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澤東青年幹部學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簡稱青幹校青干,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創辦的專門培養青年幹部的學校。是中共黨史上唯一用毛澤東名字命名的幹部學校[1]

歷史

[編輯]

1936年至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青委」)領導下,1937年10月11日陝西省委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簡稱「西青救」)的名義,在陝北國統區涇陽縣雲陽鎮斗口村于右任私人開設的農事試驗場,開辦「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第一期150名學員住在試驗場東果園裡兩間看園用的破房子裡打地鋪。11月中旬遷至涇陽縣雲陽鎮。1938年1月由於校舍緊張,從第四期開始遷至雲陽鎮北部的安吳堡吳氏莊園(現稱吳家大院),1938年4月改名為「戰時青年訓練班」,俗稱「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安吳青訓班」。名譽班主任朱德,班主任馮文彬,副主任喬木,教務處處長劉瑞龍,總支書記史洛文。毛澤東要求青訓班擴大規模,來者不拒。因此,青訓班不斷壯大,鼎盛時期,每期學員人數超過1000人,並成立了劇團,創辦刊物《西青救與青訓班》。1939年7月安吳戰時青年訓練班的大部分學員作為戰地工作團幹部派往華北敵後工作,留守原址的少數教員學員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已無法在國統區繼續辦學,1940年1月遷回延安。至1940年4月,安吳青訓班共計舉辦14期120多個連隊,培養和輸送了1.2萬名學員。[2]「青訓班從主任、處長,在私生活上都不用勤務,雖說也有幾個勤務員,但他們是用來傳達命令、找人和送公事的,絕對不是為他們個人倒茶取煙折被……的。在生活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吃,一樣的穿,一樣的住,沒有絲毫的不同。他們上下都沒有薪俸,只有一塊錢的津貼,由主任到勤務員都是一樣的。唯一優待的,只有炊事員,因為他們的工作苦,所以每月有兩塊錢的津貼。他們無論對什麼人都叫「同志」,就是主任與勤務員,學生與主任,也是一樣。」[3]

1940年1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指出僅靠中共中央黨校的一個青年幹部班不能滿足青年運動發展的需要,提議在延安開辦青年幹部學校,把中央黨校青年班和安吳青年訓練班的學員轉入該校學習,政治局會議批准了這一提議。1940年2月14日在延安籌辦澤東青年幹部學校[4]。1940年5月3日,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澤東青幹校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到會祝賀,王明做題為《學習毛澤東》的報告[5]:「對於青干學生學習問題,我只貢獻五個字:『學習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既以毛澤東同志的光輝名字來命名,那就要名副其實,就要學習毛澤東同志的生平事業和理論。」王明從五個方面概括了「學習毛澤東」:

  1. 「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始終一貫地忠於革命的精神」。
  2. 「學習毛澤東勤於學習的精神」。
  3. 「學習毛澤東同志勇於創造的精神」。
  4. 「學習毛澤東同志長於工作的精神」。
  5. 「學習毛澤東同志善於團結的精神」。

王明最後總結:「我的總的意見,還不過是一點,就是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學生以及全國的優秀青年,應該以毛澤東為模範,應該學習毛澤東。」開學典禮上,馮文彬報告了籌辦經過及教育方針,「是要幫助青年幹部去掌握革命理論與實際的武器,精通青運指導與方法,養成勇敢活潑,民主互助,團結進步,艱苦奮發的戰鬥精神。」

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校址位於延安北門外延河西岸的大砭溝(今寶塔區橋溝鎮文化溝村)。青幹校後面是八路軍軍政幹校、八路軍大禮堂,前面是文化俱樂部和西北文工團,溝口上面為中央青委,下面是青年食堂、青年俱樂部、青年運動場、青年宿舍。因此,大砭溝改名為青年文化溝。河對岸是中國女子大學。受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直接領導。校長陳雲兼,副校長馮文彬主持工作,教育長胡喬木(中央青委宣傳部長)。教務處長劉光[6],副處長丁浩川,下屬教務、幹部、總務3個科,生活指導處處長黃華,副處長史洛文。第1期學生有300多人,大部分是青年知識分子,文盲僅占1.5%,識字僅占5%。按文化理論水平、工作經驗、求學性質分編6個班:

