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洋牽星術
外觀
過洋牽星術,是一種經由觀測星象,決定所在緯度,用來作為船隻導航的古代航海法。在明代鄭和航海圖中記錄下這個技術。
歷史
[編輯]中國在漢代已有觀星導航技術。在《漢書·藝文志》已記載《海中星占驗》、《海中五星經雜事》、《海中五星雜事》、《海中五星順逆》、《海中二十八宿國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慧虹雜占》等海上觀星導航術的書籍[1][2][3]。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朱彧在他的《萍洲可談》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可知中國的航海家很早就利用天文觀察來導航了。到了明代觀星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定量測量——過洋牽星術,普遍用於航海導航。明、清的海道針經多包括用過洋牽星術測量的星座高度。
日本學者認為,這項技術起源於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航行技術。在元代時傳入中國,被作為針路指引之用。但是明清時代很少使用這項技術[4]。
牽星板
[編輯]過洋牽星術中的基本工具是牽星板。明萬曆二十五年李詡在所著《戒庵老人漫筆》一書中寫道:「牽星板一副,十二片,烏木為之,自小漸大,大者長七寸餘。標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細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塊,長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顛倒相向,蓋周髀算尺也。」
牽星板的使用法:手持一塊牽星板在一定距離,對準水平線上方天體,以牽星板底線對水平線(「平水」),以上端對準天體為度,如果用的某指牽星板,天體高度便是某指。
一指還可細分為四「角」。一指合今日1度36分,一角合24分。
- 1指 水平線上 1度36分
- 2指 水平線上 3度12分
- 3指 水平線上 4度48分
- 4指 水平線上 6度24分
- 5指 水平線上 8度0分
- 6指 水平線上 9度36分
- 7指 水平線上 11度12分
- 8指 水平線上 12度48分
- 9指 水平線上 14度24分
- 10指 水平線上 16度0分
- 11指 水平線上 17度36分
- 12指 水平線上 19度12分
明代過洋牽星術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座α星)、北斗星、華蓋星、燈籠骨星等。
鄭和航海過洋牽星圖
[編輯]《鄭和航海圖》中有四幅過洋牽星圖。其中一幅題為「忽魯謨斯國回古里國過洋牽星圖」。
- 「忽魯謨斯回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線上17度36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南布司星八指平(水平線上12度48分)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水平線上12度48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平水(17度36分)。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水平線上11度12分)。[5]」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鄭鶴聲、鄭一鈞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卷 113頁 ISBN 7-5027-5376-7
- ^ 班固《漢書》卷三十
- ^ 《藝文志》345頁,中華書局,2007,ISBN 978-7-101-05703-4
- ^ いしゐのぞむ. 日教授:馬投書外媒談釣魚台歷史,錯了!. 2015-08-27 [2015-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9).
- ^ 向達《鄭和航海圖校注》,中華書局,ISBN 710102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