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甘榜小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甘榜小子
作者拿督莫哈末諾卡立馬來語Mohd Nor bin Khalid(Lat)
類型自傳圖畫小說
語言馬式英語
主題幽默
發行資訊
插圖拿督莫哈末諾卡立馬來語Mohd Nor bin Khalid(Lat)
出版機構Berita Publishing
出版時間1979年,​45年前​(1979
出版地點 馬來西亞
媒介印刷版
頁數144頁(首印版)
系列作品
續作《城鎮男孩》
規範控制
OCLC5960451
杜威分類法741.59595
LC分類法PZ7.L3298

甘榜小子》(或名:《Lat,The Kampung Boy》;英語:Kampung Boy馬來語Budak Kampung)是馬來西亞漫畫家拿督莫哈末諾卡立馬來語Mohd Nor bin Khalid(Lat)的自傳圖畫小說,其續集為《城鎮男孩》(英語:Town Boy馬來語Budak Bandar)。故事主要講述了作者於1950年代在馬來西亞霹靂州長大的兒時經歷及生活記憶,如:在森林和錫礦中的冒險經歷、進行割禮等家庭和校園生活。此作品被多次翻譯成其他語言,如日語法語等,並銷往國外,尤其是東南亞,至今已重印16次,更贏得了多個獎項。這使作者成為馬來西亞備受推崇的國際人物和國寶級漫畫家[1]

摘要

[編輯]

《甘榜小子》於1979年首次以馬來語和英語出版,直到2008年再版了16次,包括的美國以及日文版。有趣的是,美國版與原版略有不同,其中主角被憤怒的父親鞭打的一幕因含有暴力元素而不得不重新繪製。

故事講述了拉特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在近打穀的一個村莊度過童年的生活,包括從前農村家庭生活的故事、傳統的家庭習俗、早期教育和戶外活動與在宗教學校與拉特是朋友的「梅爾兄弟」的活動。這本書以拉特離開村莊去怡保的一所寄宿學校結束。

拉特開始了他正規教育的第一階段——閱讀古蘭經。在宗教課上,他結識了新朋友,並與他們一起在河流中游泳並探索叢林。拉特的父母擔心他缺乏學習興趣。後來,他應證了他們的擔憂。10歲時,他接受了割禮儀式。儀式前的活動包括遊行和在河中沐浴都是精心製作的。

在割禮後恢復修養的一段時間,拉特和他的朋友們闖入了一個錫礦場。他們教他如何收集採礦挖泥船和淘金石中留下的泥漿。雖然這種活動在馬來西亞是非法的,但都被礦工忽視。拉特將他的勞動所得帶回給父親,希望得到表揚。相反,他因忽視學習而受到懲罰。在聽到父母的哭聲並展示了家庭橡膠種植園後,拉特發現了推動自己學習的願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通過了「特殊考試」,並獲得進入州首府怡保全寄宿學校的資格。

概念

[編輯]
甘榜(鄉村)指的是不同族群的聚落,分有馬來甘榜、華人甘榜等。圖為馬來甘榜,因為馬來族群通常居住於高腳屋

《甘榜小子》是一部自傳,作者拉特在村里長大,高中畢業後搬到了城市。他在那裡擔任犯罪記者,並設計繪畫卡通來增加額外地收入。這個副業是他的兒時愛好。由於漫畫中講述割禮的相關事宜給編輯留下深刻印象後,拉特成為該報的專欄作家。他被派往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並於1975年返回馬來西亞,將他的專欄「馬來西亞人的生活場景馬來語Scenes of Malaysian Life」重新創作為社論漫畫系列。事實證明它很受歡迎,隨著拉特的名氣越來越大,他開始質疑城市生活的方式,並回憶起兒時他在鄉村的生活。他覺得他和他的社區都忘記了他們的起源,並想提醒他們這一點。之後,他在1977年開始製作《甘榜小子》。1979年,Berita Publishing Sendirian Berhad在馬來西亞市場出版了《甘榜小子》後,他的員工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藝術風格與呈現

[編輯]

