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塔
34°30′06″N 113°00′57″E / 34.50167°N 113.01583°E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 “The 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英文) Monuments historiques de Dengfeng au « centre du ciel et de la terre »(法文) |
位置 |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vi) |
參考編碼 | 1305 |
登錄年份 | 2010年(第34屆會議) |
嵩岳寺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北魏至唐 |
編號 | 1-61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嵩岳寺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陽街道境內的嵩山南麓,是一座密檐式佛塔。該塔建成於北魏正光(520年~525年)年間,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的密檐塔,同時該塔也被認定為中國其他密檐式塔的原型。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該塔定名為嵩岳寺塔。該塔平面呈十二角形,在中國境內的密檐式塔中僅此一例。嵩岳寺塔通高39.8米,由下至上分別由台基、塔身、塔檐和塔剎組成。塔身內有塔室,塔室下有地宮。塔檐共有15層,塔剎內有2座天宮。20世紀80年代末的維護工作中,工作人員從天宮和地宮當中發掘出大量文物。1961年,嵩岳寺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嵩岳寺塔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編輯]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1]:154,宣武帝位於嵩山的離館改造為寺廟,即閒居寺[a],當年寺內建成一座塔,即今嵩岳寺塔。該塔是中國境內現存可考的建造時間最早的塔。由於並未發現過任何早於該塔的其他密檐式塔,嵩岳寺塔也被認定為中國境內其他密檐式塔的原型[3]:88,而其獨特的十二角形的平面形狀在密檐式塔中也僅此一例[4]:359。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閒居寺被更名為嵩岳寺,該塔遂得名為嵩岳寺塔。唐代之後,嵩岳寺的佛教活動逐漸被轉移至少林寺等其他寺廟,嵩岳寺逐漸荒廢,至今僅餘嵩岳寺塔和寺廟的山門[5]:227-228[b]。
結構
[編輯]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市區西北部的嵩山南麓,為一座磚石結構的密檐式塔,整座塔除塔剎和塔基部分外,其餘均為青磚結構,磚與磚之間均用粘土砌合。由於所用磚和粘土的顏色的緣故,該塔的整體顏色呈灰黃色。該塔總高39.8米,整座塔最下方為石制基台,其上為塔身,塔身之上為塔檐,最頂部為塔剎,塔剎內有兩個天宮。塔身和塔檐的內部建有塔室,塔室下有地宮。[1]:154-155[5]:228-229[8]
台基
[編輯]現存台基與塔形狀基本相同,呈十二邊形,每邊寬130至173厘米不等,南端高出地表111厘米,表面鋪有雜磚。台基南側砌有月台,東西長383厘米,南北寬310厘米,高90厘米,以條磚鋪砌,正中用青石、青磚砌有步道。台基正北側正中有一條甬道,通向原有的大殿,高出台基表面101厘米。[1]:154-155[5]:228-229
塔身
[編輯]塔身位於台基正中央,平面呈十二邊形,底層直徑10.6米,內徑5米左右,塔壁厚約2.5米,中間一層腰檐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塔身高359厘米,邊長266至297厘米不等。腰檐通高95.5厘米,疊澀部分為一層磚疊出一層,最外一層疊澀磚由並排砌成的三層磚構成。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各開有一扇貫通上下兩層塔身的券門,自腰檐起算通高278.5厘米,寬155厘米,頂部為兩伏兩券式。門洞表面上部砌有凸出塔身3厘米的印度式蓮瓣形門楣,門楣下部兩端砌有渦腳,門楣上方兩側各鑲嵌有一方青石,券門門楣兩側靠近倚柱的位置各有一個卯口。不開門的其餘8面各有一座塔形佛龕,通高427.5至436.5厘米不等,面闊204至213厘米不等。上部塔身的每一個轉角處都用特製的異形磚砌有一根八邊形倚柱,高310厘米,門洞兩側的倚柱露6個面,其餘的均露5個面。柱身之上為高86厘米左右的柱頭,柱頭下部砌有5瓣覆蓮;下部為高27厘米的覆盆式柱礎。券門和門柱的造型有明顯的印度風格影響的痕跡。從塔身第一層的4扇券門可以進入塔室。塔室自下而上共分為9層,高124.5米。其中底平面為十二邊形,並於80厘米高處開始逐步向內收分,平面圖案也逐漸向八邊形轉換。頂部有九層內疊澀磚檐,其中第一層磚檐已經完全呈八邊形。[1]:154-155[5]:228-229[9][3]:83
