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文化
武漢 |
---|
節日
[編輯]有武漢國際旅遊節、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武漢國際渡江挑戰賽暨武漢渡江節等。武漢文化底蘊深厚,有"京劇之母"美譽的漢劇,便鼎盛於漢口, 最終與徽劇合流, 誕生了國粹京劇。
城市紀念日
[編輯]日期 | 名稱 | 備註 |
---|---|---|
10月25日 | 武漢市恥日 | 1938年武漢淪陷日。自2004年起,每年10月25日試鳴防空警報 |
媒體
[編輯]名稱 | 類型 | 備註 |
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 | 報紙 | 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全省覆蓋 |
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武漢晨報 | 報紙 |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 |
長江商報 | 報紙 |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 |
湖北電視台 | 電視 | 全省覆蓋 |
湖北經濟電視台 | 電視 | 全省覆蓋 |
武漢電視台 | 電視 | 7個頻道 |
武漢教育電視台 | 電視 | |
湖北人民廣播電台 | 電台 | 全省覆蓋 |
楚天廣播電台 | 電台 | 全省覆蓋 |
武漢人民廣播電台 | 電台 | |
讀者文摘 | 雜誌 | |
知音 | 雜誌 | 知音雜誌社,全國覆蓋 |
特別關注 | 雜誌 | 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全省覆蓋 |
前衛 | 雜誌 | |
愛你 | 雜誌 | |
大武漢 | 雜誌 |
體育
[編輯]武漢擁有原國家體委直屬的體育專業高等學府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擁有武漢光谷球隊。武漢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94年,球市最火爆的1997年、2004至2005年間,曾被譽為「金牌球市」。2005年武漢隊教練裴恩才被抽調擔 任中國女足教練,加上武漢隊之後成績欠佳,球市從此逐漸冷清下來。2006年10月,武漢雅琪衝擊甲級聯賽失敗。2007年,由於資金問題,武漢雅琪放棄參加乙級聯賽。同年,志在沖甲並且聘請遲尚斌作為總教練的湖北警院隊由於在中國足協組織的體能測試中無一人過關而沒有取得參賽資格。
-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湖北武漢職業足球俱樂部已正式宣布退出2008年中超聯賽,此後註銷。
-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武漢卓爾職業足球俱樂部
- 中國足球乙級聯賽:三大康天職業足球俱樂部曾參加2010年中乙聯賽。2010年俱樂部投入重金,多方招兵買馬,請來湖北名帥殷立華執教,但球隊在聯賽開局即遭三連敗。殷立華主動請辭下課。現中乙聯賽無註冊地設在武漢的參賽球隊。
- 中國足球協會業餘聯賽:武漢市宏興柏潤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82年,為中國足球協會業餘聯賽的參賽球隊。2016年因發生球員毆打江蘇蘇寧球員事件,被註銷註冊資格,部分球員被禁賽,未被禁賽的球員則加入新組建的武漢楚風合力業餘足球俱樂部。
- 全國圍棋男子甲級隊聯賽:武漢華夏學院隊(該隊有著名棋手馬曉春加盟)
- 中國排球男子甲級聯賽:湖北航宇隊以替補身份參加09-10賽季中國排球甲級聯賽
- 武漢網球公開賽
- 武漢2019世界軍人運動會
方言
[編輯]武漢地處中部地區,各種方言交匯形成了特別的武漢話。武漢話是大部分武漢城區居民的母語,也通行於整個武漢市乃至武漢城市圈。
武漢話在方言學的分類系譜上,屬於官話方言(又叫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與成都方言、重慶方言、貴州方言等同屬一個系譜,也是西南官話地理分布上的最東端,東南端被臨界的湘方言、贛方言、官話江淮方言等所包圍。
近年,普通話極為強烈地影響武漢話,致使武漢方言較有特色的語音、語法、詞彙現象大幅被普通話所取代,形成新的武漢話,這在高校密集的地區尤為普遍。新的武漢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改變調值的普通話。
武漢藝術家夏雨田用「辦事腦子靈,說話喉嚨喳」來形容武漢話。由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普通話自解放後即開始影響武漢話的語音,目前尤為明顯。同時,武漢還有「彎管子普通話」,即把武漢話套上普通話的調值,這種語言通常是調侃而用。武漢有電視台開闢了方言節目,比如「經視故事會」、「新聞故事會」和「都市茶座」等。
飲食
[編輯]早是指武漢的「過早」。過早是湖北地區對吃早餐的俗稱,尤以武漢為主,襄陽,宜昌等地也有此俗稱。在武漢,因受到地理環境與經濟活動的影響,有出門「過早」的習慣。而「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2]在武漢,過早所吃的食物被稱為「早點」。[3]武漢的早點種類繁多、做法巧妙、價格平易、分量較足。
