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貝勒府
39°56′14″N 116°23′00″E / 39.9373077°N 116.3833309°E
濤貝勒府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西城區柳蔭街27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5-22 |
認定時間 | 1995年10月20日 |
輔仁大學本部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座標 | 39°56′04″N 116°22′41″E / 39.93443°N 116.37800°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清至民國 |
編號 | 7-1613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濤貝勒府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的建築群,為清朝多羅貝勒載濤的府第,並曾做為北京輔仁大學校址。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校地。
歷史
[編輯]濤貝勒府的前身是康熙帝的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的愉郡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位,遷居愉郡王府。該府遂被改擴建為濤貝勒府,俗稱「七爺府」。[1]
載濤「一生頗為通達,能夠不斷接受新事物,是清末皇室中罕見的新派開明人物,而非因循守舊之輩」。濤貝勒府占地面積較大,但建築較少,採用西方園林的造景手法,並且在花園南側辟有大片空地及馬圈,以滿足載濤對馬的愛好。載濤精通騎術,十多歲便學騎射,善於養馬、相馬以及改良馬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毛澤東親自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馬政局顧問。[1]
1925年,為維持生計,載濤以16萬元將濤貝勒府永久出租,供天主教會在北京籌辦輔仁大學。自此,濤貝勒府正式改為天主教輔仁大學。
濤貝勒府的原址如今已被一分為二,南部原馬圈、空地及花園為輔仁大學舊址,門牌號為定阜街1號;北部的住宅部分則成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校舍,門牌號為柳蔭街27號。如今,濤貝勒府南部的輔仁大學教學樓前的定阜街1號大門口掛着「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輔仁大學校友會」的牌子,旁邊的石碑上刻有「輔仁大學舊址」。[1]
1984年,「原輔仁大學」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濤貝勒府」被定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濤貝勒府」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2013年,「輔仁大學本部舊址」被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編輯]輔仁大學在濤貝勒府原來的空地及馬圈處建成。比利時傳教士格里森設計了這所大學的建築,他「到北京後,花費數月時間查詢有關中國古代北方建築的原始資料,並將其與他從中國各地徵集來的古建築照片進行對比研究,他從中國皇宮的城牆、城門和城樓造型中得到某種啟發,這些造型顯示出中國皇宮那種與眾不同的某些特徵。」最終,格里森將輔仁大學的建築設計為全封閉的中國傳統皇宮式城堡,整個建築的中軸線以北海為依據確定,建築內部的空間布局則仿照西方修道院的形制,四面圍合起來。此種「傳統復興式」建築被視為「體現了建築師對於中國傳統城市美學的較為深刻地理解與把握」。[1] 該校的一位女校友曾描述這座校園:「其雕欄畫棟之清麗細緻,正如南北朝詩中的宮廷派,其松柏之優雅靜謐好比唐詩中的田園詩,其亭廊之曲折委婉又有幾分似宋詞中的小令,其野花小草,無意拈來還有些許元曲的俏皮嫵媚……輔仁的百轉千回,清雅況味,是京城中來來往往的大多數人不曾見過的。」[1]
輔仁大學的正門開在定阜街路北(今定阜街1號)。正門內的教學樓於1930年竣工,是一座結合了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三層小樓,樓頂鋪有綠琉璃瓦,玻璃窗均為雕花木框,牆為淺灰色水磨磚。該教學樓完工後,當時同北京東城的協和醫院、西郊的燕京大學並稱北平三大建築,均為20世紀初中國結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大型建築。 [1]
-
原輔仁大學門前的說明牌
-
原輔仁大學門前的說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