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沉默與共識
本頁簡而言之:當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分歧時,可以假定共識達成。 |
Qui tacet consentire videtur, ubi loqui debuit ac potuit
一個人如果應該說話,且有能力說話時,卻保持沉默,則被認為同意——拉丁諺語
共識可以被假定已達成,直到出現明顯分歧時(通常是通過撤銷、編輯或在相關討論頁面上陳述分歧)。當您的編輯被堅持下來、被他人借鑑,以及最重要的,是被他人使用或引用時,您就會發現您的編輯是否達成共識。
大多數時候,您會發現假設達成共識是可以的,即使只是暫時的,因為更重要的是儘可能假定善意地順利合作,繼續編輯。
一個推論是,如果您不同意,您有責任說不。
基本原理
[編輯]在維基的編輯中,很難獲得對您的編輯是否有肯定的意見(反對意見會伴隨進一步的編輯、在頁面討論頁或您的用戶討論頁上的反對聲明,或有時是撤銷)。無論討論頁面上有多少人表示他們支持這個編輯,有時只有當您的更改被撤銷或大幅更改時,您才會知道您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達成共識。
當然,永遠等待肯定是不切實際的:在此期間,有時最好假設沉默意味著共識。如果討論頁面上沒有任何異議,您可以繼續持有該假設(希望是安全的),直到有人出現並通過編輯或撤銷來更改頁面。聲明越明顯,並且它持續的時間越長,共識的含義就越強。
哪些情況不構成沉默
[編輯]The maxim is "Qui tacet consentit": the maxim of the law is "Silence gives consent". If therefore you wish to construe what my silence betokened, you must construe that I consented.
那個格言是「Qui tacet consentit」:法律的格言就是「沉默表示同意」。因此,你如果想解釋我的沉默意味著什麼,你必須解釋為:我同意了。
當兩個編輯陷入僵局時,其中一人或雙方可能認為,重複和重申相同的論點是達成沉默共識的唯一選擇。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一位編輯都可以退出討論,聲明: (a) 討論已陷入僵局,(b) 他們不會繼續討論,以及 (c) 另一位編輯可以自由地尋求爭議解決指引中提供的選項。如果一位編輯不加評論就退出,另一位編輯應該在取得共識之前,{{ping}}一下沉默的編輯,並提醒他們:他們的沉默將被視為同意。
話雖如此,面對破壞者和巨魔,善意的編輯可能會保持沉默,而無需先尋求共識。請參閱Wikipedia:拒絕承認。
沉默是最弱的共識
[編輯]當編輯者更改現有內容或反對現有內容時,沉默產生的共識就會消失。
這是因為,正如沃諾克困境(Warnock's dilemma)所示,對某項編輯缺乏回應,並不一定意味著社群對此同意。維基百科非常龐大,而我們編輯者的時間有限。在任何特定時間,整個項目都會就許多不同主題展開許多公開討論,我們鼓勵我們的編輯者大膽發言。您最終可能會發現,自己受到一些您不知道、或沒有機會參與的決定結果所影響。當決定主要基於沉默時,尤其要記住共識是可以改變的。
適用範圍
[編輯]僅當弱的共識形成時,才應用沉默與共識規則。當需要強制性討論時,沉默與共識規則就不適用。當真實的人受到決定的影響時,例如封禁用戶,或使用生者傳記涵蓋的材料時,最好是積極確認。然而,即使在這些情況下,異議也可能會在之後出現,那時就不再適合假設共識。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A Man For All Seasons.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