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社會黨 (古巴)
人民社會黨 Partido Socialista Popular | |
---|---|
總書記 | 何塞·佩雷斯(1925年) 何塞·佩尼亞·維拉博亞(1925年—1926年) 豪爾赫·維沃(1927年—1933年) 布拉斯·羅加(1933年—1962年) |
創始人 | 布拉斯·羅加 埃尼巴爾·埃斯卡蘭特 法比奧·格羅巴特 阿方索·貝爾納爾·德爾·里斯戈 胡利奧·安東尼奧·梅利亞 |
成立 | 1925年8月16日 |
解散 | 1962年3月26日 |
併入 | 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 |
總部 | 哈瓦那 |
黨報 | 《今日報》 |
青年組織 | 人民社會主義青年 |
工會組織 | 古巴全國工人聯合會 |
意識形態 | |
國內組織 | 民主社會主義聯盟(1939年—1944年) 統一革命組織(1961年—1962年) |
國際組織 | 共產國際 (1925年—1943年) |
官方色彩 | 紅色 |
古巴政治 政黨 · 選舉 |
人民社會黨(西班牙語:Partido Socialista Popular,縮寫為PSP)是古巴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成立於1925年,建黨時取名為古巴共產黨。創始人包括布拉斯·羅加、埃尼巴爾·埃斯卡蘭特、法比奧·格羅巴特、阿方索·貝爾納爾·德爾·里斯戈和胡利奧·安東尼奧·梅利亞,梅利亞在1929年遇刺前擔任該黨領導人。1940年與革命聯盟合併,改稱共產主義革命聯盟。1944年,受白勞德主義影響,且出於選舉需要,改名為人民社會黨。1952年,被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軍事獨裁政權宣布為非法。該黨長期出版《今日報》,1950年被取締。
歷史
[編輯]人民社會黨於1925年8月16日在蘇聯幫助下成立,建黨時名為古巴共產黨,旋即加入共產國際,直到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1]
1940年,該黨與革命聯盟合併,易名共產主義革命聯盟。1940年至1944年,該黨支持當時對勞工法與工會活動持積極態度的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政府,以及他在二戰期間的親美立場,黨的兩位領導人胡安·馬里內略和卡洛斯·拉斐爾·羅德里格斯先後在巴蒂斯塔內閣中任不管部長。[2] 1944年,在美國共產黨白勞德路線的影響下,該黨易名人民社會黨,並與古巴人民黨(正統黨人)結盟參與1944年大選。總統選舉中,該黨推出的候選人卡洛斯·薩拉德里加斯·薩亞斯贏得44.61%的選票,位列第二,同時贏得眾議院的四個席位。[3][4]1946年選舉中,人民社會黨贏得眾議院的五個席位。[5]
1948年大選,該黨推出胡安·馬里內略參選總統,在各候選人中名列第四;該黨在眾議院選舉中贏得了五個席位,在1950年選舉中丟失一席,餘留四席。[5] 1950年,卡洛斯·普里奧·索卡拉斯的政府取締了該黨的日報《今日報》,[6]1952年政變後,黨組織亦被巴蒂斯塔軍政府取締。[7]
古巴革命期間,該黨曾與菲德爾·卡斯楚的七二六運動合作,但後來批評其武裝鬥爭政策,主張以和平方式表達異見;[8]1958年中轉向支持武裝鬥爭,並組織游擊隊與政府軍交戰;[9][10]人民社會黨對古巴革命的定義為一場「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領導階級是「小資產階級激進派」。[11]革命勝利後,1961年7月26日,該黨加入政黨聯盟統一革命組織。1962年3月26日,統一革命組織改組為單一政黨古巴社會主義革命統一黨,人民社會黨解散。[12]
選舉情況
[編輯]總統
[編輯]選舉 | 參選人 | 得票 | % | 結果 |
---|---|---|---|---|
1940 | 支持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 | 805,125 | 56.64% | 當選 |
1944 | 卡洛斯·薩拉德里加斯·薩亞斯 | 839,220 | 44.61% | 敗選 |
1948 | 胡安·馬里內略 | 142,972 | 7.20% | 敗選 |
參議院
[編輯]選舉 | 總書記 | 席位 | +/– |
---|---|---|---|
1940 | 布拉斯·羅加 | 0 / 36
|
|
1944 | 3 / 54
|
▲ 3 |
眾議院
[編輯]選舉 | 總書記 | 席位 | +/– |
---|---|---|---|
1940 | 布拉斯·羅加 | 10 / 156
|
▲ 10 |
1942 | 3 / 57
|
▼ 7 | |
1944 | 4 / 70
|
▲ 1 | |
1946 | 5 / 66
|
▲ 1 | |
1948 | 5 / 70
|
━ | |
1950 | 4 / 70
|
▼ 1 |
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Jeifets & Jeifets 2017,第97頁.
- ^ Hoy, 1940-07-13.
- ^ Nohlen 2005,第203頁.
- ^ 祝文馳, 毛相麟 & 李克明 2002,第121頁.
- ^ 5.0 5.1 Nohlen 2005,第211頁.
- ^ Manke 2015,第240頁.
- ^ 祝文馳, 毛相麟 & 李克明 2002,第157頁.
- ^ 中央黨校 1987,第323 - 324頁.
- ^ 祝文馳, 毛相麟 & 李克明 2002,第159頁.
- ^ Dominguez & Prevost 2008,第44頁.
- ^ 中央黨校 1987,第325頁.
- ^ 祝文馳, 毛相麟 & 李克明 2002,第163頁.
來源
[編輯]圖書
[編輯]- Dominguez, Esteban Morales; Prevost, Gary. United States-Cuban Relations: A Critical History. Lexington Books. 2008-03-07 [2022-12-29]. ISBN 978-1-4616-346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英語).
- Hudson, Rex A. Cuba: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2002 [2022-12-29]. ISBN 978-0-8444-104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 Manke, Albert. Chinese in the Cuban revolution. Ethnicity as a Political Resource. Transcript Verlag. 2015: 237–252 [2022-12-29]. ISBN 9783837630138. JSTOR j.ctv1xxstw.20. doi:10.14361/978383943013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 Dieter Nohlen. Elections in the Americas: A data handbook, Volume 1. New York. 2005. ISBN 978-0-19-928357-6.
- 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 本書編寫組.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7. ISBN 7-5035-0053-0 (中文).
- 祝文馳; 毛相麟; 李克明. 拉丁美洲的共产主义运动.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2. ISBN 7-80115-520-3 (中文).
期刊
[編輯]- Carr, Barry. Identity, Class, and Nation: Black Immigrant Workers, Cuban Communism, and the Sugar Insurgency, 1925–1934. Th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8, 78 (1): 83–116 [2022-12-29]. ISSN 0018-2168. JSTOR 2517379. doi:10.2307/2517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9).
- Jeifets, Víctor; Jeifets, Lazar. El encuentro de la izquierda cubana con la Revolución Rusa: el Partido Comunista y la Comintern. Historia Crítica. 2017-04, (64): 81–100. doi:10.7440/histcrit64.2017.05 (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