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掖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掖縣
隋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606年-781年

851年-884年

1724年-1959年

1961年-1985年
國家隋朝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 成立
606年
• 廢除
1985年
前身
繼承
酒泉縣 (開皇)
吐蕃
甘州五衛
張掖市
吐蕃
回鶻
張掖市
張掖市
今屬於 中國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張掖縣中國曾經設置的一個,在今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

沿革

[編輯]

隋朝

[編輯]

大業二年(606年),改甘州治所酒泉縣張掖縣。大業三年(607年),改甘州為張掖郡,仍治張掖縣。[1]

李軌安樂元年(617年),復張掖郡甘州,仍治張掖縣。

唐朝

[編輯]

武德二年(619年),佔領張掖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甘州為張掖郡,仍治張掖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張掖郡為甘州,仍治張掖縣。

永泰二年(766年),張掖縣陷於吐蕃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收復張掖縣,仍為甘州治所。中和四年(884年),張掖縣陷於回鶻,成為羈縻縣。[2]

清朝

[編輯]

雍正二年(1724年),裁甘州左衛甘州右衛,復置張掖縣,為甘州府附郭縣。[3]

中華民國

[編輯]

民國2年(1913年)4月,廢除甘州府,設置河西道(道尹駐武威縣),張掖縣改隸河西道。民國3年(1914年)5月,河西道改名甘涼道,張掖縣仍隸之。民國16年(1927年),廢甘涼道,張掖縣直隸於甘肅省。民國24年(1935年),甘肅省設置行政督察區,張掖縣隸第六區(專署駐武威縣)。[4]

民國38年(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張掖縣。9月25日,張掖縣人民政府成立,張掖縣成為陝甘寧邊區張掖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5]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1950年5月,撤銷張掖分區,張掖縣改屬武威專區。1955年4月,張掖縣人民政府改稱張掖縣人民委員會。1955年10月,武威專區與酒泉專區合併為張掖專區(專員公署駐酒泉縣),張掖縣改屬張掖專區。1957年4月,張掖縣成為張掖專員公署駐地。

1959年8月,撤銷張掖縣,成立張掖市人民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地級)。1961年12月,撤銷張掖市,恢復張掖縣。1968年4月,廢除張掖縣人民委員會,設立張掖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張掖專區改稱張掖地區,革命委員會仍駐張掖縣。1980年7月,張掖縣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人民政府。

1985年12月30日,撤銷張掖縣,成立縣級張掖市[5]

人口

[編輯]
  • 1908年:7.4萬人
  • 1921年:8.6萬人
  • 1927年:10.6萬人
  • 1934年:17.4萬人
  • 1939年:14.8萬人
  • 1944年:17.3萬人
  • 1949年:22.0940萬人
  • 1950年:23.3895萬人
  • 1955年:26.0552萬人
  • 1960年:28.0254萬人
  • 1965年:26.3758萬人
  • 1970年:31.5940萬人
  • 1975年:35.4385萬人
  • 1980年:37.0530萬人
  • 1985年:39.4178萬人[6]

長官

[編輯]
張掖縣令(606年-781年)
張掖縣令(851年-884年)
張掖縣知縣(1725年-1913年)
  • 田玉芝(1725年-1728年)
  • 景燕(1728年-1730年)
  • 李廷桂(1730年-1742年)
  • 周世清(署理,1742年-1743年)
  • 朱元裕(1743年-1748年)
  • 朱式谷(1748年-1749年)
  • 蔡理可(1749年)
  • 李炳文(署理,1749年-1750年)
  • 何世寵(1750年-1751年)
  • 顧繼祖(署理,1751年-1752年)
  • 杜蔭(1752年-1754年)
  • 吳國柱(署理,1754年)
  • 王廷贊(署理,1754年-1755年)
  • 周克開(署理,1755年)
  • 陳棅(1755年-1757年)
  • 王廷贊(1757年-1761年)
  • 行仁(署理,1761年-1762年)
  • 王廷贊(1762年-1763年)
  • 富斌(署理,1763年-1765年)
  • 張若瀛(署理,1765年-1766年)
  • 王廷贊(1766年-1770年)
  • 陶士麟(1770年-1777年)
  • 陳澍(署理,1777年-1779年)
  • 麻宸(1779年-)[8]
張掖縣知事(1913年-1927年)
  • 周廷元(1922年-1924年)
  • 閻權(1925年)
  • 柴春林(1926年)
張掖縣縣長(1927年-1949年)
  • 張友芬(1927年)
  • 劉廣勛(1927年-1928年)
  • 馬風圖(1928年-1929年)
  • 戴瑾珊(1931年)
  • 張仞干(1932年2月-11月)
  • 邵永慶(1932年11月-1934年2月)
  • 廖萬逕(1934年2月-1936年1月)
  • 曹英(1936年1月-1937年6月)
  • 魏泰興(1937年7月-11月)
  • 馬鶴年(1937年6月-1938年2月)
  • 馬繼周(1938年2月-1940年3月)
  • 王振綱(1940年3月-1941年1月)
  • 邵體璋(1941年1月-1942年3月)
  • 莫志泉(1942年3月-9月)
  • 張懷琨(1942年9月-1944年3月)
  • 張仰文(1944年4月-7月)
  • 何讓(1944年7月-1946年6月)
  • 黃志安(1946年6月-1947年)
  • 楊慕震(1947年7月-1949年5月)
  • 胡步虬(1949年5月-9月)
張掖縣人民政府縣長(1949年-1955年)
  • 曾耀(1949年9月-1952年12月)
  • 王佳邦(1952年12月-1954年3月)
  • 耿尚俊(1954年3月-1955年3月)
  • 賀德貴(1955年3月-4月)
張掖縣人民委員會縣長(1955年-1959年)
  • 賀德貴(1955年4月-1956年1月)
  • 黃振武(1956年1月-10月)
  • 李維先(1956年10月-12月)
  • 劉守賢(1957年1月-1959年2月)
張掖縣人民委員會縣長(1961年-1968年)
  • 唐鳳儀(1961年12月-1966年5月)
張掖縣革命委員會主任(1968年-1980年)
  • 賀啟文(1968年4月-1971年4月)
  • 周廣智(1971年4月-1974年1月)
  • 王金髮(1974年10月-1978年3月)
  • 段仰福(1978年3月-7月)
  • 朱發榮(1978年8月-1980年7月)
張掖縣人民政府縣長(1980年-1985年)
  • 朱發榮(1980年7月-1983年10月)
  • 邢志廣(1983年10月-1985年12月)[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施和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第162頁. 
  2. ^ 郭聲波.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第1025-1026頁. 
  3. ^ 傅林祥等.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年: 第381-394頁. 
  4. ^ 傅林祥、鄭寶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第408-418頁. 
  5. ^ 5.0 5.1 5.2 甘肅省張掖市志編纂委員會. 張掖市志.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568-577頁. 
  6. ^ 甘肅省張掖市志編纂委員會. 張掖市志. 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111-112頁. 
  7. ^ 《全唐文》游擊將軍左領軍衛大將軍兼商州刺史武關防禦使上柱國歐陽使君神道碑銘
  8. ^ 鍾賡起. 甘州府志.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5年: 第338-3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