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舌若鰺
白舌若鰺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鰺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鰺科 Carangidae |
屬: | 若鰺屬 Carangoides |
種: | 白舌若鰺 C. talamparoides
|
二名法 | |
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 Bleeker, 1852
| |
白舌若鰺大致分布區域 | |
異名 | |
|
白舌若鰺(學名: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又名甘仔魚,為鰺科若鰺屬下的一個種。白舌若鰺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水域,西至阿曼灣,東至日本和澳大利亞。這一物種與馬拉巴若鰺很像,但是與後者鰓耙數目不同,舌頭顏色是白色到淺灰色。白舌若鰺體型較小,最大長度為30厘米。白舌若鰺棲息於大陸架沿岸深度達140米水域,物種關係上常與鰺科關係密切。白舌若鰺捕食各種小魚、甲殼亞門動物和頭足綱動物等。白舌若鰺的生殖生物學還所知甚少。白舌若鰺在漁業里沒有太重要的地位,可被垂釣或被水底拖網或手工漁具捕撈。
分類和命名
[編輯]白舌若鰺種的生物分類最早是由荷蘭魚類學家 彼得·布萊克爾於1852年以取自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的正模標本為基礎描述的[2]。布萊克爾將此新物種命名為白舌若鰺種(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其種加詞略有歧義。Talam是一長度單位,指從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長度,par在希臘語中是「相等」的意思, oides翻譯為「大約」,可能是指標本之小[3]。布萊克爾的分類至今仍認為正確,但有些人誤把白舌若鰺歸為鰺屬,白舌若鰺只有一個次異名,即亨利·威德·福勒命名的Carangoides gibber [4]。
描述
[編輯]白舌若鰺是一種相對比較小的物種,已知能長到的最大長度為30厘米,與它的近親物種相比仍然顯得比較小[4]。這種魚的總體形狀與若鰺屬其他種類似,體型為壓扁的卵圓形,背部輪廓比腹部輪廓稍微有更明顯的外凸[5]。這一不對稱性是由於頭後的輪廓被抬升到後頸部。背鰭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第一部分由8根背刺組成,第二部分由1根背刺和20到23軟鰭條組成。長長的臀鰭與兩根分離的背刺相連。主鰭由1根背刺和17到19根軟鰭條組成。背鰭和臀鰭的鰭葉都很小,比頭的長度還短。[6]體側線輕微前弓,彎曲部分比筆直部分更長。體側線有32到52片鱗,其中20到32片鱗為軟鱗甲,長在尾鰭根部。胸部無鱗,這一區域擴展到腹鰭之後,一般情況下會擴展到臀鰭,到達胸鰭根部[6]。上顎和下顎都有絨毛狀牙齒,門牙外露,呈圓錐形。白舌若鰺共有27到31根鰓耙和24根椎骨。[5]
白舌若鰺背側部呈銀色到藍灰色,腹部變為銀白色,其一個主要特點是白色到淺灰色的舌頭,尾甲鰺屬也有此特點,但體型與白舌若鰺種完全不同[3]。 鰓蓋骨上側邊緣處有一小黑點。柔軟的背鰭和臀鰭顏色黯淡,尾鰭呈暗黃色,帶有黑邊[7]。
分布和產地
[編輯]白舌若鰺棲居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水域[6],分布範圍從阿曼灣延伸至印度和斯里蘭卡,從斯里蘭卡到泰國灣分布中斷,從泰國灣到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西太平洋東南亞海域又有分布,分布範圍東至 from the Gulf of Thailand to It is distributed east towards the 菲律賓、關島,南至澳大利亞[4]。
白舌若鰺在整個分布範圍內棲居於海岸水域,在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水域30到140米深處也常有發現,與青羽若鰺和馬拉巴若鰺共棲[3]。
生物學和漁業
[編輯]只有一項研究全面考察了白舌若鰺的飲食,這項研究是在澳大利亞阿爾巴特洛斯灣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白舌若鰺的食物中,真骨附類魚占到的73%,頭足綱動物占16%,其餘為各種甲殼亞門動物,包括螃蟹和蝦蛄[8]。人們認為 ,白舌若鰺與青羽若鰺和馬拉巴若鰺食物不同使它們能夠共棲[3]。人們對白舌若鰺的繁殖和生長模式還一無所知。
白舌若鰺在整個分布範圍內都沒有漁業價值,偶爾會被被垂釣或被水底拖網或手工漁具捕撈到[5]。白舌若鰺是澳大利亞北部捕蝦拖網中常見的副漁獲物,但常被丟棄[9]。
參考資料
[編輯]- ^ Carangoides praeustus. ITIS. [29 November 2008].
- ^ Hosese, D.F.; Bray, D.J., Paxton, J.R. and Alen, G.R. Zoological Catalogue of Australia Vol. 35 (2) Fishes. Sydney: CSIRO. 2007: 1150. ISBN 978-0-643-09334-8.
- ^ 3.0 3.1 3.2 3.3 Gunn, John S. A revision of selected genera of the family Carangidae (Pisces) from Australian waters.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Supplement. 1990, 12: 1–78. doi:10.3853/j.0812-7387.12.1990.92.
- ^ 4.0 4.1 4.2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9). 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 FishBase. Version 2009-02.
- ^ 5.0 5.1 5.2 Carpenter, Kent E.; Volker H.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ume 4: Bony fishes part 2 (Mugilidae to Carangidae) (PDF). Rome: FAO. 2001: 2694. ISBN 92-5-104587-9.
- ^ 6.0 6.1 6.2 Randall, John E. Coastal Fishes of Om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5: 183. ISBN 0-8248-1808-3.
- ^ Randall, John Ernest; Roger C. Steene; Gerald R. Allen.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161. ISBN 0-8248-1895-4.
- ^ Salini, John P.; S.J.M. Blaber & D.T. Brewer. Diets of Trawled Predatory Fish of the Gulf of Carpentaria, Australia,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redation on Praw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1994, 45 (3): 397–411. doi:10.1071/MF9940397.
- ^ Stobutzki, Nona C.; Margaret J. Miller, Peter Jones & John P. Salini. Bycatch diversity and variation in a tropical Australian penaeid fishery; the implications for monitoring. Fisheries Research. 2001, 53 (3): 283–301. doi:10.1016/S0165-7836(00)00273-3.
外部連結
[編輯]- 世界魚類資料庫中的白舌若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白舌若鰺 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 Bleeker, 1852.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