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海翼龍屬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7月17日) |
掠海翼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前期,
| |
---|---|
飛行中的掠海翼龍的想像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科: | †掠海翼龍科 Thalassodromidae |
屬: | †掠海翼龍屬 Thalassodromeus Kellner & Campos, 2002 |
模式種 | |
塞氏掠海翼龍 Thalassodromeus sethi Kellner & Campos, 2002
| |
種 | |
|
掠海翼龍屬(屬名:Thalassodromeus)是種大型翼龍類,化石在巴西東北部發現。
在2002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塞氏掠海翼龍(T. sethi)。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海上奔跑者」,意指牠們可能在海面上捕食魚類,類似現代剪嘴鷗;種名則是以古埃及戰神賽特為名,因為掠海翼龍有類似的頭部形狀。但在2006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克爾納可能把賽特、阿蒙這兩神的外型搞錯[1]。
正模標本(編號DGM 1476-R)是一個嚴重損壞的頭顱骨,發現於巴西東北部的桑塔納組(Santana Formation)。牠們生存於約1億8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掠海翼龍與牠們的大型近親古神翼龍共同生存於同一領空。掠海翼龍因為牠們的巨大頭部冠飾而著名,頭冠從吻突尖端延伸到頭顱骨後方,頭顱骨的長度為1.42公尺,而頭冠佔了75%的表面。吻突尖、缺乏牙齒。牠們翼展長4.5公尺[2]。目前並不清楚冠飾的功能,它能用來吸引異性、鑑定物種身分、或是調節體溫。
另一個下頜碎片(編號DGM 1476-M)被歸類於掠海翼龍,體型較大,翼展估計約5.3公尺。另一個頜部骨頭(編號SAO 251093)曾被非正式命名為新種,"T. oberli",但之後被編入於塞氏掠海翼龍[3]。
亞歷山大·克爾納認為,掠海翼龍會以類似現代剪嘴鷗(Skimmer)的方式獵食;飛行時將下頜拖曳到水裡,捕抓水面的魚類。之後研究根據掠海翼龍與其他大型翼龍類的頭部與頸部結構,提出牠們的頭部、嘴部要經過水面時,必須消耗大量的動力,因此牠們能以作出這種動作[4]。
亞歷山大·克爾納命名掠海翼龍時,將牠們歸類於古神翼龍科。近年其他研究認為掠海翼龍、妖精翼龍屬於神龍翼龍類的掠海翼龍科。
參考資料
[編輯]- ^ Veldmeijer, A. J. (2006). Toothed pterosaurs from the Santana Formation (Cretaceous; Aptian–Albian) of northeastern Brazil, Proefschrift Universiteit Utrecht. p. 1-269
- ^ Kellner, A. W. A., and Campos, D. A. (2002). "The function of the cranial crest and jaws of a unique pter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Science, 297 (5580): 389-392. (19 July 2002).
- ^ Veldmeijer, A.J. (2005). "Pterosauriërs uit Brazilië, een overzicht van de soorten met een gebit." Straatgras, 17(3): 45-48.
- ^ Stuart Humphries, Richard H. C. Bonser, Mark P. Witton, David M. Martill (2007). "Did Pterosaurs Feed by Skimming? Physical Modelling and Anatomical Evaluation of an Unusual Feeding Method", PLoS Biol 5(8): e204. doi:10.1371/journal.pbio.0050204 http://biology.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journal.pbio.00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