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莫頓·史坦利
亨利·莫頓·史坦利爵士 Sir Henry Morton Stanley | |
---|---|
出生 | 約翰·羅蘭茲 1841年1月28日 英國威爾斯登比郡登比 |
逝世 | 1904年5月10日 英國英格蘭倫敦 | (63歲)
職業 | 記者、探險家 |
簽名 | |
亨利·莫頓·史坦利爵士,GCB(英語:Sir Henry Morton Stanley,姓又譯史丹利,外號破岩者[1];1841年1月28日—1904年5月10日),原名約翰·羅蘭茲(John Rowlands),英裔美國記者、探險家。他曾遠征中非,尋找英國傳教士大衛·李文斯頓。此外,他也曾探索、開發過剛果盆地地區。
早期生涯
[編輯]史坦利生於威爾斯登比郡登比角(Denbigh)。他的母親是19歲的伊莉莎白·派瑞(Elizabeth Parry),而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直都不知道父親的名字。[2][3]他的父母在他出生的時候並沒有婚姻關係,所以,政府在出生證明書中稱他為私生子(Bastard)。非婚生子女的身份,是他終身的社會污點(Social stigma)。
史坦利起初使用父親的姓氏。他在五歲前都一直由祖父照顧,他的祖父去世之後,他和堂兄堂妹住了一段時間。最終,史坦利被人送往聖阿薩夫聯合救濟院(St. Asaph Union Workhouse)。救濟院不但十分擁擠,而且缺乏人手監管兒童,導致他經常被比他年長的男童欺凌。史坦利十歲時,他的母親和兩個兄弟姊妹一起到救濟院探訪他,在院長告訴他他們的身份之前,他一直都認不出他們。[4]十五歲時,他離開了救濟院。接受了基礎教育後,他到國民學校(National School)做了一段時間助理教師。
移民美國
[編輯]1858年12月,他到美國郵輪溫德米爾號(Windermere)上面,充當服務員。後來,史坦利才發現這份工作名不副實,要在甲板上面工作。郵輪抵達紐奧良的時候,他逃了下船。然後,他意外地被人收為養子,過程據他本人說是這樣:他在找工作的時候,見到未來的養父,史坦利坐在自己的雜物店外的椅子上,他就上前去問,「Do you want a boy, Sir?」(你請人嗎?),但是,無子無女的史坦利卻誤以為,他在請求自己收養他。史坦利不但給了他工作,還收了他為養子。約翰·羅蘭茲從此改名為亨利·莫頓·史坦利。[5]小史坦利聲稱養父在兩年之後就去世了,但是,這是錯誤的,老史坦利實際上到了1878年才離開人世。[6]小史坦利移民美國後,開始融入當地社會,改用當地口音。
史坦利在迫於無奈之下,捲入了美國內戰,在1862年,以聯盟士兵的身份,參加了夏伊洛戰役(Battle of Shiloh)。[7][8]戰敗被俘後,他在1862年6月4日於伊利諾州道格拉斯戰俘營(Camp Douglas)加入聯邦陸軍。此時,他突然病倒,休養了18日,因此沒有真正服役。[9]康復後,史坦利曾先後在幾艘商船上工作。1864年7月,他加入聯邦海軍,到明尼蘇達(Minnesota)當記錄員,開始向新聞業邁進。1865年2月10日,史坦利和同袍為了尋找刺激,在新罕布夏州下船。史坦利可能是唯一一個曾先後加入聯盟陸軍、聯邦陸軍和聯邦海軍的人。[10]
內戰結束後,史坦利開始從事新聞業。他組織了一次隊伍,到鄂圖曼帝國採訪。行程最終以史坦利被囚結束。不過,他後來獲得了自由,也得到了損失器材的賠償。[11]
1867年,印第安和平委員會(Indian Peace Commission)的成員山繆·F·塔潘(Samuel F. Tappan)僱傭了史坦利,要求他在多份報紙中,專門報道委員會的成果。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的創辦人老詹姆士·戈登·貝內特(James Gordon Bennett, Sr.)非常欣賞他,覺得他的經歷與眾不同,文筆也是直截了當。貝內特因此聘請了史坦利,讓他出任報社的獨家記者。史坦利在自己的作品「我早年在美洲和亞洲的行程和探險經歷」(My Early Travels and Adventures in America and Asia)中記載了這一時期的所見所聞。他成為先驅報的記者後,獲派到非洲尋找失蹤許久的英國傳教士、探險家大衛·李文斯頓。史坦利當時問貝內特的兒子,小詹姆士·戈登·貝內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他有多少經費,得到了如此的回覆:「現在先取1,000英鎊,用完了之後,再取多1,000英鎊,當這筆錢也用完了之後,再拿1,000英鎊,等到這筆錢也同樣用完了之後,再拿取1,000英鎊,如此類推,不過要找到李文斯頓!」在此之前,史坦利遊說了雇主幾年,派他進行這個有可能名利相收的任務。
尋找李文斯頓
[編輯]1871年3月,史坦利一行人抵達了尚吉巴。探險隊的裝備齊全精良,把裝備搬下船就用了200人。穿越熱帶雨林的行程長達700英里(1100公里),充滿危險。他的良馬很快就因為受到嗤嗤蠅(Tsetse fly)叮咬,而染病致死。很多腳夫都中途逃走,而留在隊中的則備受熱帶疾病困擾。據說史坦利在行程中運用了嚴苛的手段,來維持隊伍的紀律。最近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對腳夫的對待,確立了他殘酷無情的形象。[12]這和當時的記載並不相同,比如說,理查·法蘭西斯·波頓爵士就曾經聲稱過,「史坦利開槍射擊逃走的黑人」。[13][14]
1871年11月10日,史坦利終於在坦加尼喀湖附近的烏吉吉找到李文斯頓。兩人見面的時候,史坦利說了一句相當著名的話,「我想你就是李文斯頓博士?」。不過,這句話也有可能是事後編造的。史坦利的日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情形的幾頁,也被他本人撕去了。[15]但是,紐約時報在1872年7月2日刊登的史坦利書信節錄,的確有這句說話。[16]傳記作家提姆·瓊(Tim Jeal)在他寫的史坦利傳記中聲稱,史坦利之所以要編造出這麼一句說話來,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背景感到不安」。 [15]而先驅報自己的的報道,則在1872年7月4日刊登,「我想你就是李文斯頓博士?」一句也有出現。[17][18]