武漢作家池莉曾經在其作品《熱也好 冷也好 活著就好》裡談及過武漢的早點:[2]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里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里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武漢四大名早點,依次是蔡林記的熱乾麵、五芳齋的湯圓、四季美的湯包、老通城的豆皮。[4]
其他的特色小吃有面窩、糊湯粉、歡喜坨、糯米雞 (武漢)等等。更有多種湯粉、麵條、蒸餃、包子,等等。
夜是指吃「夜宵」。20世紀八九十年代,空調還未普及。生活在三大火爐之一的武漢人,在晚飯後有上街乘涼的習慣。有些人則在此時於街邊開始販賣食物,比如涼麵、米粉、米飯、雞蛋、涼菜、自己滷好的牛肉、牛肚、牛筋、肥腸、雞鴨,等等。後有商人租起門面,做起生意。到1993年左右形成了以吉慶街為中心,包括鄰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內的大排檔市場。[5]
現在吉慶街的夜宵,除了吃喝,更有吹拉彈唱的藝人們助興。可以喝酒,欣賞藝人表演,品嘗武漢各種特色夜宵食物,比如鴨脖子。[5]
文學
[編輯]清末民初,許多詩人在三鎮創作過舊體詩詞,如本省籍的王柏心、陳沆、張裕釗,外省籍的張之洞、胡鳳丹、劉光第、譚嗣同等。道光年間流傳的《竹枝詞》也廣受市民歡迎。[6]五四運動以後,新詩成為主導性的體裁,杜霜華、麗尼、甘運蘅、嚴文井、張光年、賀覺非等人都經常在武漢的刊物上發表詩作,抗日戰爭初期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遷到武漢出版,形成了七月詩派,艾青、田間等著名詩人都在漢發表過詩歌。鄭思、伍禾、曾卓、綠原等詩人在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活躍。1980年代以後展露頭角的詩人有王家新、王新民等。[7]
早在1875年武漢就已有專門介紹西方小說的報刊專欄,清末民初還出現了《揚子江小說報》、《漢口小說日報》等專門刊發小說的報紙。到1930年代,白話小說已深入人心,郁達夫、沈從文、凌叔華在武漢大學任教時均發表過作品,葉君健、陳荒煤在武漢開始了文學生涯。[8]十七年文學中,梁斌的《紅旗譜》是在武漢動筆,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是在武漢完成。[9]新時期成名的作家有注重描寫市民生活的新寫實主義作家池莉、方方,直面現實的劉醒龍,宣揚英雄主義的鄧一光等人。[10]
音樂舞蹈
[編輯]武漢地區的古代音樂屬於楚文化系統。西方音樂隨漢口開埠而傳入,但最初僅僅停留在為校歌譜曲的階段,1905年張純一所作《湖北學生軍歌》為其濫觴。抗戰早期,武漢集中了冼星海、賀綠汀、張曙等著名音樂家,出現了《熱血歌》、《江漢漁歌》、《保衛大武漢》等許多創作歌曲。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出現的創作歌曲有118首、民族樂曲200首、西洋樂曲300部、舞蹈48部。器樂方面,1950年代王同善所編《河南曲子聯奏》融合了領奏、對奏、聯奏的技法,為武漢歌舞劇院保留曲目。[11]王義平的交響作品《貔貅舞曲》是早期較有影響的西洋管弦樂,曾多次在國外演出。1980年代,鍾信民創作的交響樂《長江畫頁》獲文化部創作獎;歌舞劇《編鐘樂舞》曾獲湖北省委宣傳部和文化廳頒發的創作金獎,並曾赴日本演出;歌舞詩樂劇《九歌》獲文化部獎勵;劉健創作的《紋飾》曾獲國際新音樂作曲大賽「才華獎」。[12]1994年國慶前夕舉辦的第四屆琴台音樂會,演員4000多人,觀眾突破一萬人次,創了該市群眾音樂活動的紀錄。1990年代以後,莎萊、吳雁澤、趙鋼等歌唱家活躍於武漢的音樂舞台,市里還選出由李祖平創作的《武漢之歌》作為市歌。[13]
繪畫
[編輯]晚清時武漢地區出現了一批水墨畫作品,影響不大。1920年武昌美術學校(後改為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成立,教授國畫、水彩畫和油畫,1930年末成立武美藝術研究會。到1937年6月,武漢舉辦美展30多次,戰後至1949年舉辦20多次。抗戰初期,武漢出現的作品多為木刻和漫畫,宣傳抗敵思想。唐一禾、武石、楊立光等人均在抗戰時期堅持創作。花鳥畫家張振鐸為長江畫派的開創者,其創作生涯橫跨大半個世紀。1957年楊之光的《雪夜送飯》是第一幅在國際美展中獲金獎的作品。[14]文革結束後,聞鈞天、鄧少峰、陳志宏等老畫家有了新的創作高潮,張善平、陳作丁等發起成立「晴川畫會」,其他會員還有湯文選、周韶華、魯慕迅、邵聲朗、馮今松等。1985年武漢美術家協會、武漢畫院相繼成立,1987年建立武漢美術館。張善平的《收回英租界》、盧柏森的《巍巍大別山》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連環畫畫家徐志成創作了大量歷史人物畫,其1984年創作的《走麥城》曾於瑞士第一屆國際連環畫節上獲獎。[15]1985年,湯文選的《荷塘立鷺》、魏揚的《浸月》、邵聲朗的《翠湖春曉》、聶干因的《醉酒圖》、湯立的《三思圖》、何宗遜的《墨梅》被選入日本舉辦的第十八屆現代水墨畫精選畫展並獲優秀獎。[14]1990年代在武漢成名的畫家有李乃蔚、冷軍、樊楓、江中潮等人。[16]
雕塑
[編輯]清代所建歸元寺羅漢堂中的羅漢,採用脫胎乾漆法塑造,具有固形防腐的特點。寺內木雕也具有清代家居風格。民國時期傳入了現代雕塑藝術,上海雕塑家江小鶴設計了閱馬場和三民路的孫中山銅像。共和國建立後出現了大量紀念性雕塑,如屈原、魯迅和施洋的塑像,街頭園林雕塑在1980年代以後得到迅速發展,神話、成語、寓言題材的雕塑則有琴台的俞伯牙會鍾子期像等。劉政德也曾在東湖風景區、武漢大學等地留下了多座寓言雕塑。浮雕方面有武漢防汛紀念碑碑身、二七紀念碑碑座上的作品。黃鶴樓公園的《九九歸鶴圖》是中國最大室外花崗岩浮雕。[17]
