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閘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閘北,亦曾名為滬北,上海地區名,位於吳淞江下游中段北岸地區。原指新閘至老閘一線以北地區,含閘北區普陀區等部分地區,後隨閘北區的成立及其轄境的擴張,泛指該區。

名源

[編輯]

1672年,為了阻擋黃浦江的潮水倒灌入吳淞江上游,故在吳淞江上今福建路位置設置了一座擋潮石閘橋。1735年,原閘橋坍毀後,在其上遊方向今大統路附近新建了一座閘橋,而原閘橋被稱為老閘,新建閘橋則稱為新閘。對於老閘至新閘一線的吳淞江以北地區則得名為閘北[1]

地區發展

[編輯]

上海開埠前,閘北地區以虬江為界,南部屬松江府上海縣,北部屬太倉直隸州寶山縣[2]。虬江以南因水路交織,臨近吳淞江,並有閘橋通往上海縣城,所以逐漸形成市集,而虬江以北則多為農田和自然村。1850年代起,隨著租界的辟立和太平天國運動,導致大批外地移民湧入上海。其中一些貧民因負擔不了租界內的居住成本,所以選擇臨近租界的閘北地區落戶,最初有梅園頭村和唐家弄等數個居民點。此外,由於當時滬上客貨多仰賴上游蘇州等地依吳淞江運抵,閘北沿河地區逐漸成為農產品的集散地,市面逐漸繁榮。同時境內有鄉村道路一直通往寶山縣內的江灣真如等市鎮[3]

1864年起,租界當局開始在蘇州河上興建橋梁,隨後又興辦鐵路等,擴張形勢明顯。為了抵禦租界的大規模擴張,當時粵籍商人陳紹昌、浙商祝承桂聯合地方士紳,呈請兩江總督允許閘北地區開為商埠。在得到核准後,士紳組成閘北工程總局,負責境內市政建設。閘北工程總局在蘇州河西部一帶修築橋梁、道路(新大橋、共和路漢中路等)以及其他長途公路,加之滬寧鐵路淞滬鐵路的建設,閘北迅速形成滬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吸引大批華人官商前來投資[2],湖州幫商人在閘北西部長安路中興路之間開設絲廠27家,恆豐紗廠、華盛、同茂等絲廠投資築路,恆豐路、華盛路、華同路因而得名。工商業的繁榮導致大量工人階級搬入[4]。至1920年代,閘北地區已經形成上海的重要工業基地和文化重鎮[5]

但至上海1930年代,由於一二八淞滬會戰兩次戰爭,閘北成為戰場幾乎淪為一片廢墟,逐漸成為難民聚集區,並成為上海著名的貧民窟,被稱為「赤膊區」[2]

自1980年起,隨著大規模城市改造的開始,閘北地區拆除了大批危房,並以上海站為中心重建了商業區,並在科教方面著重投入,基本實現了該地區的商貿文教等的復興[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上海地名志 >> 第三篇居民地地名 >> 第二章地片、区片 >> 第一节地片.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中文). 
  2. ^ 2.0 2.1 2.2 闸北区是怎样变为“下只角”的. 澎湃新聞. 2015-09-11 [2023-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3. ^ 区志>>闸北区志>>总述.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7) (中文). 
  4. ^ 毛壽亞.同生共進 ——上海裕通麵粉廠舊址與四安里歷史建築保護工程[J].建築技藝,2020,(第4期).
  5. ^ 上海建筑施工志>>大事记.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8) (中文). 
  6. ^ 張笑川. 战争与近代上海闸北城区的变迁.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