史坦利和李文斯頓一起探索了周邊地區,確定了坦加尼喀湖和尼羅河是沒有聯繫的。返國後,他寫了一本書,題為《我如何找到李文斯頓;在中非的行程、探險、探索》(How I Found Livingstone; travels, adventures, and discoveries in Central Africa)。[19]
探索剛果河
[編輯]1874年,史坦利在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的金援之下,開始了另一次探險歷程。他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尋找剛果河的出海口。史坦利一路上不斷運用舟橋來通過分割了各個區域的大瀑布。經過999日的行程之後,史坦利終於在1877年8月9日抵達了位於剛果河出海口的葡萄牙哨站。探險隊出發時一共有356人,結束時只剩下了114人。事後,他寫了一本書,通過黑暗大陸(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來記載他的行程。[20]
建立剛果自由邦
[編輯]雄心勃勃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開始接觸史坦利,聲稱自己想把文明和信仰帶進非洲,但沒有提到他擴張領土的意圖。利奧波德在此之前,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africaine)。協會表面上是一個國際科學和慈善組織,實際上是一間私人控股公司。
利奧波德在晚年遭受到了猛烈的批評。他為自己強行傳播文明的舉措辯護時聲稱史坦利「只需要為六百至七百個黑人的死負責...而這些黑人被殺,都是因為他們企圖襲擊史坦利。」[21]此外,史坦利進行貨物運輸,也引起了非洲昏睡病大規模傳播。[22]
1886年,史坦利帶領埃明·帕夏救援隊(Emin Pasha Relief Expedition)到蘇丹南部的赤道(Equatoria)營救埃明·帕夏。利奧波德要求史坦利選用較長的路線,經過剛果河,為他在剛果,甚至是赤道取得更多領土。經歷各種困難,承受了眾多人命損失之後,史坦利終於在1888年見到了埃明。此後,他勘測了魯文佐里山脈和愛德華湖,並在19世紀90年代末,和埃明一起離開內陸。但是,史坦利的名聲被同袍玷污了。救援隊傳出了各種醜聞:一個腳夫開槍射了一個極其殘忍的陸軍少校;一個富家子弟買了一個11歲的女童,並把她送給食人族,把女童被食的過程,詳細地用文字和素描記錄下來。[23]史坦利在後者發熱病逝之前,都並不知情。
回到英國後,史坦利娶了威爾斯畫家多蘿西·坦南特(Dorothy Tennant)為妻,並收了登齊爾(Denzil)為養子。同時間,他向比利時皇家中非博物館(Musée royal de l'Afrique central)捐獻了300多件物件。[24]1895年,史坦利以自由統一黨(Liberal Unionist)人身份,代表北蘭貝斯(Lambeth North)加入國會。1899年,他獲英女王頒發巴斯爵級大十字勳章(GCB),成為爵士。
史坦利在1904年5月10日逝世,葬於薩里郡畢爾布賴特(Pirbright)聖米迦勒教堂墓園,墓碑是一塊花崗岩,刻有「亨利·莫頓·史坦利,破岩者,1841年-1904年,非洲」的字樣。破岩者的原文是剛果語Bula Matari,意為「破岩者」或「破岩」,是史坦利在剛果的名字。他之所以得到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在剛果的時候,曾經和普通工人在剛果河邊,一起破岩築路。亞當·霍克希爾德(Adam Hochschild)則認為,剛果人給他這個名字,其實是在暗中嘲笑他。他在剛果的所在所為,可能激發了約瑟夫·康拉德寫下黑暗之心這本書。[25]
大眾文化
[編輯]- 史坦利是1939年的電影《史坦利和李文斯頓》(Stanley and Livingstone)中的其中一個角色。
- 史坦利是1978年的戲劇後衛(The Rear Column)中的角色之一。
- 史坦利是1992年的FC遊戲史坦利:尋找李文斯頓博士(Stanley: The Search for Dr. Livingston)中的角色。[26]
- 史坦利是1997年的電視電影禁地:史坦利尋找李文斯頓的歷程(Forbidden Territory: Stanley's Search for Livingstone)中的其中一個角色。
- 史坦利是日本一間主營生產照明用具的公司名稱。[27]
- 史坦利是威爾斯北部聖阿薩夫的一間醫院的名稱。
- 史坦利是紀錄片尋找尼羅河(Search for the Nile)中的角色。[28]
- 2009年,一群探險家在紀錄片探索非洲(Expedition Africa)中,重複了史坦利當年探索非洲的路線。
以史坦利為名的物種
[編輯]以史坦利為名的物種包括:
- Gabbiella stanleyi
- Stanleya neritinoides
注釋
[編輯]- ^ 剛果語:Bula Matari
- ^ Henry M. Stanley, The Autobiography of Henry M. Stanle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New York, 1909.
- ^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Wales :: Dictionary of Welsh Biography.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 ^ Jeal, Tim. Explorers of the Nil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258. ISBN 978-0-571-24976-3.
- ^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Lion", American Heritage, Vol. 25, No. 2, February, 1974.
- ^ Edgerton, Robert T. The Troubled Heart of Afric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2: 35. ISBN 0-312-30486-2.
- ^ Gallop, p. 50.
- ^ Arnold, James. Shiloh 1862. Osprey Publishing. 1998. ISBN 978-1-85532-606-4.
