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式重型轟炸機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3年8月12日) |
九三式重型轟炸機(日語:九三式重爆撃機,きゅうさんしきじゅうばくげきき)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轟炸機。試作名稱是キ1 。縮寫和名稱為九三式重爆、九三重爆等。由三菱重工開發和製造。
開發
[編輯]1932 年4 月,陸軍指示三菱製造一款新型重型轟炸機原型機,以接替過時的 87 型重型轟炸機。以德國進口的容克斯K37雙引擎輕型轟炸機為基礎,三菱於1933年3月(昭和8年)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機。
設計
[編輯]這是一架低翼單翼、全金屬、雙引擎飛機,具有特有的容克波紋蒙皮。主起落架已固定。該發動機原計劃是700馬力的三菱B-1(後來的Ha2-II),但開發被推遲,只有第一台原型機配備了從英國進口的勞斯萊斯Buzzard發動機。儘管飛行審查的結果指出了一些問題,但由於陸軍迫切需要引進新型重型轟炸機,因此於同年11月正式定型為九三式重型轟炸機。
該部隊部署的飛機雖然是雙發飛機,但因發動機故障、冷卻水和機油洩漏、剎車失靈、發動機出力不足而無法一側飛行等事故多起。此外,由於它是一架緩慢而緩慢的飛機,因此在現場並沒有受到好評。為此,決定對整機進行重大改造,以提高其性能。主要修改包括將發動機更換為改進型號、改進座艙周圍風擋玻璃的形狀、採用與發動機蓋一體的輪蓋(Spats),使起落架成為單支柱式。 .曾經.由於這些改進,速度性能和巡航性能略有提高,因此在1935年(昭和10年),它被正式採用為九三式重型轟炸機2型( Ki 1-II )。在此之前的生產型號被稱為九三式重型轟炸機 1 型( Ki-1-I )。但即便是第二種,缺陷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實戰部隊中的口碑依然不好。
運用
[編輯]該機的部隊部署於1934年(昭和9年)春開始,但第一次戰鬥是在1937年7月(昭和12年)爆發的中國事變(抗日戰爭)中進行了轟炸。此後,它被用於各個地方,例如首次將500公斤炸彈用作軍用飛機。但由於發動機故障,開工率低,性能陳舊,因此對更高性能的新型轟炸機的需求日益增長。
由於這些原因, 1936年(昭和11年),當Ki-21( 九七式重型轟炸機)原型機出現在人們眼前時,該機的生產就停止了。總共生產了118架飛機。然而,97式重彈花了很長時間才完全部署,因此雖然希望從德國進口亨克爾He 111 ,但由於德國軍事部門的反對而未能實現,而菲亞特BR.20 (義大利)從義大利進口。型重型轟炸機)進口以超越眼前的情況。從前線退役後,該機被用作全國各地航空學校的訓練轟炸機。
規格
[編輯]- 1 型(ki1-I)
- 總長度: 14.80m
- 寬度:26.50 m
- 高度:4.92m
- 主翼面積: 90.74m2
- 重量:4,880公斤
- 毛重:8,100公斤
- 發動機:三菱 Ha2-II 液冷 12 缸往復式發動機700 HP x 2
- 最高速度:220公里/小時
- 航程:1,250公里
- 實際上升極限:5,000 m
- 船員:4人
- 武器:
- 7.7毫米車削機槍( 89式車削機槍)×4
- 炸彈重達 1,500 公斤
登場作品
[編輯]- 《燃燒的天空》
- 一架用作教練機的93式重型轟炸機用於拍攝。
相關項目
[編輯]- 93式雙輕型轟炸機
- 92式重型轟炸機
- 轟炸機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