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35号潜艇 (1917年)
历史 | |
---|---|
德意志帝国海军 | |
船名 | U-135号 |
下订日 | 1916年5月27日[1] |
建造方 | 但泽帝国船厂 |
铺设龙骨 | 1916年11月4日 |
下水日期 | 1917年9月8日 |
入役日期 | 1918年6月20日 |
结局 | 1918年11月20日移交英国,192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
技术数据[2] | |
船型 | U-135至U-138型 |
排水量 |
|
船长 | |
型宽 |
|
高度 | 9.46米 |
吃水 | 4.26米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
船速 |
|
续航力 |
|
潜航深度 | 75米 |
乘员 | 4名军官、42名水兵 |
武器装备 | |
服役记录 | |
所属 |
|
指挥官 |
|
参与行动 | 无 |
战绩 | 无 |
陛下之135号潜艇(德语:SM U 135[注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一艘大型潜艇或称U型潜艇。它由但泽的帝国船厂承建,于1917年9月8日下水,至1918年6月20日交付使用。U-135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329艘德国潜艇之一,但从未参与任何海战。战后,根据停战协议的要求,该艇于1918年11月20日被引渡至英国正式投降,至192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设计
[编辑]德国人建造大型作战潜艇的努力肇始于800吨级的U-81号。1915年12月,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向海军部提交了新的千吨级潜艇设计方案,并命名为第42号工程。[4]1916年1月,军方下达了首批12艘艇的采购计划。为了保证这种大型潜艇的建造速度,军方选择了经验最为丰富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和帝国船厂作为承包商,后来不来梅威悉船厂也加入其中。12艘潜艇的订单被平均分配予这三家船厂,编号采用U-127至U-138号。但受到战时物资供应和频繁变动的船厂排产计划影响,这批潜艇直至战争结束前也只有两艘建成服役。[5]尽管如此,它们还是被后世的潜艇制造商视为设计典范,并成为美国潜艇抹香鲸号和墨鱼号的建造蓝本。[6]
U-135号是由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U-135至U-138号)批次的首艇。其全长为83.50米,舷宽7.54米;有4.26米的吃水深度。艇只的水上排水量为1175吨,水下为1534吨。艇只搭载有可在水上使用的两台猛狮六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总功率为2,500匹公制马力(1,839千瓦特)和两台辅助冲击柴油发电机,总功率为900匹公制马力(662千瓦特);在水下则使用西门子-舒克特双电动发电机,总功率为1,780匹公制马力(1,309千瓦特)。这些发动机用以驱动双轴、每根轴各一副的螺旋桨。它的潜没时间为30秒,最大潜航深度为75米。[7]
U-135号在水上的最高速度可达17节(31千米每小时),在水下的最高航速则为8.1节(15.0千米每小时)。它可以8节(1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上巡航10,000海里(19,000千米),或以4.5节(8.3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水下巡航50海里(93千米)。该艇装备了六具直径为500毫米的鱼雷发射管,其中艇艏四具、艉部两具,并可合共携带至多14枚鱼雷;作为辅助武器的甲板炮则是一门150毫米45倍径艇用高射炮。其标准船员编制为4名军官及42名水兵。[7]
历史
[编辑]U-135号是由德意志帝国海军作为M项战时订单(Kriegsauftrag M)的一部分,于1916年5月27日向但泽的帝国船厂订购。其艇体自1916年11月4日开建,1917年9月8日下水,至1918年6月20日在首任暨唯一一任艇长、海军上尉约翰内斯·施皮斯的指挥下正式交付使用。[3]经过长时间的海试和收尾工序后,U-135号直至1918年10月9日才被编入分驻威廉港的第三潜艇区舰队服役,此时距离战争结束仅余一个月。[8]
1918年10月22日,U-135号被转移至黑尔戈兰基地。它本该从这里启航参加公海舰队的计划行动。但仅两天后,该艇便被发回威廉港,并于10月31日抵达席尔利希锚区。11月6日,U-135号回到威廉港,并受命协助镇压海军水兵兵变。[5]它与第四鱼雷艇半区舰队一起,威胁要用鱼雷击沉图林根号和黑尔戈兰号,从而结束了在这两艘战列舰上爆发的叛乱。[9]在战争结束前的余下时间里,U-135号未再参与任何行动,也没有击沉任何船舶。[10]
战后,根据对德停战协议的要求,U-135号于1918年11月20日被引渡至英国,并在哈维奇正式向协约国投降。英国海军部接管该艇后,将其运至德文港,并由来自英国莱斯特郡拉夫堡大学的25学生在J·F·德赖弗的指导下,拆除了潜艇的推进装置和各种其他部件。这些部件随后在拉夫堡帕克街的一间木屋中重新组装,并于1937年投入一所专门建造的发电站中使用,直至1949年停用并被替换。[11]最终,U-135号的废艇体于1921年6月30日被拖到海里充当靶舰,遭L21号和L52号潜艇的炮火击沉。[12]
注释
[编辑]脚注
[编辑]-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 13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0-09-29].
- ^ Gröner 1991,第15-16页.
- ^ 3.0 3.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Johannes Spieß (Royal 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16].
- ^ 陈进,第139页.
- ^ 5.0 5.1 陈进,第140页.
- ^ Alden,第38页.
- ^ 7.0 7.1 Gröner 1991,第15–16页.
- ^ Herzog,第136页.
- ^ Staff,第43, 46页.
- ^ Herzog,第124页.
- ^ Cantor,第50页.
- ^ Dodson & Cant,第54, 126页.
参考资料
[编辑]-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陈进 等 (编).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Alden, John D. The Fleet Submarine in the U.S. Nav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9. ISBN 978-0870211874.
- Herzog, Bodo. Deutsche U-Boote 1906–1966. Erlangen: Karl Müller Verlag. 1993. ISBN 3-86070-036-7.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1.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7-1.
- Leonard Cantor.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st and Present. LUT. 1990.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2020. ISBN 978 1 5267 41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