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洛德·莫內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laude Monet
克洛德·莫內
1899年的莫內
出生Oscar-Claude Monet
(1840-11-14)1840年11月14日
法國 法蘭西王國巴黎
逝世1926年12月5日(1926歲—12—05)(86歲)
法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吉維尼
國籍 法國
知名於繪畫
知名作品印象·日出
贊助人古斯塔夫·卡耶博特喬治·克列孟梭
簽名

奧斯卡-克洛德·莫內(法語:Oscar-Claude Monet發音:[klod mɔnɛ];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該畫作於1874年在莫內及其同事舉辦的第一次獨立展覽中展出。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

莫內記錄法國鄉村的野心使他採取了多次繪製同一場景的方法,以捕捉光線的變化和季節的流逝。從1883年起,莫內居住在吉維尼,在那裡他購買了房屋和地產,並開始了一個大型的美化項目,其中包括了之後成為他的作品的主題的百合池。 他從1899年開始畫睡蓮,首先是以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後來又用20年的時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莫內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第九區拉斐特街45號(45 rue Laffitte),[1] 是阿道夫和路易斯的次子,雙親均為第二代巴黎人。1841年5月20日,他在當地的巴黎聖母院教區教堂受洗,取名為奧斯卡-克洛德(Oscar-Claude),父母一般只叫他奧斯卡[1][2]。雖然受洗天主教徒,但後來莫內成為了無神論者[3][4]

1845年全家搬到諾曼第勒阿弗爾後,其父想要他繼承家裡的船具和雜貨業務[5],但莫內卻想做一個藝術家。他作為歌手的母親決定支持兒子的想法[6]

1851年4月1日莫內進入勒阿弗爾的一家中學學習藝術,學業之餘以一幅10-20法郎的價格售賣自己的炭筆畫。他的繪畫啟蒙老師是雅克-路易·大衛的學生雅克-弗朗索瓦·奧沙爾(Jacques-François Ochard)。莫內於1856年前後在諾曼第的沙灘上結識藝術家歐仁·布丹,後來他成為了莫內的良師益友,並教授莫內繪畫油畫及室外寫生的技法。[7] 1857年1月28日,莫內的母親去世,他因此退學,與喪偶、無子女的姨媽瑪麗-讓娜·萊卡德爾(Marie-Jeanne Lecadre)夫人同住。

巴黎

[編輯]
綠衣女子》,畫中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卡蜜兒-萊奧尼·唐斯約,1866年(不萊梅藝術館英語Kunsthalle Bremen藏)

當莫內來到巴黎羅浮宮時,他親眼目睹許多畫家在模仿著名藝術家的作品,於是他便攜帶工具和顏料,坐在一扇窗戶旁開始畫他所看見的景物。[8] 他在法國居住期間常於其他年輕畫家會面,當中他與後來同為印象派畫家的愛德華·馬奈成為了其好友。

1860年至1862年期間,莫內在阿爾及利亞服役兩年,在七年的合同到期前,他以傷寒為由在列卡德夫人請求下(可能受荷蘭畫家約翰·戎金的幫助)脫離部隊,並前往完成大學的藝術課程。

1862年,莫內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的畫室。他在那裡結認了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弗雷德里克·巴齊耶阿爾弗雷德·西斯萊等,並共同創造了一種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的新藝術手法,後來被稱為印象派

1866年,他以卡蜜兒-萊奧尼·唐斯約為模特兒創作了《綠衣女子》,使他受到承認;卡蜜兒後來也成為了他許多作品中的模特。不久之後,卡蜜兒懷孕,並在1867年誕下長子讓·莫內(克洛德·莫內之子)英語Jean Monet (son of Claude Monet)

普法戰爭,「印象派」,阿讓特伊

[編輯]
《印象·日出》,1872,瑪摩丹美術館
《阿讓特伊的雪》,1875,國家美術館

1870年7月28日,莫內與卡蜜兒結婚。同年9月普法戰爭期間,莫內到英國倫敦避難,並在該地鑽研約翰·康斯太布爾J·M·W·透納的作品,激發了他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1871年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拒絕將莫內的作品列入展覽。

1871年,他離開倫敦,來到荷蘭贊丹,並在那裡創作了25幅作品,更使警察懷疑他從事革命活動;他還首次遊覽了附近的阿姆斯特丹。1871年的10月或11月,他與其妻回到法國,定居於位塞納河右岸的阿讓特伊至1878年,曾在1874年時短暫地重返荷蘭。在此時期,莫內創作了大量作品。

