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郭啟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郭啟儒
曲藝家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滿族
出生(1900-04-12)1900年4月12日
逝世1969年4月24日(1969歲—04—24)(69歲)
職業相聲演員
語言漢語
代表作品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
活躍年代1925年-1969年
← 從師
劉德智
「壽」字輩
第五代傳人
收徒 →

郭啟儒(1900年4月12日—1969年4月24日),滿族北京人,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相聲第五代演員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

生平

[編輯]
  • 窮苦出身,小時候讀過6年私塾,自幼喜愛相聲。
  • 1923年,到北京鴻奎社,學習表演文明戲
  • 1925年,拜相聲大師劉德智為師學說相聲。
  • 1925年至1940年,他與相聲名家於俊波焦德海劉德智張壽臣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橋、隆福寺、先農市場、東安市場等處撂地演出,這時他經常表演的相聲作品有《文章會》、《大保鏢》、《賊說話》、《大相面》等等。那時他的表演風格是:「捧逗俱佳,臺風瀟灑,沉著穩健,趣味文雅。」他晚年曾說:「那時候,甭管什麼活,許我不使,不許我不會。」[2]
  • 1940年開始,他與相聲大師侯寶林合作,為他捧哏,在天津南市燕樂戲園首演,引起轟動。再加上電台廣播的宣傳,使其聲名大震,成為當時聲名顯赫的相聲演員之一。當時他經常表演的相聲作品有《戲劇雜談》、《賣布頭》、《鬧公堂》、《改行》等,被天津文藝界譽為「文明相聲」。他和侯寶林從天津返回北京後,在西單遊藝社、鳳凰廳和上海遊藝社演出,每天早晚兩場,深受觀眾歡迎。  
  • 1950年,他加入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致力於相聲的改革和創新,而且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年輕相聲演員。
  • 1951年,他和侯寶林一起參加了「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在韓戰前線編演了《杜魯門畫像》、《狗腿子》等新相聲段子。
  • 1952年開始,他和侯寶林一起加入了「北京曲藝三團」。
  • 1954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前往西藏作慰問演出。
  • 1955年他和侯寶林一起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在這裡工作的10餘年間,他們一起創作表演了許多反映實際生活的新相聲段子,如:《打百分》、《離婚前奏曲》、《買猴兒》、《妙手成患》、《夜行記》、《服務態度》、《砍白菜》、《美蔣勞軍記》、《醉酒》等。如此同時,對一批傳統相聲作品,如《關公戰秦瓊》、《改行》、《戲劇雜談》、《戲劇與方言》、《空城計》、《賣布頭》、《三棒鼓》、《陰陽五行》等進行了重新改編。其中對口相聲《關公戰秦瓊》曾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賞。他還和侯寶林一起參加過電影《方珍珠》、《遊園驚夢》的拍攝,客串角色。[2]

藝術特色

[編輯]

郭啟儒在和侯寶林合作的20多年間,專門捧哏。他一直主張「捧哏要蔫,逗哏要歡」。他的捧哏嚴絲合密,一絲不苟,火候、尺寸掌握得恰到好處,既起到了捧哏的烘托作用,又不宣賓奪主,以捧哏演員的「蔫」,襯托出逗哏演員的「歡」;以捧哏演員的「冷面」,烘托出逗哏演員的「火爆」,以捧哏演員聲調的低沉渾厚,來顯示逗哏演員聲調的高亢激越,以捧哏演員「雲遮月」的嗓音和逗哏演員金石般的歌喉形成強烈對比,用捧哏演員憨直樸實的表演風格來突出逗哏演員機智幽默的藝術特色。他和侯寶林兩人默契合作,相得益彰,是對口相聲演員中的黃金搭檔。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尊稱他為「捧哏巨匠」。他在具體捧哏技巧的運用上,不僅能很好地繼承了「遞火點鞭」、「烘雲托月」、「火上澆油」、「穿針引線」等傳統手法外,還創造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等新捧哏技法,豐富了相聲藝術的表現手段。[2]


郭啟儒從事相聲表演的八條經驗

[編輯]
  1. 說相聲首先得讓人聽得懂;
  2. 相聲藝術要從多方面來豐富;
  3. 只有熱愛自己的藝術,你才能被觀眾熱愛;
  4. 使好墊活,先把觀眾的精神領過來;
  5. 相聲演員的舞台形象必須給人一種美感和親切感;
  6. 捧哏的要掌握好包袱兒的節骨眼兒,既要聚精會神,又隨機應變;
  7. 捧哏的要運用好蹬、踹、說、賣和遲、急、頓、挫這八個字的表演技巧;
  8. 捧逗演員之間要搞好團結。[3]

代表作品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郭启儒个人简介. 騰訊娛樂.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2. ^ 2.0 2.1 2.2 梨园百年索记. 中國京劇戲考.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3. ^ 蔡興林. 相声表演心得. 中國曲藝出版社.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從師 輩分 收徒
劉德智 全長保佟大方於連仲李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