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雲龍橋 (南投縣)

坐标24°02′02″N 121°10′28″E / 24.03401°N 121.17458°E / 24.03401; 121.1745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4°02′02″N 121°10′28″E / 24.03401°N 121.17458°E / 24.03401; 121.17458

雲龍橋
坐标24°02′02″N 121°10′28″E / 24.03401°N 121.17458°E / 24.03401; 121.17458
承載 台14線
跨越濁水溪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點南投縣仁愛鄉
官方名稱雲龍橋
维护单位交通部公路總局局徽 交通部公路總局
设计参数
全长134米(440英尺)
宽度7.5米(25英尺)
最大跨度134米(440英尺)
车道雙向二線道
历史
开通日1985年
统计
通行费免費
地圖
地图

雲龍橋[注 1]位於台灣南投縣一座橋樑,橫跨濁水溪主流河道,連接仁愛鄉兩岸的春陽村精英村,也是遊客通往廬山溫泉必經的橋樑,由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負責維修與管理這座橋樑。[3][4]

規格

[编辑]

雲龍橋全長134公尺,淨寬7.5公尺,跨徑134公尺。[1][5]在橋面與濁水溪河床之間的落差高度有關記錄上,則出現了兩種版本,據公路總局記載是「近120公尺」,而仁愛鄉公所記載是「97公尺」。[1][5]

簡介

[编辑]

雲龍橋的興建歷史,據部落耆老們口述得知,最早是由德克達雅人利用竹子搭建簡易可通行的小橋,族人稱為「斯固橋」。[6]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現今的雲龍橋旁興建一座鐵線橋,當時是稱「斯克鐵線橋」,後來因霧社事件爆發,莫那魯道在撤退之際,為了阻斷日軍的追擊,將這座連接斯克社波亞倫社之間的鐵線橋切斷,後日本人又修復。

日治時期末期,林獻堂在1944年3月11日路過此橋,已被稱為「龍雲橋」。[7][注 2]新橋名的由來、以及改名的時間和原因不詳。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在1966年時還沿用此稱,並且橋體部分鐵索已斷,已須修理。[8]

後因名稱恰好同於投共的龍雲將軍,國民黨政府將此橋名「龍雲」兩字顛倒成「雲龍」。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1985年)又興建一座外形紅色鋼拱橋,其位置就在斯克鐵線橋原址旁,為台14線86K里程位置上。[1][5]

雲龍橋在政府尚未取締及禁止之前,這座橋曾是台灣愛好高空彈跳的人士必來之地,因交通來往車輛過多,安全因素的顧慮之下,現在已不再這活動。[5]雲龍橋的結構設計是一項特色外,另一項特色是橋頭的兩座賽德克族的勇士塑像。[2]

相鄰道路

[编辑]
濁水溪主要橋樑
西行道路 濁水溪 東行道路
台14線
霧社春陽部落
雲龍橋

仁愛鄉春陽村   仁愛鄉精英村
台14線
廬山溫泉廬山部落

注釋

[编辑]
  1. ^ 當地居民則習慣稱「斯克橋」或「斯庫橋」[1][2]
  2. ^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 :「新三月十一日舊一一月十七日土曜日......午餐後三時半再乘自動,約五十分間抵霧社,又一一十五分間乃抵富士,緩步下山,行四十分間始抵溫泉,途經龍雲橋實爲偉觀。」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雲龍橋. 仁愛鄉公所官方網站.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 [2012-12-10].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杜奉賢. 雲龍橋.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南投縣仁愛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5. 
  4. ^ 橋梁景緻-台14線雲龍橋.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全球資訊網.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 2012-11更新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5. ^ 5.0 5.1 5.2 5.3 特色橋梁調查表 雲龍橋. 交通部公路總局全球資訊網. 交通部公路總局. [201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6. ^ 郭明正. 斯固部落.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行政院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12-10]. [永久失效連結]
  7. ^ 林獻堂/ 許雪姬. 《灌園先生日記 十六: 一九四四年》. 臺灣: 中央研究院. 2008-10-01. ISBN 9789860146998 (中文(繁體)). 
  8. ^ 案由:黃杰主席:〈南投縣龍雲橋長達200餘公尺建造已達41年,聞鐵索已斷三根,既有險象發生,務必從速修理,以免發生嚴重後果。〉,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201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