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喬治·斯弗蘭齊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喬治·斯弗蘭齊斯希臘語Γεώργιος Σφραντζής,1401年-約1478年)是拜占庭帝國末期的一名歷史學家和朝臣。曾擔任曼努埃爾二世的侍從和約翰八世時的御廚首席總管大臣[1](財長),他也是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好友。他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目擊者,曾一度淪為奴隸,但很快便贖身了。接下來幾年,他繼續事奉巴列奧略王朝的剩餘人員直至於1472年出家,名為格列高里[1]作為一名僧侶,斯弗蘭齊斯開始著述歷史,他的記載於1477年夏穆罕默德二世進攻納夫帕克托斯時中止。斯弗蘭齊斯可能於這一事件過後不久去世。

生平

[編輯]

斯弗蘭齊斯正好出生於君士坦丁堡被突厥人圍城的一年。他的教母名叫托邁斯。[2]1418年,斯弗蘭齊斯成為了曼努埃爾二世的侍從。[3]在事奉曼努埃爾期間,他與未來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成為密友,斯弗蘭齊斯自己寫道:「我的叔父是他的導師,我的堂兄弟們和我則是他的夥伴、朋友以及侍從。」[4]曼努埃爾駕崩後,斯弗蘭齊斯於1427年12月26日與君士坦丁一同前往摩里亞,事奉這位新任的摩里亞專制公。

到達摩里亞後,君士坦丁任命斯弗蘭齊斯為格拉倫扎的首長。斯弗蘭齊斯則輔佐君士坦丁征服摩里亞剩餘未被征服的部分。然而,他於1429年3月26日在帕特雷遭埋伏並被俘虜,直到他於君士坦丁的關係澄清前,他一直遭到監禁,隨後,對方釋放了他以便讓他去君士坦丁處談判。[5]在另一次前往伊庇魯斯幫助其專制公卡洛斯二世·托科解決他與堂兄弟們的繼承權問題時,斯弗蘭齊斯遭到加泰隆尼亞人海盜綁架。他被安置在凱法利尼亞島上,直到海盜們將他領回格拉倫扎並得到贖金為止。[6]回到君士坦丁堡後,皇帝任命斯弗蘭齊斯為大司庫以及大使。[7]

此後,斯弗蘭齊斯成為了君士坦丁的核心擁護者。他於1435年嘗試為其君主占領雅典,[8]他於1440年安排君士坦丁與其第二位妻子卡特琳娜·加提盧西奧成婚。[9] 1446年,斯弗蘭齊斯被任命為米斯特拉斯城督。[10] 最為重要的是,他被派遣至喬治亞以及特拉布宗帝國,為君士坦丁皇帝尋求第三任妻子。[11]在處理這些政務期間,他與帝國秘書阿萊克修斯·帕里奧洛格斯·贊普拉孔的女兒成婚,君士坦丁皇帝是他婚禮上的伴郎。[12]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曾準備將自己的兒子約翰(以及自己大部分的可移動財產)送去摩里亞,然後再前往賽普勒斯。他希望由先經陸路,這樣便可以讓自己的孩子遊覽各處並獲得教益。[13]

儘管參與了君士坦丁堡圍城戰的防守,斯弗蘭齊斯對於圍城和陷落的記載缺少了許多細節。在皇帝駕崩的問題上,他僅僅寫道:「在城陷時,我的君主和皇帝,君士坦丁陛下,被弒殺了。我當時因為奉陛下命令巡查城市的另一部分而不在他的身邊。」[14] 城陷後,斯弗蘭齊斯被俘虜,成為了一名奴隸。1453年9月1日,他贖了身並動身前往米斯特拉斯。[15] 在摩里亞專制公托馬斯·帕里奧洛格斯處他得到了庇護。1454年,他得以前往阿德里安堡贖回了自己的妻子,隨後他逃過了穆罕默德蘇丹並回到摩里亞。[16] 1455年,他代表托馬斯作為大使出使威尼斯[17] 1460年摩里亞專制國滅亡後,斯弗蘭齊斯退隱至克基拉島的塔坎尼奧提斯修道院。

著作

[編輯]

在修道院時,斯弗蘭齊斯撰寫了《編年史》 (Χρονικόν),像大部分拜占庭編年史一樣,該書也以上帝創世開始,但在1258年至1476年有關巴列奧略王朝的記載上變得更為詳盡。 該書是斯弗蘭齊斯那個時代珍貴且權威的史料。其記述中彰顯了作者自己對巴列奧略王朝的忠誠,他經常誇張地描寫王朝成員的功績並諱言其病處。此外,他對突厥人的厭惡以及對正教會的虔誠也在著作中體現了出來。[18]史蒂芬·朗西曼將認為其著作是「忠實、生動且有說服力的」,且他認為斯弗蘭齊斯「以平易近人的文筆寫出了優質的希臘語文章。」[19]

他的著作的各版本包括收錄於奧古斯特·伊曼努爾·貝克的《拜占庭歷史文獻集成》(Corpus scriptorum hist. byz.)、雅克·保羅·明尼的《希臘文集成》(Patrologia Graeca)中的以及最近的瓦西里·格雷庫羅馬尼亞譯本(布加勒斯特,1966年)、1954年德文譯本、1980年英文譯本以及1990年義大利文譯本。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Crowley, Roger.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馬可孛羅. : 351. ISBN 9789869410410. 
  2. ^ Preface to the Chronicle; translated by Marios Philippides, The Fall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A Chronicle by George Sphrantzes, 1401-1477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80), p. 21
  3. ^ Chronicle, 6.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24f
  4. ^ Chronicle, 15.5;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31
  5. ^ Chronicle, 17.8-10, 19.1-3;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36f, 40
  6. ^ Chronicle, 21.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5
  7. ^ Chronicle, 21.1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6
  8. ^ Chronicle, 22.1-4;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47
  9. ^ Chronicle, 24.7;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2
  10. ^ Chronicle, 27.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5
  11. ^ Chronicle, chapters 28-3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56-60
  12. ^ Chronicle, 24.1-2;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52
  13. ^ Chronicle, 34.7-35.2;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67-69
  14. ^ Chronicle, 35.9;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0
  15. ^ Chronicle, 35.11;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0
  16. ^ Chronicle, 37.4-6;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p. 74f
  17. ^ Chronicle, 37.10; translated by Philippides, The Fall, p. 75
  18. ^ 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Vasilʹ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324-1453 (1958), p. 692
  19. ^ Runciman,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London: Cambridge, 1969), p.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