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楊子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子榮
性別
出生1917年1月28日
 中華民國山東牟平
逝世1947年2月23日
 中華民國綏寧省海林縣
國籍 中華民國
別名楊宗貴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楊子榮(1917年1月28日—1947年2月23日),本名楊宗貴,字子榮山東牟平(現煙台市牟平區寧海鎮嵎峽河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戰士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為東北民主聯軍牡丹江軍分區幹部。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父親楊世恩是個泥瓦匠,母親宋學芝是個農村婦女。1920年春,三歲的楊宗貴隨父母、哥哥、姐姐以及小弟弟搭上鄉村的一艘「刮蔞」船去闖關東,全家6口才在安東(今丹東)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腳,楊世恩做瓦工,女兒跟人學紡絲。後一家人在東北實在難以維持生計,楊世恩決定自己和女兒留下,妻子帶著三個兒子返回老家牟平。八歲時,楊宗貴被母親送到村裡的私塾讀書。1929年,母親托人把楊子榮帶到安東,到父親身邊繼續求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安東,楊子榮的父親染病身亡。母親領著兩個妹妹回山東老家,楊子榮在安東一家私營繅絲廠童工。1932年,工廠裁人,楊子榮被趕出工廠大門。1935年楊子榮跟人結夥到鴨綠江上放木排、當船工。還給大戶人家護過院,最後在鞍山千山採礦區當上了採礦工。1943年,他因不滿日本監工的欺凌,帶頭打了為日本人服務的工頭,從東北逃至了山東老家。從12歲待在東北至26歲,總共於東北過了14年的苦日子,但亦結交了不少朋友,影響其後來之軍旅生活。

軍旅生涯

[編輯]

在山東,其秘密加入村中的民兵組織,積極參與抗日鬥爭,打擊日偽軍。

1945年8月,參與八路軍攻占牟平城的戰伇。1945年9月,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軍區海軍支隊。1945年10月,膠東軍區海軍支隊赴東北,因年數較其餘參軍者大,而被編為炊事員。1945年11月,部隊整編,楊子榮被編在該支隊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沿途攻占了吉北哈南一帶的烏拉街朝陽舒蘭榆樹五常等城鎮。1946年2月隨部調入牡丹江地區剿匪。

在當時,牡丹江地區治安極差,盜匪四起,楊子榮所在之部隊,擔負著剿匪土地改革的重任。1946年,首長派楊子榮等30多人,化裝成海林鎮居民,先行到達海林鎮。同年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2月2日,成功佔領海林鎮。

東北剿匪

[編輯]

1946年3月16日,第二團在牡丹江北線剿匪,首戰草甸子。楊子榮所在的七連一班班長身負重傷。連長和指導員決定楊子榮擔任一班班長,立即到職。楊子榮率領全班士兵參與剿匪。1946年3月20日,楊子榮在杏樹底村剿匪戰鬥中獨自一人勸降400多名土匪。經此一伇,楊子榮被評為「團戰鬥模範」。後來,部隊首長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小分隊負責人由楊子榮擔任。武裝偵察小分隊組建沒多久,首先生擒了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李發林馬希山等匪徒,立下不少功績。其後,楊子榮帶領四名戰士,化妝成匪徒,深入林海雪原,探查敵情。1947年2月7日活捉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張樂山。東北軍區司令部給楊子榮記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之榮譽。1947年2月19日《東北日報》以頭版頭條發表了《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牡丹江分區某團戰鬥模範楊子榮等六同志本月2日奉命赴蛤蟆塘一帶便裝偵察匪情,不辭辛勞,以機智巧妙方法,日夜搜索偵察。當布置周密後,於2月7日,勇敢深入匪巢,一舉將蔣記東北第二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以下二十五名全部活捉,創造以少勝多殲滅股匪的戰鬥範例。戰鬥中摧毀敵匪窩棚,並繳獲步槍六支、子彈六百四十發、糧食千餘斤」。

陣亡

[編輯]

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殲土匪鄭三炮、丁煥章、劉維章、程樹林、馬連德、牟成順、孟老三等七人之時,因天寒而導致所持之槍被凍住,孟老三順勢開了一槍,這一槍正中楊子榮左胸上。楊子榮去世時年31歲[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孟老三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被判無期徒刑。楊子榮陣亡的地方叫鬧枝溝,現名叫海林市柴河鎮陽光四隊。

身後

[編輯]

楊子榮的遺體被小火車運回海林縣,停放在縣中學教室里。1947年3月17日上午11時牡丹江軍分區第二團的全體官兵和海林縣各界人士在今朝鮮族中學廣場隆重舉行追悼大會。縣委書記孫以謹致悼詞,牡丹江軍分區首長宣讀東北軍區發來的命令,授予楊子榮為「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命名楊子榮生前所在的偵察排為「楊子榮排」。追悼會結束後,楊子榮的靈柩被護送到海林東山下墓地安葬。烈士墓前豎有一塊高3米的木碑,上端鑲有一顆五角紅星,木碑左上角寫著「為建立獨立民主而奮鬥的烈士千古」,正中是「英名永在,浩氣長存」8個大字。其遺體現安葬在海林縣烈士陵園(今楊子榮烈士陵園)。1981年4月,海林縣建起了楊子榮紀念館

1966年,中共海林縣委做出決定:把尋訪楊子榮身世,當成全縣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限期完成。時任海林縣民政局副局長、海林縣烈士陵園管理站站長關會元為首的調查小組1974年的春天,當年曾為楊子榮創作肖像的畫家把一張照片寄給了關會元,這是牡丹江二團政治處宣傳股長提供給畫家的1946年第二團紀念八一各種模範之一部合影,楊子榮為後排左四。關會元請人將照片翻拍放大,專程去北京找了曲波和姜國政等人確認,照片又被送到牟平縣嵎峽河村,請楊宗福和同村人確認。至此完全確認了楊子榮身世。[2]

家族

[編輯]

長輩

[編輯]
  • 父:楊世恩,泥瓦匠,於1931年逝世。
  • 母:宋學芝,農村婦女。

兄弟姐妹

[編輯]
  • 姐楊宗山(1907~卒年不詳)
  • 哥楊宗福(1913~2001)
  • 弟楊宗華(1919~1922)
  • 妹楊宗松(1920~1982)
  • 妹楊宗卿(1926~1952)

妻子

[編輯]
  • 許萬亮,邵家溝人,為其生一女,但僅6個月即夭折。於1952年病故。

子女

[編輯]
  • 女兒:名楊克武,出生僅6個月即夭折。
  • 養子:楊克武,楊子榮的侄子,為其母宋學芝於其妻許萬亮死後為他領養。

文藝作品

[編輯]

參考

[編輯]
  •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1945-1948》,劉統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5月1日
  • 《中國革命戰爭紀實:解放戰爭·東北卷》

引用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