Vincenzo di Alessandri向十人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波斯士兵携带和使用的武器包括剑、长矛和火铳。[2]

日本

[编辑]

日本战国时代,葡萄牙商人于1543年将钩铳引入日本,并在156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至16世纪末,日本的火器生产达到巨大规模,使日本在朝鲜入侵中取得成功。[28]

韩国

[编辑]

朝鲜王朝期间,1592年至1598年与新统一的日本进行的一场战争促使朝廷进行军事强化,其中一个核心元素是采用火绳枪。至1607年,朝鲜鸟铳手已按照戚继光的方式进行训练,并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编制训练手册。

中国

[编辑]

嘉靖二年(1523)明廷在广东新会茜草湾战役,获葡萄牙人的鸟铳,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海盗集团王直、葡人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命开始仿制。约在同时,又有噜蜜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29]而同期的鸟铳在日本称为种子岛铳,是因为火器从种子岛传入日本

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30]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鸟铳最远最毒。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中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 明代晚期,鸟铳开始增置铳叉,可将铳叉支铳插地,射击时增加稳定度。[31]

欧洲的火绳枪三十年战争后被燧发枪替代。中国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在《军器图说》里介绍其发明的“自生火铳”(燧发鸟铳),清康熙年间制造出了“自来火”(燧发鸟枪),并没有大规模列装清军,清军的单兵手持火器仍以火绳枪(鸟铳)为主。清中期以后战事渐少,境内大抵安定少有强敌,而且国政腐败生产火器偷工减料,加上宋朝以来推广重文轻武的观念,人才大都投入科举考试少有加入军队者。又为维护统治,各省绿营使用的是陈旧劣质的火器,稍具品质的火器皆掌握在八旗兵手里。尽管过去曾认为清朝统治者由于重视骑射轻视火器,但根据清史稿、地方县志和驻军队的装备记载,清军火器普及率实质到了50%~60%[32]。自火器在中国推广之后,民间即多有收藏,用以捕猎、防盗,清廷虽有例禁,但并未真正查惩,实际上是默许民间持枪的。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壹月,乾隆帝忽颁上谕,明令禁止民间铸造私藏鸟枪、竹铳、铁铳等火器。但颁布的“禁枪令”,因种种原因难以得到贯彻,导致枪支遍民间的局面。[32][33][34]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所自制的近50种的鸟铳中,几乎全属火绳枪,只有3种是燧发枪,且仅供皇帝御用。[6]

欧亚大陆以外

[编辑]

在1805年至1843年的新西兰鸟铳战争期间,至少发生500场冲突,各种毛利部落经常使用贸易来的鸟铳和传统毛利武器。毛利人最初使用的廉价伯明翰鸟铳专为粗粒黑火药设计,且较短枪管版本更受喜爱。[35]

被来福枪取代

[编辑]
米尼弹

鸟铳作为滑膛火器,缺乏来福膛线以使子弹旋转,增加其准确性。米尼弹的发明解决了来福枪装填问题,使来福枪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主要的步兵火器。[1]

至19世纪中叶,清朝军队的轻火器主要仍是鸟铳,清道光时后装击针枪传入中国后,鸟铳即被淘汰。[36]

制造方法

[编辑]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界面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多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改进了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类型

[编辑]
  • 手枪:长度小于50厘米,无固定枪托的小型火铳,射程短。
  • 短管鸟铳(Musketoon):长度介于50至70厘米,为枪管减短的火铳。
  • 多管铳:如明朝的五雷神机(五管转轮)、迅雷铳(五管转轮)、震叠铳(上下两管)、奇胜铳(左右两管)、翼虎铳(左右三管)[37]。西洋的鸭掌(四管)手枪...等。
  • 后装铳:如掣电铳子母鸟铳,拥有称作子铳的定装弹药,由铳管后部装弹。
  • 九头鸟:绝大的鸟铳,重20余斤。[38]

轶闻

[编辑]

清朝第六位皇帝道光帝曾经用他的"威烈"(鸟铳的名字)连续击杀两名刺客,被他父亲嘉庆帝封为智亲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Arnold 2001,第75-78页.
  2. ^ 2.0 2.1 Adle 2003,第475页.
  3. ^ Willbanks 2004,第12页.
  4. ^ Willbanks 2004,第15, 17页.
  5. ^ 明《兵录·卷十三·西洋火攻神器说》:“用火索者,有披水拨珠;用火石者,有钢机相击。”
  6. ^ 6.0 6.1 中国科技史发展之浅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13.,第7页。
  7. ^ 钟少异. 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62页 [2014-11-12]. ISBN 7500418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中文(简体)). 如明代后期从西方传来的火绳枪(matchlock)和燧石枪(flintlock,或译燧石枪),明人统称之为“鸟铳”。 
  8. ^ musket.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9. ^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T. F. Ho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88 (ISBN 0-19-283098-8) p. 305.
  10. ^ 存档副本. [202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11. ^ 11.0 11.1 Needham 1986,第444页.
  12. ^ Needham 1986,第456页.
  13. ^ Needham 1986,第467页.
  14. ^ 14.0 14.1 14.2 Phillips 2016.
  15. ^ Minie Ball. HistoryNet.com. 7 April 2011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16. ^ How far is "musket-shot"? Farther than you think.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llthingsliberty.com. 26 August 2013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6). 
  17. ^ "Images of the recent past: readings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By Charles E. Orser, Published by Rowman Altamira, 1996
  18. ^ Chase 2003,第61页.
  19. ^ C.H.Firth 1972 4th ed. Cromwell's Army p. 80
  20. ^ Krenn, Peter; Kalaus, Paul; Hall, Bert. Material Culture and Military History: Test-Firing Early Modern Small Arms. Material Culture Review. 1995, 42 (1) –通过journals.lib.unb.ca. 
  21. ^ James, Garry. Britain's Brown Bess. rifleshootermag.com. RifleShooter. 23 September 2010. 
  22. ^ Scott, Douglass; Bohy, Joel; Boor, Nathan; Haecker, Charles; Rose, William; Severts, Patrick. Colonial Era Firearm Bullet Performance: A Live-Fire Experimental Study for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PDF). American Society of Arms Collectors. April 2017. 
  23. ^ Khan 2004,第131页.
  24. ^ Tran 2006,第107页.
  25. ^ Andrade 2016,第169页.
  26. ^ Howard Ricketts, Firearms (1962)
  27. ^ Perera, C. Gaston. "Chapter V: Weapons Used, Firearms." Kandy Fights the Portuguese. Colombo: Vijitha Yapa Publications, 2007. 83 to 102. Print.
  28. ^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by Kenneth Chase
  29. ^ 《神器谱˙原铳》
  30. ^ 《神器谱˙原铳、图式样》
  31.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35页。
  32. ^ 32.0 32.1 “禁槍”的大清,為何卻會槍支泛濫?. 网易. 2016-08-13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33. ^ 乾隆禁枪(上). 腾讯. 2014年7月23日 [2017年1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25日). 
  34.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57页。
  35. ^ Andrade 2016,第183页.
  36.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59页。
  37. ^ 《神器谱˙卷二》
  38. ^ 明《车铳图》,赵士桢 著
  • Chase, Kenneth,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22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