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紀
《漢紀》,共30卷,約18萬餘言,為中國古代的編年體史書,是中國第一部編年斷代體史書,被列為經部,故四庫不列。
作者為東漢的荀悅,漢獻帝時常苦班固的《漢書》文繁難省,於建安三年(198年)命荀悅依編年體左傳體例,刪略《漢書》改編撰寫。經過三年悉心抄撰,於建安五年(200年)成書。時人稱美此書「辭約事詳,論辨多美」,「省約易習,有便於用」(《後漢書·荀悅傳》),後人袁宏稱「才智經綸,足為佳史」(《後漢紀》序)。近人梁啟超謂「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中國歷史研究法》第二章)。本書成後,推動了往後編年體史著述的發展。張璠、袁宏等人都相繼撰寫出了編年體斷代史。唐代史論家劉知幾把《漢紀》編年體裁擺到與《漢書》紀傳體裁同等地位,並說「班荀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以難矣」(《史通》二體)。
特點
[编辑]《漢紀》的所用的史料,絕大多數來自《漢書》,但也稍有增補刪改,自有剪裁,非一味抄襲,可補正《漢書》之誤處。史事記載方面,如諫大夫王仁、侍中王閎的諫疏,為《漢書》所沒有的;內容訂正補充方面,《漢書·高帝紀》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崩,葬萬年」,《漢紀》則作「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萬年」,兩者比較查考,顯然《漢書》有誤;關於壺關三老茂,《漢書》無姓,《漢紀》則云姓令狐;朱雲請尚方劍,《漢書》作「斬馬劍」,《漢紀》乃作「斷馬劍」,據唐代張謂詩「願得上方斷馬劍,斬取朱門公子頭」,証明《漢書》有誤字。
《漢紀》雖然史料價值不高,但《漢書》精華大體被吸收,且以年繫事條理清晰,頭尾連貫,重點突出,不失為一部前漢簡明大事記,可作研究前漢史的入門書來讀。此外,荀悅立意「勸善懲惡」,除有意通過後漢中興前一代的歷史的評述,探究其成敗得失之機,供漢獻帝及其後繼者們能「有監乎此」,獲得「撥亂反正」,振興漢室的啟示外,並在《漢紀》中撰寫大量論贊,約佔全書二十分之一篇幅,其中不乏佳作。
版本
[编辑]今日《漢紀》所能見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黃姬水所刊的南宋王銍輯本。點校本方面,有北京中華書局將之與《後漢紀》合輯標點的《兩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