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
外觀
譚元春(1586年—1637年),字友夏,號鵠灣,又號蓑翁,湖廣沔陽州景陵縣(今湖北省天門市)人,祖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1],明末文學家、解元。
生平
[編輯]早年結識鍾惺,鍾惺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登庚戌科進士。譚元春比鍾惺小十二歲,與鍾惺共選《詩歸》,「海內稱詩者靡然從之,謂之鍾譚體」,一時名聲甚赫,世稱「鍾譚」。兩人疾於公安派的文字淺薄,「自出手眼,別開門戶」[2],故改以「幽深孤峭」,時稱「竟陵派」。《抱真堂詩話》評價譚元春說:「友夏詩雖不稱,而為人跌宕,不愧名士。」
譚元春一生久困諸生,屢試不中,鍾惺去世後兩年,為李明睿提拔,中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崇禎十年(1637年)赴京會試,時已「顛毛蕩然,車牙豁去」,行至長店,離京三十里,病故於客舍[3]。葬於景陵縣西白竹台(今天門市黃潭鎮)。
著作
[編輯]著有《嶽歸堂集》十卷。
注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魏裔介《譚孝廉友夏傳》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