1872年,莫內以勒阿弗爾的風光為背景創作了《印象·日出》,在1874年一次畫展上首次亮相(如今陳列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卻被藝術評論家路易·勒魯瓦英語Louis Leroy以「『印象』派」揶揄他的「離經背道」。

1876年,莫內夫人染上肺結核。1878年3月17日,次子米歇爾誕生。1879年,莫內夫人因子宮癌病逝,臨終時莫內為她繪下最後一幅畫(《卡蜜兒安躺病榻上》)。

後來的日子

[編輯]

卡蜜兒過世後,莫內傷心欲絕,為脫離貧困而創作了數幅名作。 1880年代初,他繪製了幾組以風景及海景為背景的作品,以作他在法國鄉村生活的記錄,後來成為了其系列畫作。

1878年,莫內一家暫居於其好友,百貨商店大亨及藝術贊助人埃內斯特·奧什代英語Ernest Hoschedé弗特伊的房子中;兩個家庭在整個夏天共住一室,而莫內與其妻艾麗斯·奧什代英語Alice Hoschedé夫人漸生情愫。同年稍後,奧什代因其破產而逃至比利時避債。1879年,卡蜜兒逝世後,莫內依然居於該處,而愛麗絲決定幫助莫內撫養他的兩個孩子,並在其後把他們和自己的六個孩子一同帶往巴黎。1880年春,他們從巴黎回來;1881年,莫內家與奧什代家一同遷往普瓦西,但莫內不喜歡那裡。1883年4月,在列車上一睹其風光後,他們搬到上諾曼第大區厄爾省吉維尼。他種植了一個大花園,並在那裡完成他餘生的藝術創作。1891年3月,貧困潦倒、與其妻分居已久的奧什代亡於痛風。在出資為他舉殯後,莫內和愛麗絲於次年結婚

在吉維尼

[編輯]

1883年5月初,莫內一家從吉維尼一位田主手中租下一所房子;這所房子座落在連接韋爾農加斯尼的大路上,有間穀倉被用作畫室,同時亦為果園及小花園。房子離當地的學校很近,周圍的景觀給莫內的作品提供大量靈感。在一家在此勞作之際,莫內的作品也被經銷商保羅·迪朗-呂埃爾越賣越多,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及至1890年11月時,莫內已能買得起他的房子與周邊建築了。1890年代,莫內興建了一所包含天窗的寬敞建築,作為一所溫室和第二個工作室。

在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莫內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下連續畫同一個物體,如他的系列作品《魯昂主教座堂》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1895年,他從20個不同角度對大教堂所繪畫的畫在迪朗德-呂埃爾畫廊展出。此外,他還有《乾草堆》、《白楊樹》、《國會大廈》、《睡蓮》等系列作。

莫內喜歡繪製受控狀態下的自然,尤其是他在吉維尼的院子及裡面的睡蓮。他還繪畫了不少以塞納河為主題的的畫作(如《塞納河上的冰破裂了》)。他每天給園丁寫的指示中包含了精確的種植布局,以及要購買花卉和植物學書籍。伴隨著財富增長的是其花園的進步,甚至在他已雇用7名園丁時,他仍繼續身體力行建設花園。

1883年至1908年間,莫內在地中海畫了許多風景畫和海景畫。在義大利威尼斯,他創作了一系列重要畫作;而在倫敦,他繪製了兩個重要的系列——《國會大廈》系列和《查林十字橋》系列。1911年,繼室愛麗絲逝世;而莫內所鍾愛的長子讓,其後亦在1914年去世。妻子逝世後,心力交瘁的莫內由繼女、讓的妻子而且同為畫家的布朗什·奧什代·莫內英語Blanche Hoschedé Monet悉心照顧;這段時間,莫內身上漸漸出現了白內障的初步病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次子米歇爾參軍,而法國則由他的朋友及仰慕者喬治·克列孟梭領導。莫內繪製了一系列垂柳樹以表達對法國陣亡將士的敬意。1923年,由於在白內障影響下他的畫作整體偏紅,莫內決定接受兩次白內障手術,以減小白內障症狀對其視力的影響。也許如此,他在手術過後可以看見某些常人難以看見的紫外線,影響他觀察到的顏色。在手術後,他甚至重新繪製了部分作品,當中的睡蓮更藍了。

逝世

[編輯]

