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男爵亞歷山大·勞勃圖斯·陶德[編輯]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Latina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亞歷山大·羅伯圖斯·托德,托德男爵 Alexander R. Todd, Baron Todd | |
---|---|
出生 | (1907-10-02)1907年10月2日 蘇格蘭格拉斯哥 |
逝世 | 1997年1月10日(1997歲—01—10)(89歲) 英格蘭劍橋郡奧金頓(英語:Oakington) |
國籍 | 蘇格蘭 |
母校 | 格拉斯哥大學 法蘭克福大學 牛津大學 |
獎項 | 戴維獎章(1949年) 皇家獎章(1955年) 諾貝爾化學獎(1957年) 科普利獎章(1970年) 羅蒙諾索夫金質獎章(1978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化學, 生物化學 |
機構 | 李斯特研究所 愛丁堡大學 倫敦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劍橋大學 |
博士導師 | 沃爾特·博爾舍(德語:Walter Borsche)、羅伯特·魯賓遜 |
亞歷山大·羅伯圖斯·托德,托德男爵,OM,FRS(蘇格蘭蓋爾語:Alexander Robertus Todd, Baron Todd,1907年10月2日—1997年1月10日),出生於格拉斯哥,蘇格蘭化學家,其有關核苷酸、核苷和核苷酸輔酶的結構和合成研究使他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化學獎。
生平
[編輯]托德從牛津大學畢業後,在李斯特研究所,愛丁堡大學(1934-1936年)和倫敦大學任職。
1938年,托德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了六個月的客座教授,最終拒絕了任教職位。
1944年,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1702 化學系主任,直到1971年退休。1949年,他合成了三磷酸腺苷(ATP)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托德於1948年秋季擔任芝加哥大學的客座教授,並於1950年擔任雪梨大學的客座教授 。
1955年,他幫助闡明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儘管最終配方和確定的結構是由多蘿西·霍奇金和她的團隊確定的,後來致力於維生素B1和維生素E(花青素的結構和合成)的研究。
1975年至1980年擔任皇家學會會長。
1981年,托德成為世界文化理事會的創始成員。
他因心臟病發作於1997年1月10日在劍橋去世。
家庭
[編輯]1937年,托德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亨利·戴爾爵士的女兒艾莉森·莎拉·戴爾結婚,托德曾擔任倫敦皇家學會主席。他們有一個兒子亞歷山大·亨利和兩個女兒海倫·簡和希拉蕊·艾莉森。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麥克米倫、西博格 / 1952年: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維尼奧 / 1956年:欣謝爾伍德、謝苗諾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羅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爾文 / 1962年:佩魯茨、肯德魯 / 1963年:齊格勒、納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馬利肯 / 1967年:艾根、諾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薩格 / 1969年:巴頓、哈塞爾 / 1970年:萊洛伊爾 / 1971年:赫茨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爾、斯坦 / 1973年:菲舍爾、威爾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爾 / 1979年:布朗、維蒂希 / 1980年:伯格、吉爾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謙一、霍夫曼 / 1982年:克盧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爾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爾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萊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 / 1989年:奧爾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馬庫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歐拉 / 1995年:克魯岑、莫利納、羅蘭 / 1996年:柯爾、克羅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茲韋勒 / 2000年:黑格、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 |
2001年- | 2001年:諾爾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維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麥金農 / 2004年:切哈諾沃、赫什科、羅斯 / 2005年:肖萬、格拉布、施羅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爾 / 2008年:下村脩、查爾菲、錢永健 / 2009年:約納特、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謝赫特曼 / 2012年:萊夫科維茨、科比爾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爾 / 2014年:貝齊格、赫爾、莫爾納爾 / 2015年:林達爾、莫德里奇、桑賈爾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夏彭蒂耶、道德納 / 2021年:利斯特、麥克米倫 / 2022年:貝爾托齊、梅爾達爾、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魯斯、葉基莫夫 / 2024年:貝克、哈薩比斯、江珀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1951年至200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17世紀 | |
---|---|
18世紀 | |
19世紀 |
|
20世紀 |
|
21世紀 |
|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蘇格蘭蓋爾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eopoldi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UKPAR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