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伊斯蘭教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2月1日) |
各國伊斯蘭教 |
---|
伊斯蘭教主題 |
中國伊斯蘭教 |
---|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教徒以境內少數民族為主軸,因歷史上信奉此教的民族被中國人稱為「回族」,伊斯蘭教也被稱為回教。在公元7世紀即已有阿拉伯穆斯林僑居中國,以此算來伊斯蘭教出現在中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始於元代,在明代開始本土化。在700年的時間裏,伊斯蘭教已是中國的傳統宗教之一,伊斯蘭文化也已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21年中國官方發佈的資料中,中國有約2500萬穆斯林,其中約一半生活在新疆[1]。
傳入中國
[編輯]伊斯蘭教的入華路線有兩條,一條是自西亞、北非、東非,經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傳入;另一條是自西亞、中亞,經陸上絲綢之路,從西北傳入。
唐朝時不少城市都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僑居,他們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地修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伊斯蘭教的禮拜寺,並且經營了穆斯林的公共墓地。這些人唐宋時期被叫做「蕃客」,這一時期中國的伊斯蘭教信仰還僅僅局限在蕃客當中(也包括土生蕃客)。
公元651年,穆罕默德歸真後不足二十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派遣穆罕默德的舅父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作為使節出使中國,受到唐高宗接見,[2]並允許在廣州建立清真寺[來源請求]。
中國歷史文獻中對伊斯蘭教最早的紀錄是唐朝人杜環所著的《經行記》。他於玄宗天寶十載到代宗寶應元年(751-762)旅居阿拉伯國家(唐代稱為大食)12年,回國後在他的書中對大食人的宗教信仰做了簡要的敘述,將伊斯蘭教稱作「大食法」,穆罕默德稱為「摩訶末」。宋人趙汝適在《諸蕃志》裏說的「大食教度」,與大食法是一個意思,都指的是大食人信仰的宗教。但唐宋時期的中國人對伊斯蘭教還是相當陌生的,在文獻記載里往往以敬事「鬼」、「神」,禮「佛」、拜「天」(見岳珂《桯史》、趙汝適《諸蕃志》、鄭所南《心史》)去形容蕃客們念經、禮拜等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宋朝人也稱之為「麻霞勿」。
元朝時有大量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蒙古人遷移到中國,他們是元代「色目人」的主體,在元朝的社會地位僅次於蒙古人,也是官員和軍隊中蒙古人以外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元代文獻中被叫做「回回」。關於回回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他說的「回族」,實際上指的是居住在安西一帶唐時稱作「回鶻」的人。回族和回鶻音近,可能是後者的音轉、大眾語或者俗寫。南宋時有人提到等「回族」,在含義上除了包括唐時人所說的回鶻外,也泛指敦煌以西的許多民族。在元代文獻裏,回紇和回鶻指當時的畏兀兒,回族則是指來自中亞和西亞的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元代文獻也因此把回回人的信仰稱作回族法(見《元史·世祖本紀》),或稱作回族戶體例(見《元典章·戶部》)。同時,也把禮拜寺叫做回回寺,把伊斯蘭教教長叫做回族掌教、回族大師。與此同時,那些久居東南沿海的蕃客和土生蕃客們,也被稱作回族蕃客,成為回族人的一部分。明代仍習慣地沿襲這種稱呼,把伊斯蘭教稱作回族教門、回族教,後又被簡稱為回教。
中國化
[編輯]明朝政府對外來穆斯林採用同化政策。朱元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蒙古人、色目人同族不得自相嫁娶的詔令,洪武六年閏十一月頒定《大明律》時,將此詔收入其中,強行推行。與此同時,朱元璋又下詔「復衣冠如唐制」,對蒙古、色目等少數民族的「辮髮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在這種政策下,留居中國的回族人,逐漸和漢人融合,以漢話為母語,改為漢姓,不少清真寺亦貌似中國建築,但這些族群依然保留着伊斯蘭信仰,後來,由於大量的回族人在中國經過與漢族以及蒙古族長期的姻親交往,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今日的回族前身。
清朝對於不同民族和宗教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康熙四十八年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兵部侍郎鹿佑為《天方典禮》序文中稱:「其微言妙義,切實淵深;天機人事,節目井然。……夫然後知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與中國聖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異端曲說所可同語者矣。」禮部侍郎徐元正讀完《天方性理》亦稱:「言性理恰與吾儒合;其言先天後天,大世界小世界之源流次第,皆發前人所未發,而微言妙意視吾儒為詳,……則是書之作也,雖以闡發天方,實以光大吾儒。」