戲曲曲藝
[編輯]武漢文化底蘊深厚有漢劇,楚劇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劇目。其中漢劇在歷史上對京劇有顯著影響。[18]漢劇,鼎盛於漢口,最終與徽劇合流,誕生了國粹京劇而有"京劇之母"的美譽。
話劇
[編輯]1911年夏,革命話劇團體進化團就曾來武漢演出。1914年鄭正秋率新民新劇社來漢口演出,到1920年代早期,新劇上座率一度超過漢劇和京劇。[19]北伐戰爭後李之龍曾邀請戲劇名流並親自改編劇本。1930年代以後話劇一度衰弱,中日戰爭初期,武漢出現了大批宣傳抗戰的話劇。[20]日本占領時期上演的主要是宣揚「東亞新秩序」的劇作和一些迎合市民趣味的商業化作品。[21]國共內戰時期,武漢的話劇活動因戰爭影響及美國電影的衝擊一直不太活躍。1957年,以冀察熱軍區十三團宣傳隊為前身的武漢話劇院正式成立,到1980年代中期創作劇目72個,演出劇目227個,並引進不少外國劇目。1990年代話劇院迎來了繁榮期,1995年獲文化部文華獎,1999年該院創作的《春夏秋冬》、《三峽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5年6月30日,武漢話劇院、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合組為武漢人民藝術劇院。[20]
參考文獻
[編輯]- ^ 孔奇志. 户部巷——汉味早点第一巷. 新華網湖北頻道. 2005-03-25 [2011-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0).
- ^ 2.0 2.1 回忆美好时光 盘点春天最具韵味的6种姿态(2). 南方都市報.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8).
- ^ 早饭的各地叫法. 新浪.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8).
- ^ 细数武汉十大名小吃(组图). 新華網.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9).
- ^ 5.0 5.1 吉庆街概况. 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政府大智街辦事處. [201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5).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武漢市: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年2月: 4–7. ISBN 7-307-02557-4.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7–12.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26–28.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32.
- ^ 夏斐, 李江月, 張碩. 文坛汉军群星闪耀. 光明網. 2007-01-19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52–54.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55–58.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武汉市志 1980-2000 第7卷》. 武漢市: 武漢出版社. 2006年11月: 390–391. ISBN 7-5430-3559-6.
- ^ 14.0 14.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58–60.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武汉市志 1980-2000 第7卷》. 武漢出版社. 2006: 392–393.
- ^ 謝新. 李乃蔚:中国画应该画出很写实的东西. 新華網湖北頻道. 2012-05-15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武汉市志 文化志》. 1998: 79–81.
- ^ 存档副本. [201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 《中国话剧史料集 第1辑》. 北京市: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7年12月: 207–209. ISBN 7-5039-0040-7.
- ^ 20.0 20.1 劉志斌. 武汉话剧的起源和发展. 武漢文史資料. 2007, (12): 50–55.
- ^ 葛一虹主編. 《中国话剧通史》. 北京市: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年8月: 265. ISBN 7-5039-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