  • 第一班(高級班),學員文化政治理論水平較高,有前方或大後方青運工作經驗,學習期一年半,偏重於個人的自學,深入地研究馬列主義的精神與方法,總結青年工作的經驗與教訓,以集體學習配合與輔助個人學習質量的提高。開設的《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問題》、《黨的建設》等課程,青幹校無專職教員,學員到延安馬列學院去聽課,講課的都是黨的領導幹部。[7]
  • 第二班與第三班(普通班,大部分是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學期一年)
  • 第四班(陝甘寧邊區青年幹部班,文化理論水平較低,學期一年)
  • 第五班(軍事班,主要是陝北青年,具有高小文化水平,一年以上的軍事政治訓練)
  • 第六班(兒童班,一般有小學文化水平,在前線有一年以上的兒童工作經驗,主要任務是文化教育,學會閱讀和宣傳,了解基本常識)。

「伙食很簡單,小米飯和七八個人共吃的一小盆水煮蘿蔔,偶爾有一兩片土豆。學員每人每月發1元邊區紙幣為津貼,幹部多2塊錢。當時毛主席等幾位首長每月領5塊錢邊幣。一塊邊幣可以買兩條肥皂,或一條半牙膏,或兩斤肉包子,或十幾個雞蛋。」[8]個別人腸胃接受不了小米,則變得很消瘦。入冬前,陝甘班學員進山伐木燒炭解決了青幹校過冬取暖問題。

1941年1月初,學校分設高級、中級、初級、藝術、軍體五部。其中,把在校的西青救總劇團人員集中起來成立藝術部,負責人王真,1941年5月1日在八路軍大禮堂上演了蘇聯作家弗謝沃洛德·伊萬諾夫的八幕話劇《鐵甲列車英語Armoured Train 14-69》;1941年9月青幹校撤銷後改名為「青年藝術劇院」並附設「兒童藝術學院」。

毛澤東、洛甫林伯渠鄧發艾思奇等經常到校作專題報告。1941年春節期間,毛澤東給前來拜年的澤東青年幹部學校代表題詞:「肯學肯干,又是革命的,必定是有益的,必定是有前途的」

1941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合併成立延安大學吳玉章任校長。至1941年8月底,三校的在校學員畢業。[9]1941年9月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和中國女子大學陝北公學合併成立延安大學。吳玉章為校長,趙毅敏為副校長,校址在延河南岸原女大校址。[10]。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累計培訓了1000多名學員。

1941年5月4日,在綏德又設立了毛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分校,9月6日正式開學[11]。1941年10月22日,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山東分校正式成立,蕭華兼任校長。第一期於11月中旬開學,到1942年8月結業,培訓青年幹部170餘人,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山東分校只辦了一期。

《澤東青年幹部學校校歌》的作詞胡喬木,1940年5月3日開學典禮之前由冼星海作曲:「(第一段)生在英雄的時代,長在人民的旗下,毛澤東的雙手,撫育我們長大,堅定意志,艱苦傳統,革命精神,民主作風,我們學習虛懷若谷,我們奮鬥浩氣如虹。 (第二段)記住仇敵未平,破碎河山未整,同胞正在呻吟,天下尚待澄清,太陽照臨我們的肝膽,大地傾聽我們的誓言,願將熱血灌溉人間,結成自由春花一片。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美芝:「『澤東青年幹部學校』考」,《百年潮》2016年第04期。
  2. ^ 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简介.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8). 
  3. ^ 李公朴:《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怎樣辦戰時青年訓練班》,見方仲伯編《李公朴文集》,第871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4. ^ 1940年2月14日《新中華報》報道:用毛澤東的名字作為這所學校的名稱,「就是因為毛澤東同志的名字,是中國人民解放的旗幟,同時也是中國青年解放的旗幟,中國青年在這一旗幟的指導之下,將得到光明的自由和幸福」
  5. ^ 王明:《學習毛澤東》,全文發表於《新中華報》,1940年5月7日。
  6. ^ 劉光(1917.08.24—1946.07.16),原名劉普濟,湖南省益陽縣泉交河鎮人,13歲在湘鄂西入團,後任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常委兼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宣傳部副部長,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員會副書記。
  7. ^ 戴碧湘:「在澤東青幹校學習的日子」,《縱橫》,2012年第05期,第31-32頁。
  8. ^ 黃華:《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第43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8月版。
  9. ^ 成仿吾《戰火中的大學——從陝北公學到人民大學的回顧》
  10. ^ 延安陕北公学的历史功绩. [2013-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11. ^ 武平:「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福建黨史月刊》,1991年08期,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