1926年12月5日,莫內因肺癌不幸病逝,享壽八十六歲,安葬於吉維尼教堂的墓地。莫內堅持葬禮儀式要簡單,因此只有大約50人出席。[9]

他的家、花園和睡蓮由唯一繼承人次子米歇爾繼承,並於1966年捐贈給法國美術學院。通過莫內基金會,他的房子和花園在1980年復原後開放參觀。[10] 除了莫內的紀念品和他一生中的其他事物,房子中還包含了他收集的日本木刻版畫,這房子也成為吉維尼的主要景點之一。

作品的銷售

[編輯]
《阿讓特伊流域的孤舟》,1874

2004年,莫內的the ParliamentEffects of Sun in the Fog在倫敦賣出了超過2000萬美元。2006年,英國皇家學報發表文章指出這兩幅畫作是在泰晤士河上的聖托馬斯醫院創作的。

他的作品《迪耶普附近的懸崖》被盜兩次。一次是在1998年,博物館的館長被裁定與兩名同夥一起盜竊,因此被判入獄五年零兩個月;另一次是在2007年8月,並於2008年找回。他在1873年創作的作品Le Pont du chemin de fer à Argenteuil,描繪了巴黎附近塞納河上的一座鐵路橋。這幅作品2008年5月6日被一個匿名電話競標者在紐約佳士得以4140萬美元競得。在此之前,他的單幅作品售價的最高記錄是3650萬美元。僅僅幾周之後的2008年6月24日,睡蓮系列中的Le bassin aux nymphéas在倫敦佳士得拍出。落錘價是36,500,000英鎊(71,892,376.34美元),算上競拍費用高達40,921,250英鎊(80,451,178美元),是當時最貴的20幅畫作之一。

2012年6月29日上午11點,一名叫安德魯·香農(Andrew Shannon)的男子把愛爾蘭國家美術館展出的莫內作品《阿讓特伊流域的孤舟》一拳打破,估計這幅畫時值一千萬美元[11]。該作品在修復後於2014年重新展出,而破壞者則被判五年有期徒刑[12]

2019年5月14日,莫內的《乾草堆》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以1.107億美元天價成交。[13]

代表作品

[編輯]

莫內一生遺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從法國到倫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寫生,留下無數的作品。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P. Tucker Claude Monet: Life and Art, p. 5
  2. ^ Patin, Sylvie. 第一章:「如果我算是個畫家⋯」—不聽話的童年. 《莫內:捕捉光與色彩的瞬間》. 發現之旅. 22. 張容/譯 2000年4月30日初版七刷. 臺北: 時報文化. 1995年8月15日: 第14頁 [2018年10月18日]. ISBN 978-957-13-17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0月19日) (中文(臺灣)). 
  3. ^ Steven Z. Levine. 6. Monet, Narcissus, and Self-Reflection: The Modernist Myth of the Self 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66. ISBN 9780226475431. Much closer to Monet's own atheism and pessimism is Schopenhauer, already introduced to the impressionist circle in the criticism of Theodore Duret in the 1870s and whose influence in France was at its peak in 1886, the year of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4. ^ Ruth Butler. Hidden in the Shadow of the Master: the Model-wives of Cézanne, Monet, and Rodi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2. ISBN 9780300149531. Then Monet took the end of his brush and drew some long straight strokes in the wet pigment across her chest. It's not clear, and probably not consciously intended by the atheist Claude Monet, but somehow the suggestion of a Cross lies there on her body. 
  5. ^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74-01-01: 347. ISBN 9780852292907 (英語). 
  6. ^ Claude Monet Biography. www.biography.com. [201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9) (美國英語). 
  7. ^ Biography for Claude Mon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uggenheim Collection. Retrieved 6 January 2007.
  8. ^ Gary Tinterow, Origins of Impressionis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Jan 1, 1994, ISBN 978-0-87099-717-4, 9780870997174. [2014-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9. ^ P. Tucker Claude Monet: Life and Art, p.224
  10. ^ Historical record. Fondation-monet.fr. [19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0日). 
  11. ^ Vandalised Monet work restored. Belfast Telegraph. 1 July 2014 [18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8). 
  12. ^ Wheaton, Oliver. Man is jailed for punching a hole through an £8 million Monet painting. Metro. 6 December 2014 [18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13. ^ 即時國際. 莫內《乾草堆》系列之一畫作 8.6億天價成交. 星島日報. 2019-05-15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