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宏大敘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宏大敘事大敘事(英語:grand narrative,法語:grand récit),又稱元敘事後設敘事(英語:metanarrative / meta-narrative;法語:métarécit;德語:Meistererzählung / Metanarrativ),在批判理論 ,特別是在後現代主義中,是關於歷史意義、經驗知識敘述的敘述,它透過預期實現一個(尚未實現的)主導思想來提供社會的合法性[1][2][3]

詞源

[編輯]

「Metanarrative」(元敘事)一詞中,「meta」(元)是希臘語「超越」(beyond)的意思;「narrative」(敘事)是一個以其敘述(以某種方式傳達)為特徵的故事[4]

雖然該術語首次使用於20世紀早期,但於1979年由讓-弗朗索瓦·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帶入公眾視野,他聲稱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恰恰是對形成了現代性之重要組成部分的宏大敘事(進步啟蒙解放馬克思主義)的懷疑 。[5]

後結構主義懷疑論

[編輯]

李歐塔在《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1979)中強調了一種與日俱增的懷疑,即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普遍性以及仰賴某種形式的「超越性和普遍真理」之懷疑:[6]

簡化到極點,我們可以把對元敘事的懷疑看作是「後現代」……敘述功能失去了自己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偉大的航程以及偉大的目標。它分解為敘述性語言元素的雲團……在元敘事之後,合法性可能存在於什麼地方呢?

李歐塔和其他後結構主義思想家(如福柯[7]認為這是一個廣泛積極的發展,原因有很多。首先,構建宏大理論的嘗試往往會過度地忽視宇宙中天然存在的混亂和無序,即個別事件的力量。 [8]

以小而局部的敘事取代宏大而普遍的敘事

[編輯]

李歐塔提出,元敘事應該讓位於小敘事(petits récits) ,或者更為溫和的「本地化」敘事,這些敘事可以通過引入單一事件來「甩掉」宏大敘事。[9]李歐塔藉助維根斯坦的作品和他的「話語模型」理論,[10]構建了他對進步政治的觀點,其基礎是多元共存的局部合法的語言遊戲[11]

後現代主義者試圖透過關注特定的局部語境(local context)以及人類經驗的多樣性來取代元敘事。他們認為存在著「多種理論觀點」[12]而不是宏大的、無所不包的理論。

敘事學與交流

[編輯]

根據約翰·史蒂芬斯(John Stephens)和羅賓·麥卡勒姆(Robyn McCallum)的說法,元敘事「是一種全球性或全面化的文化敘事模式 ,它整理並解釋知識經驗[13]——即一個關於故事的故事,包含和解釋將「小故事」整合為一體的概念模型中的其他「小故事」。後現代敘事通常會故意擾亂這種文化規範所提供的公式化期望,[14]進而指出社會規範可能的修訂。[15]

交流和戰略傳播中 ,主導敘事(或元敘事)是一種「深刻植入特定文化的跨歷史敘事」。[16]因此,主導敘事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敘事,被定義為「相互關聯並順序組織的故事的連貫系統 ,通過根據其文學和修辭形式的已知軌跡建立受眾期望,共享一個解決衝突的共同的修辭願望」。[16]

戰略傳播聯合會英語Consortium_for_Strategic_Communication還建立了一個關於主導敘事的網站。[17]

對李歐塔的批判

[編輯]

人們尚不清楚李歐塔是描述了對元敘事的懷疑全球狀況 ,還是規定了這種懷疑主義。他的批評者指出了一個尷尬的事實:元敘事仍明顯地繼續在當前的後現代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18]

批評者也認為,就李歐塔的一個目標是科學而言,他錯誤地認為科學依賴於社會和認知驗證的宏大敘事,而不是許多較小的敘事的成功的積累。[19]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 Childers/G. Hentzi eds., 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1995) p. 186
  2. ^ R. Appignanesi/C. Garratt, 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 (1995) pp. 102–3
  3. ^ Jean-Franç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Explained to Children (1992) p. 29
  4. ^ The Meta-Narrative. "Lesson 1: What is a Meta-Narrat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ouTube. October 11, 2013.
  5. ^ Childers pp. 166–7
  6. ^ Lyotard, Jean-François. Introduction: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1979: xxiv–xxv.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G. Gutting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oucault (2007) p. 36
  8. ^ C. Nouvet et al eds., Minima Moralia (2007) pp. xii–iv
  9. ^ Nouvet, p. xvi
  10. ^ Hans Bertens, The Idea of the Postmodern: A History, Routledge, 1995, p124. ISBN 0-415-06011-7
  11. ^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Differend (1988) p. 151-161
  12. ^ Michael A. Peters, Poststructuralism, Marxism, and Neoliberalism: Between Theory and Politics,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p7. ISBN 0-7425-0987-7
  13. ^ Stephens, John and Robyn McCallum. (1998). Retelling Stories, Framing Culture: Traditional Story and Metanarrative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ISBN 0-8153-1298-9.
  14. ^ J. W. Bertens/D. Fokkema,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1997) p. 186
  15. ^ E. D. Ermath, Sequel to History (1992) p. 156
  16. ^ 16.0 16.1 Halverson, Jeffry R., H.L. Goodall Jr. and Steven R. Corman. Master Narratives of Islamist Extremis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 14
  17. ^ CSC Center for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 Comops.org. [2016-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18. ^ Metanarratives. [2019-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1). 
  19. ^ J. W. Bertens/D. Fokkema, International Postmodernism (1997) p. 94

來源

[編輯]
  • Jean-Franç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1979], reprint 1997. Translated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延伸閱讀

[編輯]
  • David Carr, Time, Narrative, and History (Indiana UP, 1986)
  • Geoffrey Bennington, Lyotard: Writing the Event (198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