《甘榜小子》的藝術風格並不遵循西方圖畫小說中常見的風格。通常一頁可以完全被一張圖占據,並附有文字。圖像要麼呈現一個獨立的場景,要麼就直接進入下一個場景,形成一系列跨越兩對頁的故事。故事以英語及當地方言講述,語法結構較為簡單,並點綴著馬來語詞句。Deborah Stevenson,《兒童圖書中心公報》編輯,發現敘事崇尚與讀者的親密感,並強加「對家庭、鄰居和鄉村生活的感情減少」。時代評論員邁克沙特爾沃思說,作者經常通過描述所描述的場景來代替書中的幽默。史蒂文森對此亦表示同意。

Magpies的評論員凱文·斯坦伯格(Kevin Steinberger)發現作者的布局讓《甘榜小子》輕鬆且引人入勝。他說《甘榜小子》的鋼筆畫依賴於「黑白之間的強烈對比來創造空間」。作者將鄉村男孩的孩子描述為「大多是優秀的、有牙齒的、裸底或穿著紗籠」的孩子,他們經常被成人世界的事物「誇大」。他解釋說,男孩們的準備方式是由於他在1950年代閱讀的漫畫的影響。成人角色很容易通過誇張的服裝和配飾來區分,例如喇叭褲和蝴蝶眼鏡。「簡潔圓滑」的造型及誇張的表情,使人物造型別具一番風味。

圖書管理員兼漫畫評論員弗朗西斯卡·戈德史密斯(Francisca Goldsmith)表示漫畫場景雖然粗糙,但細節豐富。同樣,漫畫記者格雷格·麥埃爾哈頓(Greg McElhatton)評論說,《甘榜小子》是「漫畫與細心、細緻的奇怪組合」。兩種觀點都支持穆利亞迪的斷言,即作者在《甘榜小子》中展示了他的實力及對細節的關注。作者的性格、穿著行為和說話方式都像真正的馬來西亞人,而且他們把背景被設置在與當地森林、村莊和城鎮的環境中。這些細節讓馬來西亞讀者倍感親切。

其他版本

[編輯]

1970年代,《甘榜小子》的英語版本通過《新海峽時報》出版。Redza評論說,作者對馬來西亞社會以及讓所有種族群體團結的必要性十分了解。因此,《甘榜小子》以英文寫成並出版。應作者的要求,Berita Publishing邀請他的朋友再儂·阿瑪德(Zainon Ahmad)將這本圖畫小說翻譯成馬來語。直至2008年,《甘榜小子》已被再版16次,並被翻譯成葡萄牙語法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並在巴西德國韓國美國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十分暢銷。

美國改編

[編輯]

2006年,First Second Books英語First Second Books出版了美國改編版[2]。這本書採用較小的格式,既6英寸×8英寸,並以馬特·格勒寧的推薦為特色,把「最偉大的書之一,有史以來的卡通書」印在封面上[3]。根據營銷助理吉娜·伽吉利亞諾(Gina Gagliano)的說法,出版商基本上沒有改動故事內容以符合美國人的口味。然而,他們確實將語法和拼寫從英式英語(馬來西亞遵循的標準),更改為美式版本。雖然如此,出版商還是使用基於作者手寫字體的文本字母[4]。First Second Books判斷馬來語並非讀者的主要障礙[5]。無論是純粹通過文本還是隨附的插圖,大多數馬來語詞可以從上下文中清楚地理解[6]。語言的清晰性給出版商留下了一些術語來向北美讀者解釋,通過在括號中插入定義或將馬來語單詞替換為英語單詞[7]

影視作品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商余 巧遇“甘榜男孩”. enanyang. 2020-08-03 [202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7) (中文(馬來西亞)). 
  2. ^ Haslina 2008,第538頁.
  3. ^ Haslina 2008,第539頁.
  4. ^ Haslina 2008,第538, 548–549頁.
  5. ^ Haslina 2008,第542頁.
  6. ^ Haslina 2008,第539–540, 549頁.
  7. ^ Haslina 2008,第541–542頁.

其他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