雖然清朝有不少士人開始研究伊斯蘭教,翻譯古蘭經。但當時清朝政府對於伊斯蘭教採取較為壓制的態度。1862年至1877年間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發生大規模回族穆斯林的武裝反叛和對漢民等非穆斯林族群的屠殺,清廷擔憂回民反叛勢力顛覆其統治,於是進行強力鎮壓,最終平定了西北一帶的回民叛亂,招安了回民反叛勢力。清末,清朝西北一帶的陝西省和甘肅省(包括今天的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部分地區)發生了同治陝甘回變,共導致了至少兩千萬平民喪生(見同治陝甘回變)。同時,清朝西北一帶的回疆也發生叛亂,清廷恐怕沙俄會趁機將勢力滲入中國回疆,派左宗棠平亂,最終正式建立新疆省。
中華民國時期,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軍閥馬家軍(馬步芳及其家族)在西北地方為第一大軍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文革期間,伊斯蘭教和其它宗教同樣受到巨大的災劫。不少清真寺都被紅衛兵破壞[3]。1975年,在雲南爆發了回族武裝反叛事件,遭當局鎮壓。後被稱為沙甸事件。1978年之後,中國政府放寬了對伊斯蘭教的管制,現時中國的伊斯蘭教稍微有復興的趨勢,在各大城市有不少清真寺以及回族人聚居,而聚居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維吾爾、塔塔爾等族大部份都信奉伊斯蘭教。
202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發佈「伊斯蘭教朝覲事務管理辦法」,規定除中國伊斯蘭教協會以外,任何人不得組織朝覲活動。該辦法於2020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4]。
教徒人口
[編輯]因中國伊斯蘭教歷史悠久,穆斯林散佈全國,而主要聚居區則在中國西北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甘肅、青海和中國西南的雲南。中國官方2021年發佈的資料指出,中國的穆斯林有約2500萬人,其中有約一半生活在新疆[1]。
據中國官方2018年發佈的資料,中國的穆斯林人口達2000多萬人[5],2019年官方稱達2300萬人[6],2019年外媒則估計其總數在2200萬至2300萬人之間[7]。主要由基本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組成。
這十個民族中,回族通用漢語;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使用突厥語;塔吉克族使用伊朗語;東鄉族和保安族使用不同的蒙古語。
中國的其他民族中也有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如漢族穆斯林、滿族穆斯林、蒙古回族(蒙古族穆斯林、托茂人)、藏族穆斯林(卡力崗人)、白族穆斯林(白回)、傣族穆斯林(帕西傣)等。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統計,中國大約有1%-2%人口為伊斯蘭教徒,但亦有人認為這個統計數字可能偏低。
教派
[編輯]伊斯蘭教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宗派。塔吉克族信奉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莎車縣一小部分維吾爾族信奉什葉派派的十二伊瑪目派。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塔爾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信奉遜尼派。而中國的伊斯蘭教中,舊教為格底目,後有一些新教派陸續傳入,如伊赫瓦尼,賽萊菲耶。中國的伊斯蘭教派也包含一些蘇菲派別,如虎夫耶與哲合忍耶、尕德忍耶、庫布忍耶合稱四大門宦[8]。
文化
[編輯]伊斯蘭教對中國的科技、哲學、藝術、建築和飲食等都帶來不少影響。
建築
[編輯]除此之外,在新疆的伊犁、喀什等地都有清真寺,它們的建築風格則和較為接近伊斯蘭建築。
元大都的建設有來自大食國的建築師亦黑迭兒丁的參與,奠定了今天北京市的規模。
飲食
[編輯]中國不少城市都有清真菜的餐店,專門售賣符合教規的食物(Halal),較為人熟悉的是蘭州牛肉麵、牛肉米粉、綠豆粉等由漢族餐食在食材上做了改動的菜式。
書法
[編輯]中國有不少清真寺,如西安大清真寺的門柱上刻有對聯,外貌似方塊字,但其實是由阿拉伯文組成。國內現在亦有一些書法家,以中國書法的風格寫阿拉伯字,如米廣江先生。
中國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東鄉族與撒拉族,為教導啟蒙兒童學習漢語,創製了「小兒經」,以阿拉伯字母作為拼音拼寫漢語。
武術
[編輯]中國穆斯林有習武之俗,許多清真寺還設立習武場,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雙全,除了講經上課外,還自任武術教練,幫助、指導滿拉習武。有諺語説「南京到北京,查拳來自教門中」。穆斯林武術種類很多,歷史上曾經被稱為「昆侖派」或「教門拳」。