- ^ Gallop, p. 61.
- ^ Dee Brown, The Galvanized Yanke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Illinois, 1963.
- ^ Gallop, pp. 71 - 73.
- ^ John Carey. A good man in Africa?.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07-03-18 [200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 ^ Lefort, Rebecca. Row over statue of 'cruel' explorer Henry Morton Stanley.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0-07-25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Hochschild, Adam.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98. ISBN 0-395-75924-2.
- ^ 15.0 15.1 Jeal, Tim. Stanley: The Impossible Life of Africa's Greatest Explorer. Faber and Faber. 2007. ISBN 0-571-22102-5.
- ^ THE SEARCH FOR LIVINGSTON. Progress of the Englishman Stanley – Fierce Encounter with Arabs – Arrival at the Coast – The Great Explorer Remains Two Years More in Africa.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 ^ David Livingstone letter deciphered at last. Four-page missive composed at the lowest point in his professional life. Associated Press. 2010-07-02 [201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Livingstone Spectral Imaging Project.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 ^ Stanley, Henry M. How I Found Livingstone; travels, adventures, and discoveres in Central Africa. Dover Publications. 2002-02-19 [2013-04-28]. ISBN 0-486-4195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4).
- ^ Stanley, Henry M. 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 Dover Publications. 1988: 432 pages. ISBN 0-486-25667-7.
- ^ William Thomas Stead. The Review of reviews, Vol. 30, 1904.
- ^ Alastair Compston. Editorial. Brain. 2008, 131 (5): 1163–1164 [2013-04-28]. PMID 18450785. doi:10.1093/brain/awn0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 ^ Tim Jeal, Stanley: the impossible life of Africa's greatest explor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 ^ Inventory of the Henry M. Stanley Archives Revised Edition - 2005 (PDF). [2013-04-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Sherry, Norman. Conrad's West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340. ISBN 0-521-29808-3. ISBN 978-0-521-29808-7.
- ^ Stanley: The Search for Dr. Livingston.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1).
- ^ The origin of the company name |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6).
- ^ The Search for the Nile: Find Livingstone. Film & TV Databas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1-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6).
參考
[編輯]- Alan Gallop, Mr Stanley, I presume – the life and explorations of Henry Morton Stanley, Sutton, 2004.
- Richard Hall, Stanley. An Adventurer Explored, London, 1974.
- Henry M. Stanley, The Autobiography of Henry M. Stanley, New York, 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