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仁武宫
23°28′53.4″N 120°27′2.6″E / 23.481500°N 120.450722°E
嘉义仁武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嘉义市东区北荣街54号 |
主神 | 保生大帝 |
例祭 | 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保生大帝圣诞) |
建筑详情 | |
本殿构造 | 硬山式 |
建立时间 | 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肇建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每日06:00–21:00 |
官方名称 | 嘉义仁武宫 |
类型 | 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
详细登录资料 | |
地图 | |
嘉义仁武宫,是一间主祀保生大帝的庙宇[1],位于台湾嘉义市东区,该庙主神据说是在郑经西征时从今高雄市仁武区调到诸罗地区镇守的部队随迎来的,诸罗知县毛凤纶建庙时即因主神是仁武镇官兵迎来而将庙名取为“仁武宫”[2]。后于民国87年(1998年)4月30日公告为市定古迹。
沿革
[编辑]仁武宫的主神保生大帝是明郑仁武镇官兵自泉州所迎来,他们从今高雄仁武调到嘉义市一带驻守时亦将神像迎去,而后建小祠祭祀,作为营镇的守护神[2]。清康熙40年(1701年)时正式建庙,诸罗知县毛凤纶因为主神是仁武镇官兵所迎来的,遂将庙宇命名为“仁武宫”[2]。《诸罗县志》卷十二杂记志“寺庙”条亦有记载:“保生大帝庙,在县治西门外[注 1],康熙四十年耆老募建,祀真君也。”仁武宫在建庙后,曾在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及咸丰期间,历经多次修建与增建。
日本明治39年(1906年),仁武宫在梅山地震中受损,后于大正9年(1920年)重建。日治末期,由于正值皇民化运动期间,嘉义市尹川添修平大举废除嘉义市内63座寺庙,将主神神像全集中到嘉义城隍庙,仁武宫亦受影响,在昭和13年(1938年)时将神像寄奉在城隍庙[1]。之后仁武宫的庙产充公,被伴八郎拿来开设南和商行,期间造成仁武宫除神像及古香炉等物以外的文物全部遗失[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嘉义市的仕绅才在民国34年(1945年)时集资将仁武宫产权买回来,并于民国36年正月初一(1947年1月22日)恭迎保生大帝归庙安座[3]。之后1961年进行重修前殿庙壁及庙顶,并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等工程后,多次陆续整修庙宇各处[3],并在民国74年(1985年)经庙方管理委员会通过,于原庙基后方扩建后殿,后殿于民国80年(1991年)完工。
民国88年(1999年),仁武宫庙体因921大地震再度受损,嘉义市政府后于民国92年(2003年)拨款修缮古迹维护,于2年后完成修复工程,目前由庙方进行管理维护。
建筑设计
[编辑]仁武宫过去为两进两廊式建筑,后因增建而变成三进两廊式,由前殿、内埕、正殿及新建的后殿所组成。但大致上仍有庙宇原貌与架构。[2],目前庙宇都是以樟木为结构,正殿屋架采用十二部架式样、计心造斗栱,地坪为水泥仿六角砖,现改为混凝土造;柱珠原为磨石子作,后敲除改为花岗石,柱头则塑成西式装饰式样。木石混构的装修,庙身壁堵则使用昭和2年(1927年)所制作的石作浮雕,左右山墙饰皆有水泥仿制泥塑图案。[4]
除了开基保生大帝神像与清道光15年(1835年)之石香炉外,目前仁武宫已无其他清朝时期的文物,其他具有艺术价值文物包含文武门神、梁画、壁画,均为彩绘匠师潘丽水所绘,其中门神彩绘修复已于2018年完成[3]。
此外,仁武宫内设有保生大帝药签,初期药签分眼科、内科、外科及小儿科四类,后增加了妇科,因早期医疗资源贫乏,居民因听闻保生大帝药签灵验,都会来此求取药签而设立。
祀神
[编辑]仁武宫的主神为保生大帝,除了据说是康熙年间建庙时供奉的软身神像外,还有一尊是太子太保王得禄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所赠奉的神像[2]。
而除了主神之外,庙里所从祀的诸神还有左右护法康元帅与赵元帅、三十六官将等,之后又增祀中坛元帅、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济公活佛、关圣帝君、注生娘娘、三官大帝等神明[2]。
在祭祀活动方面,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三月十五日为保生大帝圣诞,农历五月初二日为保生大帝飞天升道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则是境内普渡。
图片
[编辑]-
仁武宫庙名匾
-
保生大帝的药签
-
正殿
-
仁武宫门神彩绘
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嘉义仁武宫的Facebook专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嘉义仁武宫——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嘉义仁武宫——文化部iCul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嘉义仁武宫——台湾宗教文化地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嘉义仁武宫——嘉义市市定古迹嘉义仁武宫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