密檐
[編輯]上部塔身之上為密檐部分,第一層由16層疊澀磚和9層反疊澀磚組成,通高152厘米。第一層塔檐和第二層塔檐之間有高約43厘米的矮牆,正南面開有一扇通向塔室的券門,其餘11面均有雕刻有假門,每扇假門和券門兩側各雕有一扇假窗。自第二層以上各層塔檐的形制大體相同,整體向上收分,疊澀磚層數也逐層減少,第十四層與第十五層塔檐之間的矮牆僅有20.5厘米高,整體輪廓呈拋物線狀,這種獨特的輪廓被建築學家梁思成評價為「秀美異常」[c]。此外,第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層塔檐下的矮壁正南方向均開有通向塔室的大小各異的真門,其餘層各面均為假門;第十三層的正東、正西、正南以及正北四個方向均未雕刻假窗。[9][4]:359
塔剎
[編輯]密檐部分上方為塔剎,塔剎底部為高30厘米的圓形基座,底部直徑251.1厘米,頂部直徑261.1厘米。基座上方為8個蓮瓣的覆蓮,覆蓮上方為高39厘米圓形須彌座,底部直徑133.1厘米,中部束腰直徑124.1厘米,頂部直徑145.6厘米。須彌座上方為12個蓮瓣的仰蓮,高25厘米。仰蓮上方為七重相輪,但與七重相輪中間隔着一層直徑約161厘米的圓形砌磚。七重相輪通高282.5厘米,中間大兩端小,外輪廓為柔和弧線。每重相輪中間均由磚砌出剎柱形狀。相輪頂端為寶珠,1986年重修時殘高57厘米,中部以上殘缺。最大直徑76.4厘米,最小直徑62.5厘米。寶珠正中有一根長鐵杆。基座、覆蓮、須彌座和仰蓮均為磚砌並用紅泥砌合。在塔剎內部有兩個天宮,其中第一個相輪位於相輪內,第五層相輪的底層磚即為該天宮的頂蓋;另一個天宮位於寶珠內部。[9][8]
地宮
[編輯]地宮位於嵩岳寺塔的正下方,入口在塔室內。地宮自內而外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甬道、宮門和宮室。甬道位於最外側,在發掘之前其外被夯土封閉,上方鋪有一層6厘米的宏圖。甬道的平面為梯形,內口寬120厘米,外口寬140厘米,長220厘米,外口至內口的高度差為156厘米。甬道內口至宮門之間有一堵封門磚牆,用紅泥粘合,已殘,兩端頂住甬道東西兩壁。甬道兩壁里端和宮門兩側牆體相接處有一段長40厘米的夯土牆,外端為長180厘米、寬90厘米的磚砌牆體,牆面凹凸不平。宮門位於甬道內口,門板已經遺失,可根據現場遺蹟推斷為雙開門。門寬54.5厘米,高68厘米。殘存的門楣、立頰、地袱和門砧均為青石材質。門後有雞棲木的支撐結構。門楣呈圓拱形,正面刻有半圓形的畫框,中間刻有重台石榴,底部刻有左右對稱的枝蔓石榴,枝蔓左右對稱各雕刻有一隻鳳鳥。門額高12厘米,寬11厘米,正面並排雕刻有3朵大仰蓮,中間的一朵仰蓮上方雕刻有一對鴛鴦。一對立頰寬11厘米,厚10.5厘米,高68厘米,正面各雕刻有卷枝石榴,側面各雕刻有一尊高27厘米的比丘立像,像下方有楷書提名,西側的立頰為「比丘崇泰」,東側的為「比丘如空」。地袱高11厘米,寬10.5厘米,正面刻有枝蔓石榴。門砧在地袱下,在地袱內的一段沒有雕飾,頂面與宮室內的地面齊平,並鑿有一處海窩;地袱外部分的頂面和側面刻有蓮花,正面刻有枝蔓石榴。宮室位於宮門內,其位置位於塔中部偏西北,近似方形,邊長為204~208厘米,殘高130~150厘米。四面牆體向外呈弧線形,頂部根據痕跡判斷應為穹窿頂。內抹有一層白灰,白灰上繪有壁畫,但由於年代久遠而殘損嚴重。在宮牆的四壁轉角處繪有柱頭,柱頭上方繪有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在東西北三壁上方繪有三朵補間鋪作,均為人字拱。鋪作上方繪有素枋,兩根柱頭之間繪有連結的闌額。建築彩繪下為人物彩繪,西壁與東壁完全對稱,均繪有4幅立像,拱眼壁內繪有1幅坐像,北壁繪有6幅坐像。此外,在北壁的拱眼壁內有一處墨書題記,另一處則位於西壁的人字拱的拱眼中。每面牆下部80厘米高的位置為豎直壁,宮室底部鋪有青磚[10]。
出土文物
[編輯]地宮
[編輯]在1986年的地宮發掘中,考古隊員發掘出了12件殘損程度不同的造像,分別為[10]:
- 1件紅砂岩質的釋迦造像,高浮雕,蓮花瓣形的背光頂部已殘,腹部以下缺失,左手殘缺,其餘部分保存完好。高髮髻,嘴角微翹,頭後有重環頭光,身着交領寬袖大衣,右手放在胸前,似乎為無畏印。背光後面有5行發願文,並明確記載有「正光四年」年款(正光為北魏孝明帝元詡之年號)。
- 1件漢白玉材質的佛頭,高13厘米,藍彩螺髻,有殘缺。眉毛細長,眉間有白毫相,嘴角微翹,口部塗有朱丹,風格偏近於唐代。
- 1件青石質地的佛頭,高髮髻,額頭部有殘損,眉毛短平,雙目閉合,兩耳垂肩,造像風格偏近於唐代。
- 1件石灰岩質的結跏坐佛,僅存佛身和須彌座,右臂殘缺,殘高45厘米,圓肩袒胸,身着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於束腰八棱仰蓮形須彌座上,左臂扶膝。
- 1件青石材質的交腳彌勒佛,僅剩蓮座及上面的一雙交腳,殘高14厘米。
- 1件紅砂岩質的戴冠頭像,高32厘米,臉型略長,面部僅剩一半的臉及嘴和下頜,鬢角較長。
- 1件青石質地的比丘頭像,高7厘米。