民間流行的查拳、回族十八肘、教門彈腿、湯瓶七式拳、八極拳、八門拳、心意六合拳、保定快跤、白猿通臂拳、通備拳、馬家拳、護手拳、穆斯林八卦太極拳、雙刀、大刀、阿里劍、伸縮劍、古蘭劍、燕尾劍、魚尾劍、河州棍、馬家槍、沙家槍、環子錘等,均屬穆斯林的武術。其中回族十八肘、教門彈腿、查拳等曾作為國術列入民國時期軍事訓練項目中。 除此之外,維吾爾族有一種接近中亞風格的武術[來源請求]。
教育
[編輯]在最近二十年,中國有部份清真寺及公立學校提供伊斯蘭相關的教育,亦有一部份學生在海外的伊斯蘭大學升學。
組織
[編輯]中國伊斯蘭教由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管理,在1953年於北京成立,由十個民族的代表組成。
困境與發展
[編輯]中國的伊斯蘭教主要是遜尼派。比較特別的是,在中國有女性的伊瑪目。每年都有不少中國的伊斯蘭教徒前往聖城麥加朝覲,2007年大約有10,700中國伊斯蘭教徒前往麥加朝覲,與其他東亞國家或地區相比較,中國有一定數量的穆斯林。[來源請求]
2022年8月31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發佈《人權高專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關切問題的評估》,指稱中國以反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為名嚴重侵犯新疆維吾爾族和穆斯林的人權[9]。報告中稱在新疆發現一系列人權受到不當限制的情況,並引用受害者的話證實酷刑和不人道待遇廣泛存在,伊瑪目阿西姆神廟等聖地被毀[10]。
2023年5月27日,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納古回族自治鄉政府派人強行改建納家營清真寺,引起當地伊斯蘭教徒不滿,進而與警員發生衝突[11]。
重要人物
[編輯]- 王岱輿,明朝的伊斯蘭學者
- 杜文秀,雲南回變起事者
- 白彥虎,馬化龍,任武同治陝甘回變起事者
- 馬德新,清朝《古蘭經》的最早翻譯者
- 劉智,清朝伊斯蘭學者
- 馬永貞,清末拳師
- 馬堅,民國時期古蘭經的翻譯者
- 馬家軍,民國時期的軍閥,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等,回民
- 白崇禧,中華民國軍官,文學家白先勇的父親
- 白壽彝,歷史學家
- 吐赫提·土亞茲,維吾爾族歷史學家和作家
- 張承志,當代回族作家
- 米廣江,伊斯蘭書法家
- 馬賢達,武術教授
- 左寶貴,甲午三傑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存档副本. [2024-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5).
- ^ 歐陽修、宋祁等. 新唐書/卷221下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2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中文).
- ^ 李华英:包尔汉•沙希迪长老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 ^ 中共出台伊斯兰教朝觐办法:除伊协外,不得组织朝觐. [2020-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508020010/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37884/Document/1626520/1626520.htm
- ^ 肖千大使与中爪哇省伊斯兰宗教界交流. 中國駐印尼大使館. 2019-01-15 [2023-09-23].
- ^ 存档副本.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7).
- ^ 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概述. 寧夏政協網. 2007-02-12 [2010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2) (中文(簡體)).
- ^ 联合国人权办发布对中国新疆人权关切问题的评估.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2022-08-31 [2022-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林煇智. 联合国人权高专离职前发布《新疆人权报告》. 聯合早報. 2022-09-01 [2022-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传政府欲拆清真寺 云南伊斯兰教徒与警爆衝突 - 两岸 - 中时. 中時新聞網. 2023-05-28 [202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伊斯蘭之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中國伊斯蘭在線
- 李林:伊斯蘭教在唐代活動述略——兼議伊斯蘭教在中國早期文化傳播的性質
- 中國的穆斯林是什葉派還是遜尼派
- 教款捷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