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知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知梵語ajñāna),又譯不知無智,佛教術語,意為不知道、不認識、缺乏正確認識,為(jñāna)的反義。與無明的用法類似,經常被用來解釋無明。

概論

[編輯]

在梵文中,無知(ajñāna)是由動詞ज्ञा(jñā,知道、認識等),加上否定詞頭a-*後,形成的名詞,為(jñāna)的反義詞。它跟無明的意義類似,經常被用來解釋何為無明[1][2]。但是無知的意義較為中性,單純不知道某事,也可以稱無知,因此,在阿毘達摩中,又分為有染污的無知,與無染污的無知(不染無知)二種。

註釋

[編輯]
  1. ^ 《雜阿含經》卷10〈257經〉:「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復云何為無明?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知?』『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成就此者,名有無明。』」
  2. ^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1:「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外無知。內外無知。於業無知。異熟無知。業異熟無知。於善作業無知。惡作業無知。善惡作業無知。於因無知。因所生法無知。於佛法僧無知。於苦集滅道無知。於善不善法無知。於有罪無罪法無知。於應脩不應脩法無知。於下劣勝妙法無知。於黑白法無知。於有敵對法無知。於緣生無知。於六觸處如實無知。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