- 1件僅剩鼻部以上的紅泥比丘頭像,殘高9厘米,眼珠裝飾有藍彩。
- 2件青石質地的菩薩造像殘件,一件僅餘下身,另一件僅餘腰間部分,線條均較為生硬。
此外,地宮內還出土有1塊蓮花方磚,1件重唇板瓦,6件陶脊獸劍把,1件龍紋滴水模,1件龍紋滴水,1件三角形扣瓦,6件瓦當[d]。除此之外,地宮內還發掘出了大量碗、罐等瓷器殘片,33塊殘缺的石刻,一件三彩香爐底足和一枚治平通寶[10]。
天宮
[編輯]在位於寶珠內的天宮內,考古隊員發掘出了2個白瓷盤,1件瓷舍利罐,在舍利罐內部裝有1件銀塔,2件白瓷葫蘆,少量舍利子,2件銀飾,2件水晶石,1件玻璃瓶。而在位於相輪內部的天宮則發掘出了2根圓木棍,1件瓷舍利罐,在舍利罐當中裝有紅色、白色和黑色的舍利子,還有1件瓷瓶和1塊水晶石[8]。
保護
[編輯]1961年,嵩岳寺塔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物局撥款對嵩岳寺塔進行全面整修。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承擔了整修任務,並於1985年和1986年對塔體和塔周圍的地下進行了全面檢測,並在探測過程中發現了地宮。1988年,該研究所組織人員對地宮進行了清理[10]。1989年,嵩岳寺塔開始整修,並於當年完成。在這次整修當中考古人員在塔剎內部發現了上述的兩座天宮[8]。2003年,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通過了《鄭州市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保護管理條例》[12]。2010年,嵩岳寺塔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3]。2014年,河南省文物局對包括嵩岳寺塔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實施安防工程[14]。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羅哲文等著. 中国名塔.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05-01: 186. ISBN 7-5306-4444-0.
- ^ 張毅捷. 说塔.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12-01: 168. ISBN 9787560850283.
- ^ 3.0 3.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02-01: 373. ISBN 7-5306-2605-1.
- ^ 4.0 4.1 4.2 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8-02-01: 511. ISBN 7-5306-3092-X.
- ^ 5.0 5.1 5.2 5.3 羅哲文編著. 中国古塔. 北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06-01: 322. ISBN 7-5007-3007-1.
- ^ 曹汛. 嵩岳寺塔建于唐代. 建築學報. 1996-6: 40–45.
- ^ 朱永春. 登论嵩岳寺塔唐代重建说不成立.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2: 79–84.
- ^ 8.0 8.1 8.2 8.3 郭建邦. 登封嵩岳寺塔天宫清理简报. 文物. 1992-1: 26–30,103.
- ^ 9.0 9.1 9.2 杜啟明. 登封嵩岳寺塔勘测简报. 中原文物. 1987-4: 9–22.
- ^ 10.0 10.1 10.2 10.3 10.4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登封嵩岳寺塔地宫清理简报. 文物. 2009-2: 14–26.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6-11-20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郑州市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保护管理条例. 滎陽網. 2006-11-20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中文(中國大陸)).
- ^ 登封“天地之中”申遗成功. 鳳凰網財經頻道. 2010-08-02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中文(中國大陸)).
- ^ 世界遗产“天地之中”安防工程今年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14-02-1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1) (中文(中國大陸)).